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正月十五是我們國家的元宵節,元宵佳節是非常值得高興的日子,元宵節鬧花燈也是人們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爲大家分享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1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爲“燈節”,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着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元宵燃燈的習俗另有一說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燈籠與神有關,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爲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爲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2

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另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成爲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爲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爲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第2張

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爲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爲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纔算落下帷幕。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掛花燈的傳說

傳說一:漢文帝與火德星君 西漢時,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燒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來羣臣計議,大臣東方朔獻計說,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說情,免此一難。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駕臨京城。文帝率羣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萬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燒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靈塗炭,無奈聖命在身,不敢違犯天條。 正左右爲難之際,東方朔又獻一計。當夜,京城長安內外,從皇宮到百姓庭院,都依東方朔之計張燈燃炬,一片通明,與白晝無異。火光直透雲霄,火德星君見那景象果如天火降臨一般,料得足以瞞過玉帝,便迴天庭覆命了。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燈張炬,以示紀念。

傳說二:天帝的女兒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各地的元宵節彩燈

元宵節彩燈地方特色濃郁,各地均有“拳頭產品”,諸如: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廣東的走馬燈、浙江的硤石燈、哈爾濱的冰燈、四川的自貢燈等,都是蜚聲古今享譽燈壇的。彩燈樣式更是五花八門各顯異彩,諸如:花卉燈、動物燈、人物燈、建築燈、風景燈、塔燈、宮燈、龍燈等,多以篾制燈架,以彩紙糊裱、手工書畫精繪而成,內點蠟燭成爲光源。近幾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自娛自樂意識的增強,已經推陳出新,增添了鋼筋鐵骨燈架、微型馬達、微型電腦、新式電聲光源入燈的現代化彩燈新品種了。如:能搖頭擺尾招手致意並用幾國語言向觀衆問候的恐龍燈和能夠展示火箭發射、飛天、回收整個過程的火箭燈,使元宵燈綵賦予了強烈的'時代特色。如今的元宵彩燈不僅是民間燈綵藝人彩扎、糊裱、剪紙、編結、刺繡、雕刻諸工藝與智慧的集中展現,它還是現代科技之光在燈綵上的折射。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3

正月十五看花燈的由來

正月十五看花燈的習俗來源於漢文帝時期要求全國上下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點燈禮佛。

正月十五點燈的活動起源於漢代,那個時候這一天還不是元宵節。因爲漢代漢文帝信奉佛教,佛教的信徒在正月十五的時候有點燈照亮佛塔,以此敬拜佛祖的做法。漢文帝作爲佛教信徒就下令,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全國上下都點燈敬佛。

這個做法持續了漢文帝當政的整個時期,後世也就養成了這個習慣。到了後來正月十五被正式定爲了元宵節,觀燈的習慣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習俗。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第3張

點燈可以增添節日氣氛,因爲燈可以照亮黑夜,給人帶來安全感,所以古人點燈還有祈求平安的意思。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製作花燈的時候非常講究,創造出了種類繁多的樣式,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

到了隋唐時期,國家富裕,百姓生活條件好,元宵節觀燈這項娛樂活動發展的規模盛大,可以持續十多天的火樹銀花。在宋朝,除了花燈還有煙花、燈謎等活動。

花燈藝術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一,至今也被大家傳承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