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情感 > 父母需要一直關注孩子的情感嗎

父母需要一直關注孩子的情感嗎

來源:女友組    閱讀: 7.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一歲以前,父母不關注孩子的情感,也不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需要一直關注孩子的情感嗎

大多數父母或撫養者會認爲幾個月大的嬰兒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記憶力,所有他們很少顧及小嬰兒的情感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餵養習慣,給他們吃喝拉撒上的給予。

可是殊不知,在剛出生的小嬰兒正是需要情感迴應的時候。心理學上認爲剛出生的小嬰兒有一種全能自戀感,即認爲自己無所不能,自己只要一動念頭,願意就能實現。如果這時候,媽媽等撫養者能給他及時的迴應,就能滿足小嬰兒的全能自戀,爲他以後的自信、自尊打下穩定的基礎。

相反如果媽媽等撫養者純粹按照自己的撫養習慣來對待這個階段的小嬰兒,比如有的媽媽對餵養嬰兒的次數和時間制定了嚴格計劃,更有一些媽媽自己啥時候方便就啥時候餵養,完全忽略嬰兒自身的需求,這就會使得小嬰兒體驗到心理上的挫敗,過早的破壞掉他的全能感,這對於他以後的心理髮展是很不利的。

2、等一歲到三歲,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要自己對世界進行嘗試、探索時,家長就開始全方位防範,或者阻止,或者直接替代。

一歲到三歲正是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中發展心理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去嘗試和探索,去摸、去碰觸,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自己學會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學會怎麼樣堅持和放棄。

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階段的父母往往愛子心切,深怕把孩子摔了、磕碰了,於是他們會盡可能的防患於未然,讓孩子待在一個有限的、沒有可能發生危險的空間,這樣的做法是讓孩子看起來很安全,照顧起來也很省事,但卻阻礙了孩子心理髮展的可能,讓本該有的好奇心、堅強、自信等積極的品質發展不起來。

比如,在客廳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布娃娃,孩子正要搖搖晃晃地走過去拿,媽媽着急了,一把把孩子攬到懷裏,自己一個大步過去,拿了布娃娃,遞給孩子。媽媽的替代,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真厲害,而不會感到自己真棒,他本應該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堅持,收穫自信,但是這一切都因爲媽媽的替代消失了。

3、等三歲以後,特別是六歲以後,孩子需要獨立,需要向自由的空間生長時,父母、老師、社會都在要求孩子“你要聽話”。

三歲之後,孩子會逐漸從家庭這個環境中往出來走,開始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這個時候,孩子的能動性會進一步增強,因爲他能夠走、能夠跑,也能夠自己拿,所以他會變得進一步“不聽話”。

前一個階段父母可以完全“控制住”孩子,因爲孩子的行動受制於父母,從這個階段開始便不同了,孩子會去自己行動達成自己的意願,所以父母只能用“你要聽話”、“你要懂事”這種“聽話式”教育來管理孩子。可殊不知,在這種“聽話式”教育在省去家長很多麻煩的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最常見的“聽話式”教育成長起來的人,就是壓抑,他們壓抑掉自己的真實需求,迴應外在的虛假需求,發展出一個虛假自體,世事迴應這個虛假自體,這會成爲他一個慣用的心理模式,他會沿用這個模式來和別人打交道,在這種模式下會經常體驗到自卑、內向、不敢表達,甚至特別敏感,會察言觀色,更嚴重的時候變得卑躬屈膝。

4、等孩子長大了,十八歲之後,父母開始干涉孩子成年之後的人生選擇,不管是職業還是對象,父母會覺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和你在一起。

等孩子長大了,成人了,父母就應該學着放手了。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所有的愛都指向聚合和親密,但唯有父母之愛是指向分離。能讓孩子更好地和父母分離,去建立自己的關係世界纔是高質量的愛,那麼這個階段就是檢驗父母之愛的時候,孩子能不能脫離父母的庇護,建立自己的關係世界,父母能不能把孩子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很顯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和孩子共生一起,父母爲了孩子,孩子依賴父母,在父母眼裏自己的孩子最重要,自己和自己的伴侶都是次要的,對孩子而言,他要報答父母,回饋父母,自己的妻子就排在了父母后面,這在心理學上看來,是極其不健康的發展模式,我想這就是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顛倒的一個必然結果,父母這樣養育孩子,孩子長大了也這樣養育自己的孩子,這種模式就會代際傳遞。

但是我們也看到,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變得獨立了,孩子可以健康地走出家門,去建立自己的關係世界,父母也可以爲自己而生活,上個老年大學,跳個廣場舞,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切正在變好。

改變是一個過程,我們相信顛倒的養育過程有一天會順過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