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兒童的心理髮展往往以年齡爲標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髮展的特點也都不一樣,家長要時時關注才能讓孩子更好成長,以下分享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1

【第一階段:乳兒期(0~1.5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

這一階段的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靠。埃裏克森認爲信任感表現爲一個人對他周圍的世界,特別是他的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可以通過父母在養育過程中以關心和愛護嬰兒的需要而培養出來。當一個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時,兒童就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感;當父母的信念發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兒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時,兒童就會出現恐懼和不安,產生一種不信任感。

【第二階段:嬰兒期(1.5~3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羞恥感。】

這一階段的兒童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制的需要與傾向,“讓我來做”成了這一時期兒童的主流話題。兒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父母應允許兒童自由活動,並以各種形式對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表示認可和讚揚,以幫助他們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這個時期父母對兒童的行爲干涉過多,甚至支配兒童的一切活動,兒童將對自己的行爲或自身產生羞怯感,從而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

【第三階段:學前期(3~6、7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日益增多的語言和運動能力使這一時期的兒童把活動範圍逐漸擴展到他們的家庭環境之外,開始追求出於自我利益和動機的活動。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埃裏克森認爲,個體未來在工作、經濟、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與兒童在這一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第四階段:學齡期(6、7~12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本階段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活動和依賴的重心已由家庭轉移到了社會。學齡兒童與學前兒童有着本質的區別,他們開始體會到勤奮與成功的關係,並開始形成一種成功感。在這一時期裏,同伴在衡量兒童本身的成功或失敗中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和從事社交或集體活動,兒童就會獲得一種勝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產生。這些成功的體驗有助於在以後的社會中建立勤奮的特質,表現爲樂於工作和有較好的適應性。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這一階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的危機,此時青少年個體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爲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爲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和感情。埃裏克森在此階段提出了一個“社會心理的合法延緩期”的概念,認爲隨着青春初期的到來,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種社會角色和承擔社會義務,感到要做出的決斷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後決斷前,需要進入一種“暫停”期,以便延緩眼前必須承擔的義務,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結的內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沒有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同一性,那麼他們就會產生角色混亂,表現爲在生活中不能選定一個正確的角色,不能確定自己是誰、幹什麼等。角色混亂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對社會所讚賞的角色表示蔑視和敵意。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埃裏克森認爲,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會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貫注於自己是誰,以致不能擔當起此階段形成親密感的任務,可能產生孤獨感。只有建立同一感纔有可能形成親密感。所以,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就是努力獲得親密感,體驗愛情和婚姻的實現,從而避免孤獨感。在埃裏克森看來,發展親密感對是否能滿意地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5~60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

這一階段的個體已建立家庭,其興趣擴展到下一代。這裏的繁殖不僅包括人的繁衍後代,而且包括人的生產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徵。因此本階段的個體既要生育、撫養和指導下一代,又要不斷工作以創造事物和思想,這樣才能富有創造力,否則將出現人格的停滯。

【第八階段:成年晚期(60歲以上),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

在這一階段,進入老年期的個體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如果對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滿意的回答,就能夠完全接受自我,獲得一種完善感。反之,個體就會充滿焦慮和失望,對死亡產生恐懼感,也會努力去發現一種自我整合。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2

第一階段:嬰兒期(0-2歲)。嬰兒的主要發展是滿足生理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體驗着希望的實現。嬰兒在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着信任、安全,反之,嬰兒對周圍環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這一階段嬰兒的生活完全依賴於成長,需要成人的照顧,當感到飢餓、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時如果能夠及時得到母親或其他撫養者的關心和照顧,他們就會感到安全,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就會形成不信任感。在這一階段,嬰兒除了生理需要,還有情感上的需要。父母需要多給嬰兒做一些撫觸,多一些身體接觸、眼神交流、聲音交流等來表達對嬰兒的愛意。

其實提倡母乳餵養的意義不僅不僅是出於營養學的依據,更有心理學的依據。這對建立孩子的依戀關係,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信賴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任何人和任何東西都信任,嬰兒也必然會陷入困境,反而某種程度的不信任是積極的和有助於生存的。但是,總體來說信任感佔優勢的兒童具有敢於冒險的勇氣,具有更好的抗挫力。

所以在這階段儘量滿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非常重要,也是以後孩子有愛心、能夠信任他人的基礎。

第二階段:兒童早期(2-4歲)。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着意志的實現。埃裏克森認爲這一階段幼兒除了養成適宜的生活習慣以外,已經不能滿足於停留在狹小的.空間,而是渴望探索新世界。這一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大人眼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開始了。這時期孩子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會體現出獨立意識,他們試圖獲得一種自主的感覺。

第三階段:學前期(4-7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在這個階段,兒童在生理上達到了第一個成熟期,他們開始檢驗了各種各樣的限制,去試探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如打人、挑戰父母的底線。這時候,如果兒童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探索活動能夠得到成人的鼓勵,就會有愉悅感,主動性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想象力、創造力而得以持續發展。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一些行爲進行否定、壓制、嘲笑甚至責罵,就會使他們認爲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甚至幼稚的,容易使兒童產生內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第2張

本階段又被稱爲遊戲期,遊戲在執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的遊戲,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遊戲,扮演遊戲角色,多讓孩子在遊戲中作主,描述式鼓勵、積極的反饋會讓他們更加自信和自主。埃裏克森認爲,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的主動性發展程度有關。在這一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行爲問題,父母的情緒穩定,積極的情緒暫停,跟孩子建立好連接、尊重孩子、寬容又不失原則、教授相應的技能至關重要。美國的正面管教理念、芬蘭的兒童技能教養法可以有效地運用其中。

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着能力的實現。兒童在這一時期智力、能力有了快速的發展,社會活動範圍隨之擴大,兒童依賴的重心也由家庭轉移到學校、少年組織等社會機構方面。埃裏克森認爲,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習慣都可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這一階段的勤奮是受鼓勵的,如果孩子的學習得到了同伴、老師和家長的認可,他就認爲勤奮對於他來說是有用的。

由此養成勤奮的習慣,從勤奮中尋找成功的機會。相反,如果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生質疑,他會認爲勤奮對於自己是沒有用的,並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併產生自卑感。在這一階段,給孩子積極的反饋、描述式的鼓勵也是相當重要,對增強孩子的自信、自制力、抗挫力都很有幫助。

第五階段:青年期(12-18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着忠實的實現。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的人生話題。這一階段通常被認爲是很危險,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往往感到內心有很多衝突,本性的衝動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衝突會讓青春期孩子感到困擾和混亂,他們的觀念不斷髮生轉變,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有了更理性的認知。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裏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理解爲社會與個人的統一,也可理解爲能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核心的自我”。埃裏克森認爲,青年期是青少年在追求性別、職業、信念、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標準化時期,自我同一性必須在以下七個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這七個方面是:1.時間前景對時間混亂;2.自我肯定對冷漠無情;3.角色試驗對消極同一性;4.成就預期對工作癱瘓;5.性別同一性對性別混亂;6.領導的極化對權威混亂;7.思想的極化對觀念混亂。

第六個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着愛情的實現。親密感,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親情、友情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幫助他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會迴避與別人親密交往,因而形成了孤立感、孤獨感。

第七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着關懷的實現。這裏的繁殖不僅指個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成長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沒有自己的孩子也能產生一種繁殖感。缺乏這一體驗的人會倒退到一種假親密的需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專注於自己而產生停滯感。

第八階段:老年期又稱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厭倦感,體驗着智慧的實現。這種完善感包括一種長期形成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學。如果不能有這種體驗,就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苦短而對人生厭倦、失望。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3

兒童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

(一)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概念

年齡特徵是代表同一年齡階段的人所表現的典型的特徵,通常所說的兒童年齡特徵,包括兒童生理的年齡特徵和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所謂兒童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是指兒童在每個年齡階段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徵。

1、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往往以年齡爲標誌。因爲年齡是兒童生活時間的標誌。兒童的生理髮展和兒童的經驗積累,都與生活時間相聯繫。兒童心理的發展和這兩個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兒童生理年齡特徵是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說來,兒童年齡較小,生理年齡特徵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制約性相對較大。反之,兒童年齡較大,生理年齡特徵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制約性相對較小。因此,兒童生理年齡特徵對心理年齡特徵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將兩者混同起來。

另一方面,兒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響下,在兒童自己的活動中,通過掌握社會知識經驗、技能技巧來發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時間進程中,兒童和周圍人進行交往,積累各種經驗,形成了心理髮展的新特徵,從而保證從一個發展階段向另一個發展階段過渡。

因此,年齡是兒童心理髮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對心理髮展起着有規律性的制約作用。

但是,年齡本身不能決定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不能把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兒童的實際年齡完全對應起來。大家知道,兒童的心理年齡和實足年齡常常會有所出入。

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 第3張

2、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形成起來的。兒童心理髮展的方向和趨勢固然受客觀的自身發展規律所制約,但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徵會出現差異。比如,原始社會生產發展水平極低,幼小兒童已經能夠和成人一起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因而兒童期很短。隨着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兒童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和準備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兒童期逐漸延長,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可見,兒童心理年齡特徵並不是隨年齡增長而自發地出現的。

在年齡特徵問題上,要正確處理一般性與個別性,典型性與多樣性,本質與非本質特徵的辯證關係。不能用一般性否定個別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樣性,用本質特徵否定非本質特徵更不能反過來,用個別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樣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質特徵來否定本質特徵。大家知道,智力測驗或行爲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個年齡階段兒童的發展水平,事實上,“常模”有助於說明羣體的行爲,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大體速度和特徵,但不完全適用於每一個個體。

(二)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幼兒心理年齡特徵的穩定性與可變性是由幼兒所處的環境和教育決定的,一般說來,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幼兒心理年齡特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即階段的順序、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穩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於每個幼兒所處的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會環境與教育在幼兒身上起作用的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在幼兒心理髮展的過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的可變性。

幼兒心理年齡特徵的穩定性與可變性既是相對的,又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統一的,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隨着各種條件的不同,幼兒年齡特徵在一定範圍或程度上,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即某些特徵的可能提前或推後,但這些變化是有限制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