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十五鬧花燈。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一個日子了,正月十五是我們熟知的元宵節,元宵節裏面有一個風俗就是鬧花燈。下面就爲大家介紹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1

元宵節賞燈的風俗起源於東漢明帝時期,據說當時提倡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節花燈的種類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花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元宵節賞燈是我國的傳統風俗,而且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元宵節詠燈詩,這也爲元宵節增添了許多文化氛圍,

正月十五鬧花燈

鬧花燈的來歷

鬧花燈的風俗從西漢開始,在隋唐時期盛行,隋唐以後就開始襲傳於後世了。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熱鬧景象。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所以元宵節放燈的風俗就由原來在宮廷中舉行,到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每年的正月十五,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要掛燈,這天晚上城鄉各處都是燈火通明的。

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被稱爲燈節,因爲燈與丁諧音,所以在這天晚上迎花燈也有求子添丁的意思,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爲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在唐代以後,花燈的種類就開始增多了,而且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也成爲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製作花燈的全盛時期,宋代的花燈品類繁多,而且製作工藝精美,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正月十五鬧花燈2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

一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爲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正月十五鬧花燈 第2張

正月十五燒香好嗎:好

正月十五燒香很好,其實在寺廟風水中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是燒香拜佛的好日子。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祝福,在新春時最爲真誠;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祈願,在新年來臨之際最爲懇切。所以,新年去寺院燒香祈福,不只是信仰,更成爲華人共同的民俗。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佛家當中的吉日齋期等日期,人們會到寺院請香禮佛、祈福求安的信仰和習慣。佛法上對時間沒什麼說法,俗世一般上午比較好,卯時,辰時都不錯,燒香拜佛貴在虔誠恭敬。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唸: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唸: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唸:供養僧,淨而不染。

正月十五鬧花燈3

正月十五的古今習俗

偷菜:相傳元宵“偷青”會帶來好運氣,特別是偷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更是好運連連,古時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會敲鑼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爲的'就是讓別人發現,然後把“偷青”得來的菜當晚吃掉。據說,被人罵得越厲害,來年就越好運氣。據說吃掉這些“偷青”能驅邪祛病,人也會變得聰明、大度、心地善良。

祈娃娃:每到元宵節,人們就可以看到虔誠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將一個個形態各異、活潑俊俏的泥娃娃帶回家。這就是河洛地區的祈娃娃習俗以求新人早生貴子,家中人丁興旺。祈娃娃的時間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

拜晚年:老話說:“正月十五拜晚年”。在傳統民俗中,“過年”泛指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期間走親訪友統稱爲“拜年”。由此來說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後“期限”,只要拜訪的時間不過十五,均視爲拜年。

遊燈:到了正月十五,樂城人就將城隍爺從廟裏擡出來,四處查看民情,城隍爺所到之處,鞭炮聲聲,家家戶戶獻供。此外,正月十五遊燈也是瓊海的一件大喜事。

看花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早年間從正月初十開始人們就行動起來。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爲繁多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在今天的燈市口、鼓樓、大柵欄一帶,更是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正月十五鬧花燈 第3張

聽香:正月十五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佔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佔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現今這種聽香行佔的習俗也已不多見了。

燒旺火:在晉陝大峽谷一帶的山西大寧、吉縣,陝西延安府等區域,正月十五晚上,農村有在自家院裏燒旺火的習俗。有些地區燒的是竹枝,有些地區燒的是松枝,還有的地區燒的是煤炭。據老人們講,燒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驅邪祈福,當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層意思。

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搶燈裘:海南,不過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燈,在海南話中與“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當人們高舉着自己所扎的燈籠在村裏繞一圈,掛到村裏的公廟時,尚未孕育的夫婦就要前去搶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燈籠,求得來年能夠有孩子。待來年如願生了孩子之後,自己也要扎燈籠掛到村裏的公廟,進行還願,而這時,別的沒有生育的夫婦就可以進行“搶燈裘”的活動了。

放天燈:天燈又稱孔明燈,爲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耍龍燈: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龍,作爲中華民族的圖騰,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歡歡喜喜耍龍燈,以祈求神龍降瑞,保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吃元宵: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舞獅子: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迎紫姑: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說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

捏生肖:是山東榮城的風俗習慣。一般以黃豆細面作材料,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象徵“五穀豐登”。生肖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着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爲“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盤子裏一齊點燃,大家圍着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來年大豐收。並且,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就預示着新的一年將鴻運當頭、健康平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