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健康養生 >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端午節吃糉子一向是一個傳統習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味的糉子有很多不同的餡料,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在吃糉子的時候,需要將糉子煮熟再吃,下面爲大家分享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一起來看看吧。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1

糉子煮40分鐘能煮熟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一般情況下我們煮糉子的時間爲40分鐘,糉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但是糯米相較於普通的大米,更加的硬一些,所以不宜熟,那麼我們在煮糉子的時候便需要長達40分鐘的時間來煮,當然如果大家使用高壓鍋等工具的活,煮糉子的時間便會有所縮短,使用高壓鍋要20分鐘左右便可以煮熟。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另外因爲糉子的大小,糉子所包的配料不同,所以煮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用普通鍋煮四十分鐘可以熟是比較小的普通糉子,還有一些大的,或者是配料多的,要煮的時間便會更加的長一些,煮糉子時間其實沒有一個很標準的答案,大家可根據自己的糉子大小來判斷。

而要想判斷糉子熟沒有,大家可以將糉子撈出來用手指壓一下,如果感到軟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如果一面熟了一面還很硬,那麼可以翻一面繼續煮,等到糉子完全軟了,那麼便說明糉子熟透了,因爲糉子需要煮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爲了更加的方便在這裏我還是建議大家用高壓鍋來煮糉子,這樣可以接受很多的時間。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第2張

煮糉子的方法

步驟一

用冷水下鍋,在煮糉子的時候要用冷水下鍋,這是因爲在我們食用的糉子的外面是有一層糉葉,糉也將糯米包裹起來的,在用冷水煮糉子的時候,會因爲水溫的慢慢升高,糉葉的香味會慢慢滲透到糯米里面,這樣煮出來的糉子味道會更加的好吃,而有些人爲了貪圖方便便用熱水下鍋,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用熱水下鍋的話會導致,外面熟了,裏面還沒有熟。

步驟二

擺放整齊,用冷水下鍋後將糉子在鍋內擺放整齊,且冷水要浸過糉子兩寸左右,然後便可以關蓋開始煮糉子了。這樣一定要注意冷水一定要超過糉子,因爲糉子在煮的`過程中會膨脹,如果加水不夠多,上面的糉子會被頂出水面,不容易煮透,煮出的糉子也不夠軟糯。

步驟三

大家用水將糉子煮熟以後,不要急着出鍋,可以先試探一下糉子煮熟沒有,如果沒有煮熟可以接着煮,如果熟了便在鍋裏浸泡十分鐘以後在拿出來食用,口感會更佳。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2

買糉子要注意哪些糉子不能買

要儘量購買正規商場、餐飲企業、超市的糉子,選購有廠名、廠址、生產日期的糉子同,並保留購物憑證。

1、要注意看糉子的質量

新鮮糉葉呈飽滿的綠色,不新鮮的則發紅或發黃;注意顏色翠綠、味道異樣的返青糉葉的糉子不要買,以免引起不適。挑選真空包裝的糉子時要注意外包裝,新鮮真空包裝糉的包裝袋非常緊,從外部看糉子是溼的;不新鮮的真空包裝糉,則可以看到外部糉葉已經發幹。如果真空包裝糉的外包裝有破損,包裝袋會鼓起來,表明糉子已變質不能購買;如果有糯米從糉葉裏漏出來的糉子,也不要購買。真空包裝糉一般能存放幾個月,最好放進冰箱存放。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第3張

2、要確保不黴變

糉子形態應糉角端正,扎線鬆緊適當,無明顯露角,糉體無外露。剝去糉葉,糉體具有應有的色澤,外觀有光澤。無雜質,無夾生,不得有黴變、生蟲和其它外來污染物。

不要食用感到口味不正的糉子,糉子應具有糉葉、糯米及其它穀類食物應有的香味,不得有酸敗、發黴、發餿等異味。

什麼人糉子不能多吃

1、糖尿病患者

糉子多用糯米做成的,糯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與普通大米或粳米相比,其不易消化,不合適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時分食用。

另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腦梗者也應儘量少食用糉子,這是由於市面上很多糉子內高油、高糖、糯米爲主料,假如進食過多,能夠添加血液稀薄度,減輕心臟擔負和缺血水平,誘發心絞痛和心肌堵塞。

2、脾胃虛弱者

糯米類粘性食物由於質地嚴密,粘度大、韌性強,在胃裏很難被粉碎研磨,難於構成細膩的食糜,因而也很難與消化液結合,不利於下一步的消化吸收。另外,患有胰腺炎、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會有胰酶和膽汁分泌缺乏或活性降高等成績,更吃不得糉子了。

3、急性病患者

比方有感冒、發燒、咳嗽、腹痛腹脹、拉肚子等人,此時吃粘食會影響胃口,不利疾病的儘快恢復。尤其是小孩、老人,假如剛剛康復就大吃粘食,還能夠招致疾病重複發作。

糉子煮多長時間能煮熟 第4張

糉子怎樣吃才正確

建議在吃糉子的同時,配點白蘿蔔加以食用。即便是安康的成年人,在端午節前後也不可餐餐以糉子果腹,最好搭配一些時令蔬菜水果等。關於不怕費事的友們,當然建議本人在家包糉子吃了,參加過量的薏仁、紅豆、雜糧米等。還有就是儘量做到現吃現買,防止糉子蛻變,影響安康。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