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傣族舞蹈孔雀

傣族舞蹈孔雀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傣族舞蹈孔雀,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等地,以下小編將爲大家介紹傣族舞蹈孔雀,快來一起看看吧

傣族舞蹈孔雀1

一、孔雀舞的起源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它是傣家人最爲喜聞樂見的舞蹈,在早期是盛大節日和“做擺”(修功德的佛會)時廣場祭祀的道具舞蹈, 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標誌着藝術起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

孔雀舞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主要與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和生態環境這三個因素有關。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就已經流傳着許多有關孔雀舞的傳說。一種說法是:在遠古的森林裏住着一羣美麗的孔雀。一天,來了兩個惡魔,企圖霸佔孔雀,還要佔林爲王。聰明的孔雀把惡魔引到沼澤地淹死了。從此,森林裏的動物們又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一種說法是: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看到孔雀伴着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就用鼓、鑼、鑔來模仿這些聲音,並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跳起孔雀舞。還有一種說法是:“擺帕拉”宗教節日慶典時,孔雀想瞻仰佛祖,但佛祖被人羣團團圍住,孔雀無法靠攏,於是便在人羣外跳起了舞蹈,向佛祖展開美麗的羽屏。人們被孔雀的舞蹈所吸引,讓開了路,孔雀將自己美麗的羽毛獻給了佛祖。那隻孔雀跳的舞,就是流傳至今的孔雀舞。

在這些傳說中,大多數人認同最後一種,也就是說孔雀舞跟佛教有着必然的聯繫,這和傣族的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小乘佛教傳入我國傣族地區,對傣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包括舞蹈在內的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小乘佛教追求超凡脫俗和智慧空靈的境界,這與孔雀靜態的嫺雅溫順和動態的優美靈動不謀而合,更加深了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民對孔雀及孔雀舞的喜愛。

傣族舞蹈孔雀

二、孔雀舞的發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舞蹈作爲一種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孔雀舞在其產生後的近千年中,一直是民間的廣場藝術,被用來慶祝盛大的民間節日和崇高佛會的祭祀,是一種儀式性的宗教舞蹈。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着優美的“三道彎”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境。男性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因其流暢的舞姿和模仿孔雀的優美造型,使人們忽視了表演者的性別,但仍無法掩蓋其缺少的陰柔之美。

毛相,近代孔雀舞的創始人,首次把儀式性和表演性同時融入到孔雀舞中,打破了傳統孔雀舞民間廣場文化的侷限,使其進入公共舞臺藝術的行列。他還創造了孔雀舞男女表演模式,使剛健挺拔和陰柔優美合二爲一,藝術性也隨之大大提高。毛相沿用了三道彎造型,但更多地模仿大自然,開創了徒手孔雀舞,融入民間舞蹈衆多追求神似的表演模式,使其成爲大衆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藝術。

刀美蘭,毛相的得意女弟子,新一代孔雀舞傳人,以其獨特的藝術造詣成爲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心中的孔雀公主。她開創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紀元,專由女性來扮演孔雀,以突出肢體的柔軟、自由和舒展,更凸顯孔雀嫵媚的特性。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 在繼承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 汲取了其他民族舞蹈的營養, 賦予孔雀舞以典雅、傳情的特性,並使其具有更高的審美格調、文化內涵, 以及藝術表現力。她用她那靈動的雙眼和豐富的面部表情, 完美地刻畫出孔雀的體態特徵和傣族人民的美麗心靈, 從而打破了早期孔雀舞中許多程式化的表演而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

傣族舞蹈孔雀 第2張

如果說, 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對傳統孔雀舞的繼承,刀美蘭的孔雀舞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提煉和創作,那麼楊麗萍的孔雀舞則是在保留其精神本質和文化內涵前提下的繼承和創新的實踐。楊麗萍的《雀之靈》從藝術的生命價值中尋找到了人性之根,使其達到性靈的昇華和藝術的涅盤,成爲當代民族舞蹈的典範之作。《雀之靈》的靈感源於傣家文化,源於她對古老圖騰文化的當代詮釋。舞者借孔雀之形,傳達着自身對生命的感悟。

楊麗萍在傣族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革新,主要用手指模仿孔雀頭的造型,用手腕、手臂、肩膀、雙腿蹬來呈現孔雀飛翔、旋轉、覓食、棲息等動作特徵,把孔雀的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靈動、祥和、吉祥的藝術意蘊。她光大了傣族這一寶貴的舞蹈遺產,爲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海德格爾曾說過:“心靈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正是自由的心靈造就了楊麗萍。她的作品與傳統的孔雀舞的區別在於:其目的不是爲了展現具體人物或典型形象,而是用靈動的肢體來塑造文化形態,宣泄如火的激情和天馬行空的民族性靈。

從第一代孔雀舞王“毛相”到第一位孔雀公主“刀美蘭”,孔雀舞經歷了由再現雄性孔雀威武陽剛之美到表現雌性孔雀高傲柔媚之美的兩次飛躍。如果說,毛相的孔雀舞停留在原始的娛神娛人的層面,那刀美蘭的孔雀舞則通過提煉發展成爲舞臺化的一門藝術。而楊麗萍的孔雀舞是在前兩次基礎上的第三次飛躍,她在繼承傣族舞蹈之美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創新與迴歸。

孔雀舞是我國民族舞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發展過程。本文介紹了孔雀舞的起源,以及毛相、刀美蘭和楊麗萍形成的孔雀舞傳承三部曲。希望此文能讓大家瞭解孔雀舞的文化內涵,並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它。

傣族舞蹈孔雀2

傣族孔雀舞的來源是什麼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爲“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慄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

這是傣族人民最爲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傣族的許多村寨都有長於跳孔雀舞的人,由於代代相傳及民間藝人的精心創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內容,多爲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展翅、抖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

傣族舞蹈孔雀 第3張

孔雀舞有豐富多樣的手形動作和跳、轉等技巧,四肢和軀幹的各個關節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勻顫動,形成優美的“三道彎”舞姿。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爲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爲傣族最有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

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由於氣候及自然條件關係,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

傣族人民認爲孔雀美麗、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徵,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羣衆常把孔雀作爲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孔雀舞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

傣族舞蹈孔雀3

孔雀舞

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爲"嘎洛勇")最具代表性。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民衆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爲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爲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來歷

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民衆中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着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爲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傣族舞蹈孔雀 第4張

動作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衆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爲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

傣族孔雀舞動作有着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爲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

傣族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傣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爲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傣族舞蹈孔雀 第5張

風格

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爲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爲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並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爲小孔雀舞。常採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象腳鼓舞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爲“光”,跳舞爲“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來歷

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揹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大象的小夥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史·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記載。

傣族舞蹈孔雀 第6張

傣族舞蹈孔雀 第7張

動作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爲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擡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爲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擡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