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後天的啓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認真培養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下面教你如鼓勵孩子。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1

首先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如果在學爬的過程中,受到傷或者是阻礙,孩子就可能不願意爬了。所以父母要檢查下地板、桌椅,防止孩子磕着碰着,小物件也要清除乾淨,避免孩子拿起誤食。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其次給孩子做好安全措施,孩子學爬學走不能在太軟的地方,容易凹下去,孩子的平衡不是太好容易摔着,不能太硬,這樣就會讓孩子沒有舒適感。可以在地上鋪一些防滑的軟墊,給孩子提供一種安全感,讓他在上面可以自由的活動,也避免了跌倒受傷的情況。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第2張

最後就是孩子的衣着,最好選擇舒適、方便活動的,在孩子穿的少的時候,父母要考慮孩子的手、膝蓋會不會磨到。在孩子學爬時,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鼓勵孩子爬行的方法。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2

寶寶運動能力發展順序:

先會爬再學走

人的腦神經系統是人所有活動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擁有錯綜複雜的網絡結構,目標是傳遞信號和發佈命令。

但剛出生的寶寶腦指揮中心是不會指揮的,經過1年的`工夫(即在嬰兒時期),寶寶通過眼看、耳聽、皮膚觸、舌頭味覺、鼻嗅等過程(醫學上稱感覺統合過程),腦中的各種信號路徑就建立和發達起來,這其中伴隨着寶寶的運動能力的順序發展,從3個月把頭擡起來,5個月時會爬了,6~7個月孩子會坐了,9個月孩子站起來,1歲會邁步行走,寶寶的運動發展直接影響感覺統合過程。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第3張

缺乏爬行經歷易患感覺統合失調症

寶寶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練習不足或沒有經歷爬行,將引起對稱性頸緊張反射的動作不成熟,表現爲身體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覺地對抗,就容易發生感覺統合失調症,如視覺和聽覺不協調、視覺和動作不協調、聽覺和動作不協調等。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第4張

光腳走路對寶寶更有益

在幼兒期家長可能還看不出危害,但當孩子上學後,危害就逐漸表現出來了。缺乏爬行經歷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固執、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難適應學習環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幹一件事情,不能長時間坐着,身體動來動去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和社會交往能力。那時家長就會着急了,感到孩子腦子挺聰明,可是怎麼學習能力這樣差,老在學校闖禍呢。

可見,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覺統合失調症就是心智方面異常了。當然,並不是所有不會爬就會走的孩子都將影響心智,只不過出現不同程度心智異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對於錯過爬行期的孩子,家長不必緊張,也不能消極等待,應該積極儘早補上爬行環節(即進行運動性心智訓練)。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發生,這纔是明智之舉。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3

一、不學爬就學走兩大影響

“寶寶真聰明,沒學爬就開始學走了。”很多媽媽都把寶寶過早學走路看成是聰明健康的表現,不等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專家解釋說,寶寶的腦神經及骨骼、肌肉發育都需要一個過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這一過程的相應表現。之所以先讓寶寶學爬是因爲這時候他的骨頭特別柔軟,很難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爬可以讓脊椎、骨骼和韌帶逐漸受力,慢慢增強各部分的力量。如果太早就讓他站起來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彎腰,腿的負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彎曲,脆弱的小腿骨還會變形,長大了就會變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變形,不學爬就學走還影響寶寶視力呢。幾個月大的寶寶視力發育還不健全,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都是小“近視眼”,而爬可以讓他看清有限範圍內的東西,慢慢調整,讓視力正常發育。但走路的時候就需要看較遠的地方,寶寶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調整屈光度和焦距,無疑會損傷眼睛和視力,嚴重的還會患上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萎縮、上眼瞼下垂和近視,對眼睛造成一生的傷害。同時,寶寶都是在室內爬,可以避免強光對眼睛的刺激,而學走大都在戶外,尤其是陽光強烈的夏天,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傷害視網膜,讓眼睛出現刺痛、流淚等病症。

此外,寶寶爬的時候仰着頭,前庭會受到刺激來增強平衡性,要是跳過這個環節去學走,長大後不但平衡差,而且連脾氣都會變得暴躁,沒有耐性。

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爬行 第5張

二、寶寶學走路需經過三個階段,媽媽如何做好保護

寶寶長到10—11個月大,就開始躍躍欲試地站起來,搖搖晃晃自發地要走路了,興奮的媽媽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着他的手想讓他快快走,而這樣做對寶寶學步不僅沒有好處,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專家表示:寶寶學步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媽媽應學會不同的保護措施。

1、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着寶寶學走路,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手臂也不能動了。專家說,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着走的時候很普遍,是因爲牽拉的時候,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也別揉,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採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其實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後,扶住他的掖下隨着他走,但這樣半蹲着你會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你從後面提着布來幫他找平衡,這樣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寶寶初學步的時候,讓他在學步車裏練習,車的四面都有保護,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專心守着他,而且還不用擔心他會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擡高,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你可以把學步車撤掉,讓寶寶練着扶着牀沿或扒着小車走,大人在邊上看着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着東西走,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讓他獨立走,手勁兒慢慢變虛,直到慢慢鬆手。

3、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自己獨自搖晃着走了。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一開始有玩具逗他,他會很感興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着走,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甚至受傷,他就會害怕,很長時間不敢走,這是很正常的防禦反應,最好是慢慢鼓勵他,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牀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着。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着急,彆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