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來源:女友組    閱讀: 5.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直至現今也是我們關注的節日之一,對於元宵節鬧花燈的活動大家應該瞭解不少,以下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1

元宵節俗稱正月十五,亦稱燈節、喜節、上元誕。實際上是新春喜慶的延續,春節的餘慶。廣府地區的新春喜慶活動,繼初七人日踏青、遊花地之後,初九打春去,初十打仔回,而十三至十五已是各地“開燈”之日,舊俗家中添了男丁,便在這期間擺酒宴客,慶賀一番。鄉村中有祠堂的,擺燈酒的先把燈掛到祠堂,城中無祠堂的把燈掛到附近的土地廟,並在家中神堂中央也掛上燈。擺燈酒之日,外婆要送厚禮給外孫,禮品有衣服、揹帶、酒肉、三鳥等。還有雷州撥火塘、穿令;粵西吳川梅菉品泥塑、逛花橋;佛山人“行通濟”;潮汕人則遊燈屏、鬥鑼鼓、擊鼓報猜;粵東客家人則忙於“上新丁”、舞“火燒龍”、放“孔明燈”,讓即將結束的新春活動再掀高潮。

元宵節最主要的節目是玩燈。從正月十三日起,便要在廚房裏點燈,稱爲“點竈燈”,亦即“試燈”、“開燈”。“開燈”那天,鼓樂高奏,醒獅起舞,各宗氏到社壇接回社神,到燈寮安放,上年添丁的人家,亦將花燈送到燈寮。一時明燈高懸,各放異彩。十四日起,街中燈棚亦點燃燈火,披紅掛綠,試演元宵燈飾,街頭攤檔擺滿各種燈飾製品,稱爲“燈市”。燈節正日(正月十五),家家祀神上供,族中父老聚集在燈寮飲“燈酒”,放花炮、猜燈謎、村中游燈、唱大戲,熱鬧一番,直至十六“散燈”,把社神送回社壇,撤去燈色,整個元宵活動宣告結束。

元宵燈飾,名目繁多,據《佛山忠義鄉志》載:“上元開燈宴,普君好爲燈市,燈之名狀不一,其最多者曰茶燈,以極白紙爲之,剔鏤玲瓏,光泄於外,生子者以酬各廟及社,兼獻茶男,因名茶燈。曰樹燈,伐樹之拔稠而梢平者爲燈,幹綴彩花於枝頭,多至百餘朵,燃之如絳樹瓊花。曰角燈,中作大蓮花,下綴花籃八百,環以纓路。曰魚燈,曰蝦燈,曰蟾蛛燈,日香燈,則象形爲之……自元旦爲始,他鄉皆來買燈,摯燈者魚貫於道……通濟橋邊,勝門溪畔,彌望率燈客矣。”廣州還有二星燈、和合二仙燈、百花燈等,都是燈飾扎作坊出售的,自制的有“亞婆燈”。新會還有一種特製的“大鯉魚燈”,與會城翰祿橋一樣長,據說是爲紀念一位綽號“大鯉魚”的鄉民而製作的,同時高懸的還有各以一斗米制成的大煎堆燈和粉印餅燈,以慶祝勝利和豐收。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廣東的元宵燈色,以佛山、潮州爲最。古鎮佛山,素以燈色著稱,元宵之夜更是別有一番風情。十六日夜,男女老少傾城而出,去“行通濟橋”,傳說通濟橋爲仙人所賜,無論何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無閉翳(無憂愁)”。意思就是到佛山通濟橋走一走,全年都會沒憂愁。元宵節“行通濟”的習俗,已經流傳了兩百多年,如今已經成爲佛山人過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通濟橋建成至今已經有四百多年,傳說爲仙人所賜,無論何人行過此橋都可得到仙人的福佑、。“行通濟”的習俗則是從清朝初年形成的,開始的時候只有小部分人去走,後來走的人越來越多。據瞭解,從乾隆年間至今,平均每年至少有8萬人來“行通濟”,最多達50萬人次。

據民間傳說,“行通濟”的人,必須得一次過從橋頭走到橋尾,也就是從門樓這一頭走到新建的生菜池這邊,才能求得吉利。深夜11時許,通濟路人行道上便已是水泄不通。路邊無數小販早已從各地蒐集了一切可以蒐集得來的招人喜愛的東西:洋娃娃、小白兔、小鳥……當然,賣得最多的還是風車,行通濟的人幾乎人手一個風車,取“貨如輪轉”、“一帆風順”之意。

快到通濟橋時,人們又從早已等候在此地的菜販手中買上一小扎生菜,取“生生猛猛”之意,然後畢恭畢敬地把這扎生菜放在通濟橋上,同時許下新一年的最大的心願::老奶奶讓剛學會走路的孫子把一紮生菜放在橋上,叮囑道:“快說身體健康!”小孫子應聲說了聲“身體健康”,把奶奶喜得連聲說“乖!乖!”在短短一小時裏,通濟橋上,行人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爲節日增加了不少歡樂色彩。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天。

以燈色著名的還有潮州,潮州花燈,堪稱一絕……特別是那大型人物燈屏,真假難分,令人讚歎不已。每逢元宵佳節,全城大街小巷,祠堂店鋪,到處張燈結綵,古牌坊上,一也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櫥,叫人流連忘返。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第2張

最精彩的還是遊花燈。那潔白的蓮花燈,橘紅的蜜柑燈,大紅的柿子燈,粉紅的桃燈,異彩紛呈。十里長街,頓時成了燈的長廊。巨大的燈屏,有時多達一百多屏,民間至今還流傳着《百屏燈歌》:“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貂蟬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得手捶胸……”一直唱到“百屏拜壽郭子儀”。

客家燈趣,最有特色的是“上新丁”,即是凡在春節前添了男孩的人家,按照規矩,他們要事先買回上書“新丁”、“添丁發財”吉祥語的一對燈籠,元宵節上午,家人用“籮隔”挑着雞、魚、肉等牲醴和一對燈籠,講究的還要鑼鼓伴行,以壯聲勢,來到祖宗祠堂,供擺拈香,祭祀祖先,報告族中又添了新丁,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祭畢,由家長點亮燈籠,在鞭炮聲中將燈籠掛於祠堂和自己廚房的門嵋上。此俗不但借“燈”與“丁”的諧音,祝賀宗族添丁之喜。而且,只有舉行過這一“上丁”儀式,孩子成爲宗族正式成員之後,纔可以在宗族公祭祖墳時分得一份酒和肉;孩子上學,亦可從宗族公產田、公產山的收人中,獲得一份助學金。

從前,客家人還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的活動。孔明燈有大有小,大的直徑兩米有餘。它用竹蔑扎架,裱糊上柔韌的竹麻紙,刷上桐油。燈籠底部的橫架上,用鐵絲捆紮了沾滿豆油的布團。飄飛孔明燈時,先點燃布團,燈籠內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一撒手,孔明燈便冉冉飄升,宛如一盞明燈閃爍於初春的夜空。村民放孔明燈時,還互相競賽,看看準的燈飄得最高、最遠,飄飛的時間最長。

不過,由於孔明燈常常飄于山林上空,並不時引起森林火災,所以近些年來,除一些偏遠山村外,已很少有這一活動了,倒是珠三角一些水鄉在特大喜慶之日,還有這種習俗。屆時百十盞明燈緩緩升空,在無垠的夜幕下,十分壯觀,不失爲一項賞心悅目的娛樂。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2

正月十五鬧花燈起源

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第3張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纔開始稱爲“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爲“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纔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3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一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爲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正月十五鬧花燈民俗 第4張

正月十五燒香好嗎:好

正月十五燒香很好,其實在寺廟風水中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是燒香拜佛的好日子。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祝福,在新春時最爲真誠;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祈願,在新年來臨之際最爲懇切。所以,新年去寺院燒香祈福,不只是信仰,更成爲華人共同的民俗。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佛家當中的吉日齋期等日期,人們會到寺院請香禮佛、祈福求安的信仰和習慣。佛法上對時間沒什麼說法,俗世一般上午比較好,卯時,辰時都不錯,燒香拜佛貴在虔誠恭敬。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唸: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唸: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唸:供養僧,淨而不染。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