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知識 >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醫生一天接觸的不是患者就是患者的家屬,但是在患者家屬的角色當中也是需要有一個很準確的特徵,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1

1)患者的角色

對於這一章來說,病人角色的不適應是什麼?我們先鞏固一下什麼是病人的作用:帕森斯認爲,社會成員的健康水平是其功能發揮的必要條件,而疾病是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所以,生病也屬於一種社會角色,也就是病人的角色。

(二)患者角色適應不良:是指患者不能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的過程。

常見的角色失調如下:

1.角色行爲缺失:患者未能進入患者角色,不承認自己是患者。雖然醫生已經對疾病做出了診斷,但是患者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病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患者。

因爲生病意味着社會功能的下降,而且關係到上學、就業、婚姻等個人利益。,患者不願意接受患者的角色;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會利用“否認”的心理防禦機制來緩解心理壓力,醫護人員也不容易配合這類患者。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2.角色-行爲衝突:當一個人集中於各種社會職位和角色時,發生在他自身內部的衝突從一個健康的人變成了一個病人。如果患者不能從自己平時的社會角色行爲中進入患者的角色,行爲不符合社會期望,就會引起心理衝突,患者往往表現出焦慮、憤怒、煩惱、困惑和悲傷。

3.角色行爲下降:個體進入患者角色後,由於某種原因,承擔了本應被免除的社會角色責任,放棄患者角色而承擔其他角色。例如,一位生病住院的'母親決心離開醫院去照顧她生病的孩子,不管她的健康狀況如何。

4.角色行爲強化:隨着身體的恢復,患者的角色行爲也要轉化爲正常的社會角色行爲。如果這種轉化受到阻礙,個體“滿足”於患者角色的現狀,角色的行爲與其軀體症狀不符,過度表達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失望和擔憂,行爲表現出強烈的退縮和依賴,這就是患者角色行爲的強化。

5.角色行爲異常:這是患者角色適應的一種特殊類型。患者無法承受疾病或不治之症帶來的挫敗感和壓力,對患者的角色感到厭煩、悲觀和絕望,從而導致行爲異常。多見於長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或治療困難的患者。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2

患者角色的適應不良大致有5種類型。

1、角色行爲缺如-- 即患者未能進入角色。雖然醫生診斷爲有病,但本人否認自己有病,根本沒有或不願意識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衝突同--- 一個體常常承擔着多種社會角色。當患病並需要從其他角色轉化爲患者角色時,患者一時難以實現角色適應。

3、角色行爲減退--- 已進入角色的患者,由於更強烈的情感需要,不顧病情而從事力所不及的活動,表現出對病、傷的考慮不充分或不夠重視,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

4、角色行爲強化--- 由於依賴性加強和自信心減弱,患者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對承擔原來的社會角色恐慌不安,安心於已適應的`患者角色現狀。或者自覺病情嚴重程度超過實際情況。小病大養。

5、角色行爲異常--- 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觀、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響導致行爲異常,如對醫務人員的攻擊性言行,病態固執、抑鬱、厭世、以至自殺等。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第2張

醫護人員每天接診大量患者,特別是公立醫院接診量大,在面對患者時,應該時刻重視與患者的溝通,患者在醫事方面是業餘的,甚至在交流中提出很多業餘的問題,甚至挑戰到醫生的專業知識

患者是有社會關係的。如果缺乏患者配合,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所產生的醫患矛盾,和負面口碑傳播,特別是對民營醫院、診所、乃至醫生個人,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Parsons T)在其所著《社會制度》一書將病人角色的特點概括爲四個方面:

1、病人可以從常態時擔負的社會角色中解脫出來:即不能期望病人做正常工作,或履行他們做父母、丈夫或妻子的指責。

2、病人對其陷入疾病狀態沒有任何責任,一般認爲患病是不以病人意志爲轉移的事,並且病人對生病狀態無能爲力,不能期望病人“控制自己”和依靠自己單方面的意志、決心恢復健康。病人需要,並且也有資格獲得照顧。

3、病人應該立求痊癒:疾病常使病人處於不適、痛苦甚至死亡的極度緊張狀態中,因此大多數病患希望早日康復,併爲之努力。

4、病人應該尋求醫療上的幫助,通常是醫護人員的幫助,並應在試圖恢復健康的過程中與醫護合作。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3

一、病人角色的行爲特徵

病人角色的行爲特徵主要指病人經常表現、反應所具有的相似或共同特徵。

(一)原有角色退位

指個體的“病人角色”獲得優勢或主導地位後,其原有角色退至次要、服從的地位。例如,病人爲診治疾病不得不迫使原有社會角色暫時退居其次,甚至完全以病人角色取代原有角色。

(二)自制能力減弱

病人被人們視爲遭遇不幸、需要同情與呵護的弱勢人羣。個體一旦獲得病人身份,便獲得了更多關注、體諒、包容。病人大多持“疾病超出個人意志所控制範疇”的觀點,加之疾病所致身心失衡、情緒多變等,易產生對醫護人員、親友的依賴,適應、自我調控能力等均呈不同程度下降。

(三)求助願望增強

無論健康時多麼自尊、好強、獨立,疾病狀態下很少有個體能獨自排遣病痛,求助他人的願望顯著增強,如表現爲主觀誇大困難或困境,懷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度依賴他人相助等。

(四)康復動機強烈

面對疾病造成的身心危害和損傷,強烈的康復動機易導致病人“病急亂投醫”,有人道聽途說地選擇康復捷徑,結果卻“欲速則不達”。例如,有大手術後病人,只知道補充營養的重要,卻不懂得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甚至違反進食規律,導致術後併發症等嚴重損害健康的結果。

(五)合作意願加強

個體進入病人角色,歸屬、取道他人等需要均可強化病人人際合作的意願;歷經病人角色者則視良好人際合作爲身心康復的適宜氛圍,大多願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診治疾病。

屬於患者家屬的角色特徵是 第3張

二、病人的就醫行爲

“病人的就醫行爲”,長期被表述爲“病人的求醫行爲”,雖一字之差,卻體現出截然不同的理念。隨着時代發展,“以病人爲中心”將成爲最核心的醫療理念之一,

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將以“服務病人”的理念贏得衆多病人的信任,在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與優勢。瞭解病人就醫行爲的常見類型、影響因素,是醫護人員更好地服務病人的前提。

(一)病人就醫行爲的.基本類型

就醫行爲,指個體感到身體不適、有“病感”或出現某種症狀,主動請求醫療機構或醫護人員給予幫助的行爲。病人的就醫動機和行爲,

事關其能否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積極參與疾病診治。一般認爲,病人的就醫行爲大致可分爲:主動就醫行爲、被動就醫行爲、強制就醫行爲。

被動就醫或被強制就醫者的疾病診治主觀能動性、與醫護人員的合作不及主動就醫者。瞭解並區分病人的就醫行爲,可指導醫護人員對病人實施針對性幫助,確保每個病人獲得及時、恰當的疾病診治。

(二)病人就醫行爲的影響因素

系統地分析病人就醫行爲的影響因素,對引導病人的適當就醫行爲具積極意義。病人就醫行爲的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疾病認知 疾病認知適當與否,是影響病人就醫行爲的最主要原因。病人對其疾病的嚴重程度、預後及康復進程等信息的掌握,是其疾病認知的主要內涵。

“病情嚴重但預後良好”的疾病認知,通常可促使病人主動積極就醫;而“病情較輕但預後不好或康復進程過長”等疾病認知,則可能導致病人及親屬的消極就醫行爲。

2、就醫條件 就醫條件與人們的就醫期望吻合與否,也是引發相應就醫動機及行爲的前提。病人的就醫條件,主要包括其就醫場所的行醫理念、醫療設施、醫療水平、交通狀況等。

一般地說,行醫理念越貼近病人,醫療設施越先進,醫療水平越高,通往醫療機構的交通條件越便捷,越易激發病人的就醫動機,促成病人的就醫行爲。

3、就醫經歷 病人的就醫經歷對其就醫行爲多產生繼發性影響,尤以首次或急危重情形下的就醫經歷,對病人日後的就醫行爲影響重大。

就醫經歷主要與病人對其曾經就醫的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有關。例如,疾病診治療效如何?有否有創性特殊檢查所留下的深刻傷痛記憶等。

一般既往就醫滿意度高者,日後大多持積極就醫動機與行爲;既往就醫經歷有較強挫折感者,日後易導致消極就醫行爲。例如,某個體對有創檢查留下深刻痛苦體驗,日後很可能因懼怕有創檢查而放棄就醫。

4、就醫經費 就醫經費對病人就醫行爲的影響主要取決於醫療費用高低、就醫個體所承擔的經費支付比例、人們對醫療經費的價值認同等。

一般有醫療保險、無需承擔高額醫療經費者的就醫行爲較主動;而無醫療保險、需自行承擔高額費用、不能對所支付費用產生價值認同的個體,其就醫行爲大多比較消極。

尤其是隨着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相當部分病人因無法適應從享有全額醫療保險到必須自己承擔一定就醫經費等變化,其就醫行爲可能從既往的主動就醫行爲模式,轉爲較被動就醫行爲模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