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數學教學隨筆14篇

數學教學隨筆14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教學隨筆14篇

數學教學隨筆 篇1

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爲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爲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爲“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爲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爲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纔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裏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爲“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爲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爲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數學教學隨筆 篇2

數學教學已有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以來,沒少聽家長嘮叨過,褒貶都有。雖說說的不都是自己,但是聽的多了,也總覺得心理不是滋味。說的大都是孩子們的作業。

說到孩子們的作業,怎樣的作業纔是合理的,佈置多少作業等等。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學生放學後我們給孩子留一部分作業這是合理的,但作業的量,還有層次,就是我們考慮的。如果有很多重複的作業,那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給學生造成負擔,還可使學生產生厭學,甚至和老師對着,就是不寫。還有的學困生完不成作業,第二天到學校抄做作業。這樣以來,既沒有啓發學生的思考,開發學生的智力,起不到好的效果。

現在的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但是還有不少家庭把孩子看成掌上明珠,只要孩子吃好喝好,不生病就行了,對孩子的學習聽之認之。一看孩子晚上作業多,就不樂意了,作爲老師實在是衆口難調。記得我們的學生三年級時,有天下午放學,我又嚮往常一樣去教室給孩子們佈置作業,一位老先生攔住了我,說我們的作業怎麼怎麼多,老先生好生厲害。我趕緊辯駁,說我作業不多呀,他說,我說的不是你得數學,我說別的……我暈。是我的問題給我說,不是我的幹嗎呀。但是這樣的話聽多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通過幾年的摸索總結,自己總結了一套佈置作業的方法:

(一)少

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適當的作業,每節課上,我總是針對本節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知識的認知規律,佈置相應的作業。如:一樣的作業,有些孩子必須做,有些孩子選着做,有些孩子不用做。這樣以來,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作業相應的就少了;

(二)精

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精選練習題,不是把書上或資料上的習題統統拋給學生,而是啓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活

根據數學學科應有的廣泛性特點,把作業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實踐去探索。如:學過長方形面積之後,佈置讓學生測量自家的客廳有多大,看鋪滿客廳的地板磚需要多少塊。孩子們一放學就只奔家裏,進行測量和計算,第二天讓學生彙報。學生們興趣很高,家長反映也比較好。

所以,數學作業的佈置,要想使孩子樂意家長滿意,我們在佈置作業時,就必須動一番腦子,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與生活實際,社會實際,甚至家庭實際結合起來(爲什麼說家庭實際:如果你教的班的孩子大都是作生意的或是留守兒童的,作業就另論了),使孩子看的見、夠的着、用的上,作到目的明確,形式多樣,吸引學生樂意完成。就是我們的目的了。

四則運算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但從學生的作業及單元檢測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①順序出錯;②抄題時抄錯;③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一看(認真看題)、二畫(運算順序)、三算(認真計算)、四查(檢查計算結果)”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另外,堅持每天對學生進行3-5題強化訓練,力爭全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數學教學隨筆 篇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打造靈動課堂構建高效教學模式的最佳途徑之一。通過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系統的操作體系。總結出了適合本班學生的四種方法。

1.收集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開展調查,收集、整理相關材料,培養了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2.觀察法: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和思路進行觀察,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設疑法:在教學中創造問題情境,在活動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運用法:在教學中,注重文中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而且積累了生活經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依據本班同學實際情況和文本知識內容,結合生活實踐進行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習成績大幅度提升。

數學教學隨筆 篇4

使用糾錯本的具體做法

“錯誤”,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而“糾錯本”的使用,讓“錯誤”體現出其內在的價值,更成爲寶貴的教學資源。

從學校去年提倡數學中使用“糾錯本”以來,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糾錯本真正起到它的作用,即:讓學生研究錯誤,讓學生歷經由錯誤到正確的歷程,進而形成反思的習慣,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開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並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地將錯題及其正確答案抄在“糾錯本”上,卻不知道怎樣去分析錯題,因此只能以“不會、不細心”等膚淺的理由來說明錯誤原因。在解題過程中,究竟是概念不清還是誤解題意,是忽視了隱含的條件還是思維的定勢,他們沒有認真地反思自己原來爲什麼會出錯。由於錯解及其過程的缺失,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對自己當時的思路與想法逐漸淡忘,在翻看“糾錯本”的過程中也就不能對自己曾經的錯誤一目瞭然,因而很難提醒自己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時應該如何引起注意。所以在一開始,教師要當好學生的柺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如何糾錯的模型,主要是幫助分析錯誤原因。

另外,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學習順利的孩子,相對糾錯的題目就少,而學習困難的孩子,錯題相當多,如果只是將錯題抄上改正,只會讓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吃力,甚至討厭糾錯本,所以,也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錯題糾錯,讓好點學生幫助講解,達到共同進步的雙贏。

以上是我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的嘗試做法,希望糾錯本能夠真正對學生達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功效,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堅持。

數學教學隨筆 篇5

本學期的期末複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過程中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根據教學過程總結如下經驗和教訓:

第一,思想重視。

期末複習是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的有力保證,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它,不能馬虎麻痹。因爲期末考試考查面涵蓋一本書的內容,全面檢測我們的能力,是檢驗我們整個學期學習效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習半年了,究竟學得怎麼樣?學生自己想知道,教師、家長也想知道。而這個效果可以通過考試來檢驗。“複習”不是可有可無,要下工夫搞好。

第二,講究方法。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期末考試也是一樣。要想取得好成績,除了平時努力學習,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外,期末複習方法也很關鍵。複習方法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科學、高效的複習方法。這裏向大家重點推薦一種複習方法。

1、 按照“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精講精練、知能並存”的原則,把期末複習分成四個階段:

①基礎複習;②強化能力;③查漏補缺;④模擬練習。

2、拿出一半的時間進行基礎知識複習。對這些內容一項一項地歸納、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後,側重能力測試題型的解題思路、技巧的練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以求盡善盡美。最後做兩套期末考試模擬試題,熟悉考試題型。四個階段,四個方面,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體,一氣呵成。

3、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歸納、總結,找規律,抓特點,和同學一起討論、研究,不放過每一個疑點,不遺漏每一個重點,不忽視每一個考點。

第三,巧用複習題。

在複習過程中,遇到典型的題目,要把它摘錄下來,以便及時地鞏固與消化,如果是解題方法,則要舉一反三,如果是一些重點與難點,則要隔三岔五地背一背,這樣才能把複習題的作用發揮到最佳。

數學教學隨筆 篇6

開學初到學校,每每見到孩子們,都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特別激動,激動之餘,總感覺到有一份責任:那就是能在新的學期裏能陪伴孩子們度過快樂的四個月,在這四個月裏每一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成。

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裏,雖然辛辛苦苦付出了很多,但總覺得有一些遺憾:比如我班的文琴同學,她並不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只是性格內向,不太善於和人交往,學習上只是基礎太差。由於基礎太差,她一學期幾乎一無所獲;原來會的仍然會,不會的仍然不會。每次和她交流都很難聽到她的聲音,因此我根本不瞭解她的問題所在,她需要什麼?對她的輔導也只能是一紙空談。如果這樣下去,到小學畢業時,她的成績可能只有一位數,比她的年齡都要小,真是這樣的成績也不利於班級平均水平的提升,怎麼辦呢?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只要我走到她身邊,她的絕對動作就是不停地擦,可見她是一個完全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我判斷:幫她找回自信,是解決她學習問題的鑰匙。

剛開學,學生的學業負擔相對比較輕,我得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幫她一把。爲了能得到她的信任,我有意徵求了她的意見,得到了她的默認。

爲了能瞭解她的基礎,幫她樹立信心,我們的合作只能從基礎知識開始,第一天,我選擇了表內乘除法和100以內的加減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發現口訣不熟練,達不到脫口而出的境界,而100以內的加減法,問題不大,只是計算的速度有點慢,看來,有必要幫她熟練掌握口訣;第二天,表內乘法的熟練程度已經有所提高,輔導內容也進一步提高,拓展爲簡單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先口算,再筆算,不過以筆算爲主,我想追求短期效益;第三天,因數也有兩位數拓展到三位數;第四、第五天,輔導內容拓展爲兩位數乘兩、三位數;這兩天已經能計算一位數除多位數。正好,新課的內容主要是混合運算,爲了考查她的計算能力,在訓練中時不時地增加一些混合運算的內容,當場反饋的情況來看還不錯。

單獨交流時,每做對一題,我總忘不了誇她兩句,每每聽到我的誇獎,她總以微笑回報,隨着交流次數的增多,孩子也我和親近了很多,快樂也寫在臉上。

這只是她的學習生涯的一個片斷,今後她還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迎接更大的挑戰,但我期望:自信、快樂常伴她左右!我們的合作更長久!

數學教學隨筆 篇7

10月25日,我到穩坪鎮鐵坑完小參加了貴州省小學數學安雲鄉村名師工作室開展的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研討活動。作爲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這次教研活動的聽課和課後研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也在不同方面顯現自己的不足,許多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通過幾位優秀教師對學生的授課及其他老師的評課使我有了深刻的體會。

1、小學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規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數學學習環境就是課堂教學,學生在這裏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要從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出發,爲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便於學生髮現規律的探索性材料,給予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自身智力活動的內化這一特殊的認識活動去體驗計算、感悟計算、領會計算。

2、創設情境,營造濃厚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

課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爲學習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才能得出認知的理念。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數學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科,計算練習是學生髮自內心的客觀需要。只有營造濃厚的計算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去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探究學習。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創設的情境生搬硬套,數據缺乏科學性,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情境來源於生活,這樣學生就能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興趣就能倍增。

3、過程重於結果,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

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一節課中,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計算方法、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所以教師要重視演繹推理,在計算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強化中感悟歸納推理。通過反覆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算理,在強化中感悟歸納推理,最終具備靈活、簡潔、準確、合理、速度、優選的計算能力。當然訓練形式要多樣化,其中游戲、競賽等更能激發學生訓練的熱情,維持訓練的持久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放大錯例,深化思維能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或設計相應的選擇、判斷題,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探索中不僅“知其錯,而且知其所以錯”。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辨別異同、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藥,杜絕舊病復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能促進認知結構的組合,推動思維層次的深入,爲他們形成良好思維打下基礎,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複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見到成效。

數學教學隨筆 篇8

這段時間正好在訓練口算,對於這種訓練我想說說我的想法和做法。

教學實踐告誡我,學生的口算能力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那麼怎樣很好的對學生的口算進行訓練呢?

一、要重視培養學生說算理。

三年級口算訓練,首先要重視培養小學生會說算理,學生能說就能想,這樣有利於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進而提高口算能力。學生說口算思路的過程也就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就能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養。

二、要持之以恆地訓練。

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在教學中長期懈地、有計劃的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持之以恆地進行口算訓練。

1、課堂上注重口算訓練。教師在授課之前,堅持3-5分鐘的口算訓練,並結合內容,有目的的選擇口算題目,這樣即能訓練學生本節課的各種能力,又可以訓練口算能力,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學生相互出題,對答式的口算練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而且還有助於融洽學生間的關係。

3.家、校結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較快的反應能力,在飯前、飯後閒談的時間中,抽出幾分種的時間,與孩子對答式的口算練習,再配合適當的獎勵,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勵孩子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譬如,讓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也是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反應能力的有效途徑,並能激發、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5.強化性的口算練習,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間隔一段時間,出示部分口算題,讓學生進行口算比賽,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這對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要按一定的速度要求訓練。

口算能力表現在正確、迅速上,正確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能間接地反映一個人思維是否敏捷、靈活。口算訓練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確的前提下,訓練學生口算的速度,兩者要統一,事實上,一個算得快的學生,正確率一般也比較高,反之亦然,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採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

四、要讓學生選擇適當的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劑,培養小學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學教材中已講過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適當介紹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口算的興趣,提高學習口算的積極性。如,各種運算定律的靈活運用,一些簡單數的記憶等等。

五、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口算訓練。

1、要視算聽算結合訓練。視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的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題目腦算、口說得數;視算時直接寫得數或直接說得數,這種訓練就是對眼、腦、手、口等的技能訓練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方能算出得數,難度較大。聽算就是對耳腦口等的訓練。在口算中經常調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口算的興趣,訓練記憶力,提高速度能力,使他們的學習心理始終保持着渴求積極狀態。

2、要新舊知識對比訓練。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可以經常採用新舊口算題對比練習。如:進位和不進位的對比;減法和加法對比;乘法與加法對比;除法和乘法對比。這樣訓練使學生既掌握新知,又複習舊知,進一步明確加、減、乘、除之間的關係,使新舊知識互相溝通,形成完整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3、要進行各種機能針對性訓練。筆頭訓練、競賽訓練、計時訓練……,這些訓練各有各的目的。找準時機採取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學生的多種器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使學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要針對綜合交叉訓練。針對性訓練就是把有關知識進行歸類,抓住各種類型口算知識的特點,進行分類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再綜合訓練,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大膽改革,勇於探索,就能夠有質有量地完成計算教學任務,達到培養三年級學生過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都說一年級學生數學好學,無非就是1+1=2,可就有些孩子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表現“淡漠”,數學課不是玩就是一言不發,家長急,我更急,怎樣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

在課堂上我儘量使用一些遊戲、故事,比賽等方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還針對一些個別學生進行一種特殊方法嘗試。我先與幾位家長交換意見,我說:“學生對數學的喜歡,關鍵在於他們對數學的那份自信的喪失!我們要給予他們相信,他們纔會喜歡數學!我打算每次考試前叫這些同學做一遍試題。”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會養成依賴性。我說:“考試目的還在於讓孩子今後學得更好。”

以後的日子,每次考試前,我都單獨輔導幾個同學,並悄悄告訴他,過幾天考試,這些題都會出現,如果你不會還可以再問老師與父母。考試時,他們輕鬆做完了習題,我大大表揚了他們,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心裏甜甜的,再以後,我將習題打印出來分發,讓他們自己去練習,考試時他們都取得好成績,興奮快樂展現在臉上,我也高興,因爲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數學,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向他人請教。就這樣班上幾個數學不好的孩子,上課變得特別認真,特別愛問,上課發言也積極了。

於是我進行了一次真正的測查,結果令我十分高興,幾名上學期不及格的同學,數學競賽都在80分以上,其中一名還得了91分,他已經成了一個喜歡數學的學生,一名自信的孩子。

找回孩子的自信,纔是激發他學習的動力!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高於實踐,又用於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 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確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中有數學,存在着數學思想,把生活和數學有效地聯繫起來,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擷生活數學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學生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

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特意製作了一張個人信息資料,爲了加深大家對我的瞭解,請看大屏幕(實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陳老師個人資料

性別: 女 身高: 1.63米 體重: 49.5千克 興趣愛好:上網、聽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時)

師:看清楚了嗎?在這些表示我身高、體重、時間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1:都有小數點

生2:都是小數

師:是的,象1.63、49.5、0.5……這樣的數都是小數,我們以前在三年級的時候都已經初步認識過小數,誰能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見到過小數呢?

生1:超市裏

生2:商場裏商品的標價……

師:看來小數真是無處不在啊!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數是怎麼來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數的加減法該怎麼算?……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數有着濃厚的興趣,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小數(板書課題:小數)

二、小數的產生

師:通過測量陳老師的身高是1.63米,你測量過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嗎?

生1:1.3米

生2:1.42米

師:我和這兩位同學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們能用整數表示我們的身高是多少米嗎?注意單位是米。

生:163釐米

師:注意單位是米

生:(竊竊私語)

師: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米嗎?

生:不能,因爲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師:是的,我們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通過測量和計算往往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除了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分數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數表示,這樣小數就產生了。(接着板書課題:小數的產生)

教師以和學生談話交朋友爲題,出示個人信息,學生從信息中發現表示教師身高、體重…….的這些數都是小數。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此想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一數學基本理念除了老師明白,怎樣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去充分地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有這樣的一句話“我看見了,但可能忘記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出知識”,已爲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

所以,老師在數學課上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生活與經驗作爲重要的課程資源來開發,在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學會綜合並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也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這就是“活”化課程資源的效果。讓學生應成爲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質疑……。

數學教學隨筆 篇9

前幾天我校進行了評教評學活動,聽了三四年級幾位教師的課感想頗多,但從整體看這幾節課主要的教學始終以學生爲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參與面較廣。教學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學生根據內容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新知。這樣很快喚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一開始便以一種愉快的情緒進入學習情境,爲能主動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礎。當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列出了算式後,他又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再班內交流彙報。通過學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將學生置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數學教學隨筆 篇10

我接連四年我都教一二年級,今年突然被分到了四年級教語文,有點惶恐。低年級和中年級有什麼區別?我是我的老搭檔們愛和我交流的話題

老搭檔們會問:“教四年級是不是比低年級強點啊?”我趕緊說“是啊是啊!最起碼比一年級剛入校時好管多了!孩子們不那麼傻了。”好管一些啊,孩子們是不是不那麼傻事實上,各個年級段都有自己的難題,也都有佔優勢的地方。可是我當然不能這樣回答,因爲會被當成說風涼話。

中年級學生,比低年級時長高了一點,不過我觀察他們的行爲習慣似乎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只是稍微懂事了一點。你和他講一講心裏話或者講講道理他們能聽懂些,而且還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他們也比一二年級孩子更機靈點,知道審時度勢,知道猜一猜作業是什麼,而且基本上都能猜中,知道提前去完成他的作業,因爲這樣的話剩餘時間就可以玩了。知道在學校的基本行爲標準。

而中年級的學生難管的地方在於:壞習慣根深蒂固!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開學兩週遇到了我就遇到了一個十分自我而且又執拗的男生,開啓了我和學生的第一次較量。特別“酸爽”!經過和家長以及請教有經驗的孫老師,才確定了管理他的辦法,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當衆指責批評他,把他叫到一個角落裏悄悄給他說。中年級的學生管理的難點在於幾個別人。

中年級的學生家長,相比較而言,似乎已經不太在意老師的反饋了。孩子一年級剛入學時,家長那個激動勁頭,接近瘋狂,每天晚上輔導孩子作業,很多家長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教,誇張到心臟病住院。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孩子的在校表現,完全是一個認真的陪讀家長。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穩定,家長也漸漸放心起來,到了四年級,他自己的孩子是查啥情況啥程度他比誰都清楚,如果你叫叫家長到學校,他估計大概的能猜出來是因爲什麼事情被叫,他們認爲自己已經努力過了,孩子已經定型了,他們不想再做努力不想再做掙扎了,所以叫家長有點困難。這一學期開學兩週,我給一個家長打了兩次電話,好說歹說,才把她給請過來。家長到校後,開口就說:“孩子我已經盡力了你看咋辦就咋辦吧!”這句話,對於被一二年級家長積極配合習慣了的我來說,小心臟有點受不了。自我平息了片刻,才終於冷靜下來。

四年級我遇到的最恐懼的事情,不是管理班級,而是作文教學,我有點兒如臨大敵的感覺。儘管我以前的確教過幾年初中和小學中年級,但是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那種感覺,以前人家說老師教幾年級就是幾年級的水平,我成天不叫作文,自己的寫作水平幾乎成零了。從這學期第二週開始,我就進入了備戰狀態,備教材之後,去聽課,提前一天佈置預習和口語交際任務,希望學生們心裏至少有素材。聽孫老師的課,我記了滿滿的兩張,覺得心裏有譜啦,下午就信心滿滿地去給學生上作文課了!站在講臺上一開口才發現,人家講得那麼好,你這邊根本只是學到點皮毛!照本宣科都是難事。我只好就把我最關注的認爲最要緊的,給他們講了出來。二十分鐘不到,我就講完了,然後讓學生開始寫作。我發現學生寫得還挺快,兩節課後沒有寫完的只有兩個人,我可開心了!今天早上,把習作收了一翻看,沒有條理沒有層次沒有中心句!好的地方是寫得還挺順溜,字數挺多。到底應該怎麼批改怎麼爲一些特殊作文下結論,我又爲難了。要知道,中高年級語文一大難就是批改作文!

總之,我來到了新的年級段,心理狀態是誠惶誠恐、忐忑不安,行爲表現是早到晚歸,外加馬不停蹄。我對本學年的期盼是:不要出現大的安全事故,把我的課老老實實地講好,至於結果會怎麼樣,看天啦!

數學教學隨筆 篇11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中心學校 王章蓮

[習題]:

1、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包裝盒,從裏面量長是28釐米,寬20釐米,體積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裝長25釐米,寬16釐米,高18釐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裝得下?

[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與體積有關的問題只要算出它們的體積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根據體積的關係來考慮。

師:你們認爲怎麼判斷是否可以裝得下?

生:應該比它們的體積。

生:只要包裝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就能裝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體積: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裝盒的體積進行比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裝盒的體積大於玻璃器皿的體積能裝得下。

[分析]:

教材上爲學生提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體積的關係來進行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依靠這種關係進行判斷卻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呢?針對學生思維出現的障礙,我又出示了以下題目:

[習題]:

2、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7釐米、5釐米、4釐米,它能否裝得下一個棱長是5釐米的玻璃器皿?

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馬上想到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並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裝得下的結論。真得能裝得下嗎?我又將問題拋給了學生。

生:能裝得下,因爲紙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

生:裝不下,紙盒的高好像不夠長。

生:裝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釐米,而紙盒的高只有4釐米。

師:紙盒的體積不是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嗎?

生:體積大不一定就能裝得下。

生:只比體積還不行,還要看它們的長、寬、高。

生:只要紙盒的長、寬、高比玻璃器皿的長就裝得下。

生:一樣長也行。

生: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比一比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就知道裝不下了。

師:看來,判斷一個紙盒能否裝得下,不能只看體積喲!那第一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生:比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生:先算出紙盒的高,再進行比較。

生:先用紙盒的體積除以它們的底面積,算出高是21釐米,紙盒的長寬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高要大,所以裝得下。

[分析]:

經過一正一反兩道題的判斷,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衝擊,原有的認識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到不能完全根據兩個物體的體積進行判斷,還要根據它們長、寬、高的關係進行判斷。但學生現在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入的把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呢?我又拋出了另一道題:

[習題]:

3、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4釐米、5釐米,如果將棱長是2釐米的小禮盒將裝進去,最多能裝多少個?

生: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正好可以裝15個。

生:應該裝不下這麼多,高不夠長。

生:不能只看體積,還要看高的長度。

生:高的長度只能裝兩個,所以高只能看成4釐米。這樣就是6*4*4=96,只能裝12個。

生:還可以這樣看,長能放3個,寬能放2個,最下面一層就可以放6個,高只能放2層,最多隻能裝12個。

[分析]:

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不由的想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通常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只能限於長、寬、高都附合條件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矛盾,從而自主發現這並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考慮兩個物體長、寬、高的關係,通過它們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纔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在學生的各種練習中,像這樣比較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但平時都是將它們獨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進行類比,發現本質問題,如果每天在教學前都能提前瀏覽學生的練習的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那麼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停地錯的問題也會得以避免。

數學教學隨筆 篇12

人數,但回顧這半個學期來自己的數學教學工作,感覺無論是課堂教學效果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都不容樂觀。尤其是在本次期中考試中,成績相比七年級時下滑較大,同時也暴露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特別是幾何知識解決問題時所存在的缺陷: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基本性質、定理定義掌握不牢,練習不夠,運用知識點十分不熟練,思維缺乏想象能力和創造性。經過試卷對試卷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結合平時上課學生的表現與作業,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一、思想認識不夠,過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

我這學期接了八年級一班,由於前兩個學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特別是上學期教育局的抽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因而過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解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忽視了部分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造成其學習困難增加,成績下滑,進而逐步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爲後面的繼續教學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二、備課過程中準備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點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從本次期中考試成績來看,數學成績處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學生成績下滑較大。回顧自己在教學中所進行的備課工作,以及針對性練習,感覺難度過大,沒有估計到中等生的學習能力,無形中給中等生的聽課和理解增加了難度,造成其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運用知識的能力下降。通過調閱部分中等生的期中考試試卷,發現中等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知識點混淆不清,解題思路混亂,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三、對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監管力度不夠,放鬆了對他們的學習要求。

本次期中考試不僅中等生的成績下滑,少數平時數成績較好甚至單元測試可以拿到100分以上(總分120分)的學生考試成績很差,勉強及格甚至不及格。像張曉雪平時很優秀,而這次只考了87分,安來傑考了54風。究其原因是對該部分學生在課後的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去關注,未能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並給以指正,導致其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學習也不如以往認真,作業也馬虎了事,最終成績出現重大危機。

四、沒有抓緊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從這次期中考試來看,相當部分學生存在着計算方面的問題,稍微複雜一點的計算錯誤百出。有部分學生甚至不會找全等三角形對應邊、角,常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SAS”、“ASA”“SSS”這幾個定理都沒有掌握好,至於角平分線性質及判定定理和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與判定就更不用說了。相當部分學生分不清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的區別與聯繫,不會進行簡單的開方計算。和無理數有關的內容一塌糊塗。

通過對前半期的分析、總結和反思,下半期的數學教學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着力解決前半學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和不足之處,備課的過程中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補救措施,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對學生課後學習和練習的監管和督促力度,加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其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全面提高班級的數學成績,爲今後的數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做好每堂課的課後教學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留教學死角。

數學教學隨筆 篇13

《圓的認識》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觀察生活中的圓,二是剪圓形紙片。這就首先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爲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上的準備。這樣的教學打破了以往在課堂40分鐘內學習知識的侷限性,使整個數學活動聯成一氣。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課前尋找準備,課後解釋生活,使課內與課外密切聯繫,將整個數學活動聯成一氣。

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觀察生活中的圓,二是剪圓形紙片。這就首先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爲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上的準備。這樣的教學打破了以往在課堂40分鐘內學習知識的侷限性,使整個數學活動聯成一氣、

2、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做爲主線。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將課本中圓的特徵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爲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於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3、着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時,用“折”、“畫”、“量”的方法得到了學生所需的知識。

4、通過佈置課後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知識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通過這次教學活動對自己有很多啓示:課堂教學反饋的目的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實施的教學影響的一種檢查、瞭解。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中明確教學的成效,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或維持、或精簡、或加深、或推延,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從這次教學活動中,我明顯感到對學生動態生成的反饋信息處理不夠有效,使教學設想沒有完全展現而留下了遺憾。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高於實踐,又用於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 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確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中有數學,存在着數學思想,把生活和數學有效地聯繫起來,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擷生活數學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學生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

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特意製作了一張個人信息資料,爲了加深大家對我的瞭解,請看大屏幕(實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陳老師個人資料

性別: 女 身高: 1.63米 體重: 49.5千克 興趣愛好:上網、聽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時)

師:看清楚了嗎?在這些表示我身高、體重、時間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1:都有小數點

生2:都是小數

師:是的,象1.63、49.5、0.5……這樣的數都是小數,我們以前在三年級的時候都已經初步認識過小數,誰能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見到過小數呢?

生1:超市裏

生2:商場裏商品的標價……

師:看來小數真是無處不在啊!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數是怎麼來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數的加減法該怎麼算?……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數有着濃厚的興趣,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小數(板書課題:小數)

二、小數的產生

師:通過測量陳老師的身高是1.63米,你測量過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嗎?

生1:1.3米

生2:1.42米

師:我和這兩位同學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們能用整數表示我們的身高是多少米嗎?注意單位是米。

生:163釐米

師:注意單位是米

生:(竊竊私語)

師: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米嗎?

生:不能,因爲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師:是的,我們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通過測量和計算往往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除了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分數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數表示,這樣小數就產生了。(接着板書課題:小數的產生)

教師以和學生談話交朋友爲題,出示個人信息,學生從信息中發現表示教師身高、體重…….的這些數都是小數。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此想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一數學基本理念除了老師明白,怎樣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去充分地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有這樣的一句話“我看見了,但可能忘記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出知識”,已爲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所以,老師在數學課上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生活與經驗作爲重要的課程資源來開發,在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學會綜合並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也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這就是“活”化課程資源的效果。讓學生應成爲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質疑……。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發現更多的計算和估算策略,能把計算和估算融會貫通,深刻體會估算的價值。

我主要以計算爲主,爲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搶答、對號入座、數學醫院、開萬寶箱”的闖關遊戲。在前三關遊戲中,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得較好,當遊戲進入最後一關“開萬寶箱”時,就“如何能很快的打開箱子”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討論得很激烈,最後一致認爲,把“估計積的範圍”和“尾數法”這兩種聯合起來使用既快又簡便。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萬寶箱的密碼是532,鑰匙有“26×32、14×22、18×24、34×32、28×19、37×21”,首先同學們利用“尾數法“排除了“14×22、34×32、37×21”三把鑰匙,還剩下三道題,又排除了兩道“26×32”和“18×24”,最後還剩下28×19。這時同學們都高興地叫起來,“鑰匙找到了”“萬寶箱可以打開了”甚至還有學生再問,“老師萬寶箱都有什麼寶貝?”就在同學們都興奮下來的時候,人羣中傳來一個聲音:“老師,我有問題,我在書中看到,尋寶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陷阱,誰知道這是不是一個陷阱呢?”“如果是一個陷阱呢?”教室裏靜悄悄的。這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還是把準確結果算出來比較好,因爲估計的得數畢竟是近似數。”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還是這麼麻煩,還不如一開始就計算準確得數,省得浪費時間。”“是呀,還是要一題一題的計算”有幾個同學應和着。這時,班上的數學尖子方岳翔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只要算一題就夠了,用尾數法排除的三道題一定不能打開箱子,用估計法“26×32”和“18×24”這兩道題的得數根本不在密碼的範圍之內,所以也一定不是打開箱子的鑰匙,只剩下“28×19”可能是打開箱子的鑰匙,所以我們只要把這道題算一下就好了。”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會意地笑了。這節課給我很大的啓發,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教師去認真地分析教材,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絕大部分知識和解題的技巧技能都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得到。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會覺得有成就感,這樣不僅能把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同時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形成。

數學教學隨筆 篇14

伴隨着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誕生,新課程走進了學校,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打開新教材(《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材·數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然而,當他們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又跳不出舊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惱;還有的教師認爲,現在都課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換掉。面對這兩種現象,我們提出: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較老教材更注重可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新教材通過其題材選擇、結構編排等充分體現了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同時又提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實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領我們走進新課程。

在一年的實踐中,我們以鑽研教材爲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總結了教材的五大特點,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啓示。

一、題材源於生活──啓示之一: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

信手翻開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冊中“比長短、高矮”,教材中出現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鉛筆、尺的長短,老師按小朋友的高矮來排隊,“第幾”中出現的是公園售票處的排隊場景,“9加幾”是以學校運動會的畫面切入;第二冊中,“位置”的教學選取的就是教室的場景,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主題圖提供了買氣球、套圈遊戲、捉迷藏、丟手絹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遊戲場景,“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新書、聯歡會、作業評比等)爲素材引出計算問題,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書中大量的習題也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如“快樂的星期天”(認識時間)、電影院找座位(位置)、郵遞員送信(位置)、作業評比(比多少應用題)、“小小商店”(數學實踐活動)、到商店購買學習用品等等。這樣的題材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同時也啓示我們: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我們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爲進一步建構知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第二冊“比多少”時,教材呈現了小雪、小磊、小華三人比紅花的場景,大興路小學的雷敏老師受到教材的啓發:咱們班不就有紅花榜嗎?一學期下來,人人都有紅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們自己作例子來比較?雷老師經過前一天的摸底,瞭解到紅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題教學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雷老師將學生楊鵬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紅花,作爲例題進行教學,然後請同座的兩人比一比紅花數,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紅花數。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下課後都還在和同學比紅花,對“比多少”的知識不僅能很快地理解,還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決問題──啓示之二: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是人教版數學新教材的又一特點。

例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一課,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級開聯歡會,桌上擺着一箱飲料和零星的幾瓶,“咱班有33人,這些飲料每人一瓶夠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過程:

(1)從身邊的生活實例引出計算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上述情景,並提出問題;

(2)問題轉化爲計算24+9=?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4)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計算方法);

(5)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題。

從上例中不難看出,教材提供鮮活生動的場景後,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爲學生創造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新知識的獲取,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給與足夠空間──啓示之三: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編排時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操作實踐,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很多例題、“做一做”的插圖,都展現了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民主的學習氣氛。例如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這一單元提供的例題就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經歷拼、擺、剪的過程。教材提示要給學生分組準備一些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拼組活動,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圖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圖形,如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或用幾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六邊形(或三角形)等,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的關係。教材只給出了一種思路,而具體活動時學生有很大的空間,既可以拼學過的圖形,也可以拼出沒學過的圖形。拼好後互相交流欣賞,讓學生感受幾何美、數學美,感受到圖形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再如“統計”這一單元,教材中的例題以統計學校花壇裏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切入,統計學生喜愛什麼顏色,調查同學們喜歡吃什麼水果,週日喜歡做什麼事情等,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統計。在這個過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數據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選擇何種方式記錄),有動手實踐,有討論交流,學生不斷親歷、感受這些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學習方式。相對於獲得知識來講,這種學習方式的改善顯得更爲重要。教材內容的增減或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讓我們通過每一節課的教學,使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纔是最根本的。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