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培養寶寶的這種意識是要從小抓起的,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孩子的世界是很純淨的,現在分享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一起看看。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1

記憶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過去經驗的心理過程。如孩子學習一首兒歌,聽父母反覆朗讀,自己跟着念,反覆練習,這是對這首兒歌識記和保持的過程。以後,孩子聽到有人念這首兒歌時,他能辨認出來.這是再認。孩子能獨立地背誦這首兒歌,便是再現。記憶就是這麼一個從記到憶的過程。

記憶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之分。這是根據記憶的目的和要求、人們的經驗在頭腦中保留時間的長短不同來分的。短時記憶只要求對某事物在一定的時候記件,事過之後,就可以把它忘掉。苦如,您對孩子口述一道算術題:3加2減一等於幾?孩子在演算時,必須把3,2,1以及這三個數字之間的關係,在頭腦裏保留一個短時間。經過運算,當答數4被求出之後,就沒必要再記住它了。長時記憶是通過識記,把所學的材料較長時期地保持在頭腦中的記憶。對孩子來說,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都是需要的。凡對孩子的發展有意義的知識、經驗應該讓他們長時記憶。但是也應該知道短時記憶在孩子生活中的意義。

一個人的記憶對智力的發展作用,是智力諸因素賴以發展的基礎。正是由於有了記憶,孩子學會說話、數數、唱歌、畫畫、遊戲,並能在各種環境中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鑫記憶貯藏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知識和經驗不斷豐富,又成爲他們今後發展的基礎。因此,有人把記憶比作“智力活動的倉庫”,這是很恰當的。古今中外智力超羣的人都具有非凡的記憶力。

孩子進入小學後,開始系統地學習。學習活動給記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孩子浦要識字、背誦課文、算題等等。這些都促使孩子的記憶在質和量上獲得很大的發展。

從記憶的量上說,孩子識記的效率在不斷提高,記憶能力比學前有了很大發展。

從記憶的質上說,孩子記憶的目的性、記憶方法和記憶內容,與學齡前相比,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1)有意識記逐漸超過無意識記

初入學的孩子,還不善於掌握自己的記憶活動。該記的東西往往不能適時記住,該回憶的時候,往往不能適時重現出來。但是,學校要求他們把學習當作一種任務去完成,這樣他們的記憶就必須服從學習任務。因此,從無意識記到有意識記是孩子識記發展的一個質的變化。

(2)詞的抽象記憶在迅速發展

4一6歲的孩子對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容易記住,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的識記有較大的困難。孩子容易記住那些較爲形象的材料,不易記住那些不與具體事物相聯繫的概念、定律。因此,父母必須注意在具體事物的基礎上,發展孩子的邏輯記憶能力。

(3)意義的、理解的記憶逐漸發展

6一8歲的孩子更多是運用機械識記,他們在背書時,常常是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反覆背誦,表明孩子識記時只注意事物的外部聯繫。反覆背誦的平均佔72%,利用意義聯繫來識記的僅佔28%。之所以如此,是孩子心理的各方面都處於幼稚階段,他們的知識經驗貧乏,理解力差,思維發展水平還較低。因此,對於他們來講,機械地背誦學習材料比按意義識記學習材料更容易些。在教學影響下,隨着孩子知識經驗、言語表達和概括能力的發展,孩子的識記能力會迅速改善,孩子能改變單純依靠機械反覆的識記方法,學會從意義上、邏輯上掌握學習材料,採用意義識記。

兒童早期的智力記憶力的開發2

“重複做事”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心理學家把它稱爲幼兒特有的“常同行爲”,蒙臺梭利將其稱爲“重複練習”現象,同時,她也通過實踐研究得出了兒童重複做事的必然性——爲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來源於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即經歷專注、興趣、意志、順從四個環節。兒童的意志力並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可以通過後天強化訓練出來。實際上,兒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也是一種天賦的本能,它是兒童自然成長的法則。

蒙臺梭利觀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環節,即意志的發展,總要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其中最常見也是首要的階段便是“重複練習”。

“反覆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蒙臺梭利用這個比較恰當的比喻說明了重複和智力的關係。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重複進行,在讀一本書時總是重複聽,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複幾十次,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認爲這是由於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但是這樣的重複卻使兒童感受到力量和獨立,並使兒童達到極度的滿足。實際上,如果兒童能達到重複一種活動的時候,那是因爲兒童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點上。這種狀態我們才把他稱爲注意力集中。這種集中的注意力在重複中,兒童的內心就獲得了一種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解釋爲控制的力量,兒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爲,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質世界。

許多父母都不難發現兒童重複練習的現象,要麼是在學校,要麼是在家裏。但是,他們多數會表現出茫然的表情,並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個階段。正是基於“重複練習”的起點,兒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覺的能力,爲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即自由地選擇自我訓練的生活方式。

人們已經意識到手和語言是人類智力的兩種外部表現,所以重複地聽、說、讀、畫,以及所有重複性的勞動都是促進心智發展的運動。兒童喜歡用雙手去重複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種表現,他們往往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對一些“基本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可以自主閱讀之前,幾乎每個孩子都經歷過重複聽故事的階段。重複聽故事,能使兒童逐漸地掌握故事中的詞句,使一些好詞好句在記憶中得到反覆強化,並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從而使孩子在自編故事時,把那些儲存在腦海中的語詞語句,遷移運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所以,讓孩子重複聽故事,不但令孩子獲得了有關知識信息,學習了一些語詞語句,懂得了相關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爲孩子提供了創造性言語表達的素材,開發了孩子的語言潛能。

讓兒童爲之着迷的“基本工作”還有很多,比如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把玩具反覆地拆開、重裝;打開房門再關上等。類似的重複行爲都是兒童的基本行爲,不具備任何目的性,它們對兒童來說都具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兒童進行的不夠成熟的努力。“重複練習”的行爲能夠滿足兒童特定時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獨立感。另外,駕輕就熟的工作內容更容易讓兒童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這點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十分重要。

然而,這些看似枯燥、簡單、浪費時間的重複練習,卻容易使成人與兒童之間發生衝突。成年人的思想中,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障礙,即“最大效益法則”。當他們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或者一直在從事浪費時間卻毫無收穫的勞動時,就會忍不住想去幹涉或幫助他們。

在成人看來,類似於反覆把彩色玻璃球放進瓶子裏的遊戲是一種瑣碎而毫無用處的工作,他們不能理解兒童爲何對此那麼熱衷而癡迷。實際上,成人不理解兒童“重複”行爲的根本原因是——行動的節奏。

一位母親帶着孩子去醫院探望患病的父親,老人中風了。當她看到父親倔強地用顫抖的雙手異常緩慢地把水杯舉到脣邊的時候,那種抖動的動作與父親昔日行動自如的行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位母親因爲看到了這種反差,所以十分痛苦。於是,她產生了一種衝動,即幫助父親喝水。實際上,她想設法用自己的行動節奏去代替老人的節奏,以此緩解心中的不適。但是,當她3歲的兒子充當這個角色的時候,就變得十分耐心,剛好符合老人需要的節奏。但是,一旁的母親又產生了上面的那種衝動,因爲她早已習慣了那種敏感而迅速的節奏。

當兒童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成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會產生一種干預兒童的慾望。然而,這麼做對兒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無幫助,還破壞了他們喜歡做的事情,阻撓了他們自由地行動。自由選擇與紀律三自由選擇與紀律蒙臺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種建立在兒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觀察教學法。“兒童之家”的所有老師都必須知道如何觀察兒童,避免違反了他們的自然成長法則。這一點不但是教師的職責,更應該成爲家長的習慣和本能。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