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隨着節日到來的還有必不可少的節日特產,雖然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但是不妨礙他們對美味的糉子表達出高度的喜愛之情,但是吃糉子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小編帶大家簡單的瞭解一下以及吃糉子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1

一、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這個傳說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着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糉子、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二、吃糉子的注意事項

1、一定放冰箱保存

糉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裏很容易變質。棗糉子和豆沙糉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爲好。

2、糉子要熱透再吃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徐筠指出,糉子最好不要涼着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糉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爲變涼的糉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還有一點要注意,糉子剝開後如有黏絲,則表示糉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糉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糉就是不錯的選擇。

端午節吃糉子注意事項:冷糉傷脾熱糉養胃

3、糉子最宜趁熱吃

專家還提醒,吃新包出來的熱糉子比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後再反覆加熱。因此最好自己動手製作,吃剛包好的熱糉子。包糉子時要注意,糉葉蒸後放置一段時間顏色發暗是正常的。不要選皮色鮮綠甚至藍綠的糉子,因爲糉葉很可能是經過硫酸銅處理,安全性沒有保障。

在保留上,糉子可以放在冷凍櫃裏速凍後長期保存,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爐化凍。存放時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嚴實,和其他肉類等生食品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

4、糖尿病人忌食糉子

很多人喜歡吃五花肉做的肉糉。專家指出,肉糉雖然蛋白含量高,卻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應避免食用,可選擇豆沙糉、小棗糉和八寶糉等。因爲糯米升糖指數高,不管是甜糉還是肉糉糖尿病人都應避免食用。胃腸有病的人也不建議吃糉子,因爲糉子不易消化,尤其吃了油膩之後再吃糉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胃酸過多和胃潰瘍的人也應當少吃。另外,中老年人和體弱者不宜多吃糉子,宜選小糉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糉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糉子。

5、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羣、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糉子。

三、端午節的由來 爲何吃糉子?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吃糉子的注意事項2

吃糉子注意七大禁忌

1、忌未熟先吃

包糉時,我們不要將糉包得太大,否則便難以將它弄熟。糉子必定要完全弄熟纔可吃,不然對健康有損。

2、忌保存太久

已包好的糉比較好儘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隻保存3-4日,吃時亦要再次加熱。此外,保存糉的地方亦要清潔衛生,比較好放於陰涼透風的地方。

3、忌大量進食

糉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卻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腸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較差,所以吃糉時必需有剋制,並且儘量趁熱吃,以免冷卻後更難消化。

4、空腹不宜吃糉子

如空腹吃糉子,糯米就會在胃裏停留很長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復發。

5、不宜食用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糉子

有些人喜歡把糉子放冰箱後冰一段再吃,這樣的糉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較好取出來後,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

6、吃糉子時不宜喝冷飲

吃糉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輕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7、睡前兩小時別吃糉子

糉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比較好別吃糉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