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健康養生 > 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掃描

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掃描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足口病是一種以手足、口咽部皰疹爲主要症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該病屬於中醫的“時疫”和“溫病”範疇。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爲前驅期、發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家根據患者不同的臨牀證候進行辨證擬定處方並隨證加減。

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掃描

前驅期

患者主要症狀爲發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噁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宜清涼解表,疏散風熱,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馬愛軍方用:連翹9克、金銀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葉4克、荊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治療患者30例,用藥3劑,治癒14例,好轉16例,療效滿意。倪振華在銀翹散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臨牀症狀,靈活地進行加減治療,爲使皰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發熱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對於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證爲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者,可以採用託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疾病得愈。

發疹期

發疹期臨牀主要症狀爲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乾結或便溏,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溼爲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風熱,託毒外出對於發疹初期,患者僅見少量皰疹,分佈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採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李小蘭採用自擬透疹湯治療患者32例,方用金銀花10克、連翹5克、梔子8克、防風8克、蟬蛻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車前子6克。發熱咽痛者加柴胡、玄蔘;口脣乾燥加蘆根。結果痊癒27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96.9%。錢煥洋用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紫花地丁、蟬蛻、浮萍各10克,黃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發熱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祕者加生大黃;津傷明顯者加天花粉、玄蔘。1周內治癒46例,8例因局部感染嚴重,於8~12天內治癒,療效顯著。

清熱解毒除溼中醫認爲手足口病乃由溼熱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熱解毒祛溼,野菊花、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溼藥常作爲必用藥物。肖詔偉等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祛溼藥,隨證加減,自擬鹵地菊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療效。方藥組成:鹵地菊15克,金銀花、板藍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荊芥6克,防風、蒼白朮各4.5克,黃連、蟬蛻各3克。清水煎服,每日1~2劑。

對於溼重於熱者,臨牀症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治療應以化溼爲重點,兼以清熱解毒。劉敏採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44例手足口病患兒,基本方爲葛根12克~15克、黃芩6克~9克、黃連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葉7克~9克。大便乾結加生大黃3克~5克(後下);發熱無汗加青蒿5克~6克(後下)、荊芥5克~6克(後下);高熱持續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同時對照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治癒37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5.5%;對照組治癒23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75.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李巧香選用銀翹藿茵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組方爲金銀花9克、連翹9克、藿香9克、茵陳6克、薏苡仁12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黃芩6克、板藍根10克、野菊花10克。咽痛明顯者加牛蒡子、玄蔘清利咽喉;大便乾結者加大黃、枳實以通便瀉熱;口渴明顯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熱。同時用利巴韋林治療64例作爲對照,結果證明銀翹霍茵湯對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利巴韋林。

對於熱重於溼者,可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大便幹甚至便祕,舌紅,脈數。治宜清熱解毒爲主,佐以祛溼。王有鵬等自擬中藥散劑進行治療,基本方藥爲梔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黃、牡丹皮、金銀花各100克,黃芩、黃連、黃柏、甘草各40克,硃砂、冰片各25克。上藥共研細末製成散劑。每日服3次,溫水送服。2月~1歲者0.125克~0.5克;1歲~3歲者0.5克~0.75克;4歲~12歲者0.75克~1克。在治療的72例患者中,治癒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清泄心火手足口病多發於夏季,暑氣通於心,此時心火亢盛,臨牀症狀除見手足肌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外,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等症狀。因此部分臨牀醫家主張以清泄心火爲主要治療原則,多在導赤散的基礎上隨證加減。屈弘宇使用涼膈散合導赤散治療患者40例。其組方爲:芒硝3克(沖服)、大黃5克(後下)、甘草10克、山梔子10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竹葉10克、細辛3克、黃連3克、生地黃15克、薄荷10克(後下)。如病兒有發熱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同時對照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韋林顆粒劑)進行比較。服藥5天后,治療組治癒36例,好轉4例,治癒率90%;對照組治癒22例,好轉18例,治癒率55%。二者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01)。肖達明等自擬清心導赤散加減治療患者30例,療效滿意。藥物組成:生地黃、滑石、板藍根各15克,金銀花、白鮮皮、苦蔘各10克,牡丹皮、竹葉、通草各6克,黃連5克,燈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若發熱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溼熱症狀明顯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張民肅自擬解毒瀉心湯加減治療患者30例,方用黃連、竹葉各5克,黃芩、黃柏、梔子各10克,大青葉15克,滑石12克,苦蔘8克,生甘草3克。若發熱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溼熱症狀明顯者加佩蘭、薏苡仁;大便乾結者加生大黃。同時對照組26例採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維生素c口服,重症患兒同時給予青黴素或先鋒黴素v靜脈滴注,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於對照組。

此外,本病屬於溫病的範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

恢復期

由於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後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爲主,症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陰爲主。李向東使用陳皮6克、厚朴6克、蒼朮6克、砂仁(後下)2克、神曲6克、麥門冬9克、蘆根9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療效滿意。但是至目前爲止,關於手足口病在恢復期的治療報道甚少,筆者認爲手足口病患者在後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爲主,沙蔘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爲恢復期調護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內治方法外,尚有不少醫生對患者皰疹採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脣、咽峽部發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爲重要。倪振華在內服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對63例採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處;另37例除口腔用藥外,對手足皰疹還用金黃散或青黛散撒佈患處,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宋阿冬採用舌瘡散治療口咽峽部的皰疹。方藥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黃1克。上藥共研細末,先取金銀花20克、甘草10克,加開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後用消毒棉籤蘸此水清洗患處或含漱口腔,而後將以上藥末塗於患處,每日3~4次,治療後患者口腔皰疹明顯好轉,能進飲食。

中成藥治療

李桂花用穿琥寧靜脈點滴治療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爲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單鉀鹽,具有明顯的解熱、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及鎮靜作用,對病毒、細菌均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尤其對病毒感染療效顯著,臨牀試驗證實其治療作用優於病毒唑。牛靜等採用以黃芩、金銀花、大黃、梔子爲主要成分的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牀效果。姚莉華等人用“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時外用“金喉健噴劑”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皰上使之明顯消退,既經濟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韋片”療效顯著,縮短病程。清開靈注射液、爐甘石洗劑、金黃散中成藥等也逐漸用於臨牀進行輔助治療。陳紅娟等人研究證實: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和激光照射治療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鏈接

手足口病有哪些臨牀表現?

臨牀表現: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牀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初期可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爲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脣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1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牀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竈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症狀表現爲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