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美食 > 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

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

來源:女友組    閱讀: 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

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早上好!

我是2號參賽選手,下面我就對《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這一節課的教材理解和教學過程設計向各位做個彙報。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食物在體內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涉及到消化系統,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知道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攝入體內,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本單元的開始階段,學生已經認識了“身體的結構”,以及“骨骼、關節和肌肉”接着用“跳動起來會怎樣”引領學生認識到運動後引起的各種生理現象,瞭解呼吸系統的功能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並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本節課“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也是在回答一個相關的問題“跳動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從哪裏來呢?”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初步認識主要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並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的認識。下一節課“口腔裏的變化”也是表現一種人體結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在認識上建立聯繫,具有啓下的功能。

2.學情分析

人體要對吃下去的食物進行消化,用來獲取運動所需要的能量,這是四年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但是對於一個四年級學生來講,人體的消化系統對於他們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 即使瞭解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這些器官是什麼樣的,都有怎樣的功能和特點,這些器官又在人體的哪個位置呢?這是學生所陌生的。 那麼由於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較枯燥,純理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就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力求在學生對日常生活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小組合作討論、觀看視頻資料等活動幫助學生對《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發現有關科學問題,激發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興趣。

二、教學理念分析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本課教學中以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能力爲主要目的,認識消化系統的組成、功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尋答案爲教學方式,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遵循了以下理念:

1.《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中闡述,學生的科學學習首先是合作,其次纔是競爭。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此外,我們還要強調,小組合作學習並不等於放棄獨立思考。因此本節課採用了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

2.本節課是典型的“暗箱課”, 其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無法給學生可以探究的實體,難讓學生的探究有深度。本課主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與消化系統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補充資料,並從大量的模擬體驗中去感悟、探究,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在探究前後能在認識上得到提升和完善。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模擬實驗,讓學生有了形象、直觀的感知,有效推進概念的建構。

3.學生科學概念的建立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的,科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是暴露學生原概念並藉助於科學探究活動對已暴露的原概念進行重新修正、組合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充分讓學生展示已有的科學概念,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觀看資料等活動有目的地進行更正,讓正確的科學概念替代學生腦海中錯誤的原有概念。

三、教學目標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願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合作交流。

2.正確對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認識,善於在反覆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過程與方法:

1.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製出食物消化過程圖,並能夠在不斷認識的過程中,對自己畫的食物消化過程圖進行補充完善。

2.查閱資料,瞭解有關食物在體內消化的過程,對照資料能夠完善自己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

科學概念:

1.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

2.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知道消化系統中的消化器官以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瞭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方式。

五、教學材料分析

記錄單;模擬胃的蠕動實驗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塊並煮熟的蔬菜和饅頭;模擬食道輸送食物實驗用的透明塑料軟管、熟米飯粒;人體消化器官圖。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設置情境、引發探究

課的一開始,我設置一個孩子吃飯的情境,然後讓學生分組在人體輪廓上標示出吃下去食物的旅行路線。

(設計理念: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爲後續科學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同學們對畫食物旅行圖很感興趣,那麼食物在人體到底怎樣被吸收、分解、消化的,學生心裏存在着許多疑問,探究知識的願望也就越加強烈,這也爲探索新知識做好了鋪墊。)

二、藉助資料,瞭解消化系統。

第二環節,我以圖片的形式出示消化系統圖,學生對食物所經過的消化器官有了基本的瞭解,並能在自己的身體上指出大致的位置,同時說出食物的旅行順序,並在小組中能夠講述。

( 設計理念:韋鈺院士曾經說過“只靠學生自發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並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我理解有時候教師的“教”也是必要的,我想學生對於看不見的消化器官比較陌生,這時候還是由我直接告訴他們,讓他們形成清晰的、準確的科學概念好一些。 )

三、小組合作,探究消化器官功能及其特徵

在本環節,是學生對消化器官的具體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是需要突破的難點。消化器官除了圖之外,不可能有實物提供給學生,如何讓學生的主觀判斷變爲可以客觀研究的實體呢?如何讓學生的探究深入而不空洞呢?我作如下設計:

首先,在小組交流討論時發放各個消化器官的知識卡,讓學生通過收集文字圖片資料來探究消化器官功能特徵。爲了學生在交流彙報中有比較貼近實際的體驗,我設計了演示、體驗活動。探究食道時,我設計出示一根吸管,以模擬食道,在不直的情況下讓學生可以對比出食道需要直及需要有力送等特徵。探究胃的功能時,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份胃模擬演示實驗。在探究小腸吸收營養的功能特徵時,讓學生感受小腸的長度,以瞭解食物正是在細長的小腸中營養被充分吸收。同時學生在模擬實驗中能有所發現,並思考自己的健康飲食觀念等。

(設計理念:本環節的設計我力求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這樣真正做到個體發展與小組發展同步進行。讓學生在這種學習形式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分享。另外,幾個模擬實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讓學生對消化器官的具體認識有了質的的提升。)

四、建立科學概念,拓展延伸。

動畫的形式,模擬再現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並修正自己的食物旅行圖,講述食物旅行的路線及消化過程。同時,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離開課堂:各消化器官具體的消化過程又是怎樣的呢?除了這些食物所經過的主要消化器官外,還有哪些器官參與了輔助消化呢?你在課堂中還想到了哪些健康飲食的知識呢?

(設計理念:本環節是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的環節,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對消化系統和消化器官有了清晰的、科學的認識,因此讓學生修改課堂開始繪製的食物旅行圖,是鞏固所掌握的科學概念的一個過程。此外,帶着問題離開科學課堂能夠有效地將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後,讓學生將課內外聯繫起來,使科學學習的連續性、科學技能的發展,科學知識的運用與家庭、社會結合起來。)

五、我的思考:

科學課是一門包羅萬象、知識體系龐雜的學科。對教師的個人知識儲備、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的要求較高。但教師必竟不是百科全書,有時無法回答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另外,教學時間有限,有時也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好奇。所以,老師應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保留學生的疑問,激發他們學科學、研究科學的興趣;教會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去思考;用科學的方法去創造;用科學的方法去改善生活。使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理解,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科學《食物在體內旅行》說課稿2

各位評委:

你們辛苦了!我是小2班的2號選手,也是本組的最後一個選手,看到我,意味着大家的艱苦工作馬上就要結束了。

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單元第5課的《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下面我從教材和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準備、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6個方面向各位闡述。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涉及到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攝入體內,分解食物,吸收食物的營養。學生通過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初步認識到不同消化器官的形態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進入人體後,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的分工協作下被吸收和利用的。

食物的消化,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話題。說熟悉,是因爲我們每天都要吃大量的食物,也知道食物裏有我們需要的能量。但到底哪些器官參與了食物消化,它們在消化過程各起什麼作用,食物到底是按怎樣的順序被消化、吸收的,對學生來說是很含糊的。因爲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真正去關注。

有點知道但知道的很少,沒有去關注不表示不想關注,這是我們組織教學的良好契機。爲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我採用了模擬實驗、資料講解、觀看視頻、交流討論等方法展開本課教學。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單元結構的整體要求,考慮學生的認識結構和心理特徵,這節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習瞭解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過程與方法:通過模擬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工作過程,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完善自己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善於在反覆觀察、研究中完善自己的認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所謂重點,是指有重要價值的內容,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瞭解它們的主要功能。

不易理解、抽象複雜的內容是教學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瞭解消化器官中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關係。

四、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利用以下材料輔助教學。

1、人手一份小餅乾和記錄單,人人蔘與全員體驗。

2、按小組分配模擬“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實驗材料,讓大家合作探究,共享研究結果。

3、教師輔助教學用的課件和消化器官的圖片。

五、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我安排了5個內容,分別是: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2、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

3、模擬實驗,體驗消化器官功能;

4、觀看視頻和圖片,進一步修正認識;

5、總結回顧,拓展機動。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這是什麼——食物,我們爲什麼要吃食物”,兩個小問題開門見山,調出學生的前概念:食物是爲我們提供能量的。

老師這有小餅乾,大家想不想嚐嚐?如果把餅乾放在嘴裏咀嚼,然後嚥下,你覺得它會到哪裏去呢?此時揭題: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然後分發小餅乾,每人一塊,邊吃邊畫“餅乾導遊路線圖”。俗話說,吃別人的嘴軟,邊吃邊畫,邊畫邊吃,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我也巧妙利用這一活動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並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爲後面的修正完善認識鋪設基礎。

2、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

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學生對這些知識不是很瞭解,因此我事先收集了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充分發揮講授法的功能。

3、模擬實驗,體驗消化器官功能

食物是通過什麼器官被運輸到胃裏的?食物是在什麼地方被進一步磨碎和分解的?食物是在什麼地方被吸收的?三個問題,標誌着模擬實驗的開始,也把這節課推向高潮。

學生分組,在塑料袋裏裝上水、饅頭和煮熟的蔬菜,反覆揉擠,裏面的食物變成什麼樣?我們哪個消化器官的活動像這個袋子?在一根塑料管中,裝入幾粒煮熟的米飯,讓米飯向前移動,該怎樣做?這個塑料管相當於哪個消化器官?

之後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共享彼此的發現。

4、觀看視頻和圖片,進一步修正認識

四分多鐘的視頻,確實有點長,但長的有理由。它可以讓學生系統瞭解消化器官的工作過程,完善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並對自己之前的前概念進行修正,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這是必須的。

5、總結回顧,拓展機動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簡單的問題,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養成反思和總結的習慣。而練習,則可以量化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至於最後一張幻燈,那就作爲機動問題,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彈性的安排。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結構清晰,分爲三個部分,正中是本課標題,左邊是各部分消化器官和功能,右邊是人體消化器官系統圖,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爲本課的教學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