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 >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來源:女友組    閱讀: 9.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爲“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即國獸,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現在分享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1

熊貓降級是從“瀕危”級別降至爲“易危”級別,但是熊貓的保護級別不變,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降級說明我國保護熊貓的工作卓有成效,這是一個好消息。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又被稱爲活化石,因爲它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已經至少達到了800萬年以上。

更關鍵的是,大熊貓還是中國特有的物種,被稱爲中國的形象名片。

之所以成爲瀕危動物,首先是因爲人類的盲目活動,導致了大熊貓的生存環境遭到一定的破壞。

其實這是很多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其次是因爲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度捕捉野生大熊貓,造成其種羣數量減少。

另外,再加上大熊貓的繁殖能力較低,幼崽的成活率也很低,導致整個種羣數量增長緩慢。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侵佔了大熊貓的活動空間。

是真的`,在本月七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立了較爲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野生生物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達到了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爲易危。

熊貓不是突然被降級,而是經過多年的調查評估,得到了科學結論,並且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

大熊貓沒有從一級保護動物降到二級,而是在我國的大力保護下,大熊貓的數量在逐年增加,從瀕危物種降級到了易危物種。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是人們對大熊貓的重視和保護取得了成效,但目前大熊貓依然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每一個物種,根據受威脅的程度不同而分爲不同的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和滅絕。

大熊貓原本屬於瀕危保護動物,野外的種羣數量極少,所以也被稱之爲國寶。

如果當時不採取保護措施,很可能就會變成徹底滅絕從地球消失的一個物種。

大熊貓降級爲二級是假的!

大熊貓:是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

僅有二個亞種。

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

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爲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很大的黑眼圈,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

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

本月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立了較爲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野生生物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爲“易危”。

次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大熊貓降級是個好消息。

近年來,野生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生存狀況得以改善,荒漠貓、棕頸犀鳥等神祕動物的身影再次出現。

在當今的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成爲各級政府和廣大民衆自覺的行爲規範。

大熊貓由“瀕危”降爲“易危”,但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曾宣佈,中國的大熊貓已經不再處於世界瀕危動物之列,由“瀕危”變爲“易危”。

大熊貓在中國民衆心中有着特殊的“國寶”地位,在國際上,也成爲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此次官宣“被降級”側面反映出中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成效。

受威脅程度“降級”,但保護力度不能減少,目前,大熊貓依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2

基於如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隔離,高等級公路、農田、城鎮居民點等人爲活動導致的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使得1800多隻野生大熊貓也被隔離成33個局域種羣。這其中,有259只大熊貓分佈在25個很小的種羣中,相比那些生存在大家族中的同類,它們的未來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困境。

今年7月初,生態環境部宣佈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爲易危,大熊貓瀕危狀況進一步緩解。聽到這個消息,不少網友開始期待與“滾滾”親近的美好畫面。

但是,近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論文指出,未來100年內,仍有18個大熊貓種羣的滅絕風險高於50%、15個大熊貓種羣的滅絕風險高於90%,如果種羣年齡結構趨於老齡化,滅絕風險還會進一步升高。

“隨着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規劃與建立,我國大熊貓保護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大熊貓孤立小種羣仍然面臨風險,這一現狀需要重點關注。”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雲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種羣分散與氣候變化增大滅絕風險

中國野生大熊貓的“家底”是多少?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給出了權威結果: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羣數量爲1864只。相比於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1596只來看,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羣數量總體保持增長態勢。

但是,單從數量的多寡不足以判斷分佈在不同區域的大熊貓種羣的生存現狀。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種羣中個體數量多少、種羣的年齡結構與性別比、個體的繁殖能力和存活狀況等,都會影響種羣的長期存活。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孔令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個體數量少、老齡化、性別比例失衡都會增加大熊貓種羣的滅絕風險”。

我國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第2張
  

調查結果顯示,基於如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隔離,高等級公路、農田、城鎮居民點等人爲活動導致的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使得1800多隻野生大熊貓也被隔離成33個局域種羣。這其中,有259只大熊貓分佈在25個很小的種羣中,相比那些生存在大家族中的同類,它們的未來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困境。

野生大熊貓主要生活於海拔1200米—3800米有大熊貓可食竹分佈的森林中。因爲耐寒能力較強,大熊貓對氣候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在海拔較低氣候炎熱的地方生活。

“氣候變化可能使大熊貓棲息地向海拔更高處和偏北部移動,這將可能導致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加劇,使得種羣隔離狀況更加嚴重。”孔令橋預測:在最不利的假設下,現有的33個孤立種羣,到2100年可能會增加到56個,其中41個孤立種羣絕滅風險大於50%。

小種羣面臨的風險更加突出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中國政府對大熊貓的保護高度重視、舉措頻出。

當前,大熊貓國家公園縱橫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秦嶺山系,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區域,試點區總面積27134平方公里,生存着來自17個種羣的1631只大熊貓,佔全部野生大熊貓數量的87.7%。此外,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分佈着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目標之一是恢復大熊貓棲息地。”歐陽志雲表示,“如果大熊貓國家公園能實現破碎棲息地的恢復和連通,孤立小種羣的數量將大大減少。”

與此同時,還有16個大熊貓種羣沒有被納入國家公園的保護範疇。其中有12個種羣比較小,面臨的風險也更加突出。特別是涼山種羣和岷山北部的小種羣,前景最不明朗。

大熊貓種羣的`長期生存需要充足的食物和適宜的環境,在當前野生大熊貓種羣中,具備足夠多的個體數量、較完整和連通的棲息地、人類活動干擾程度較低的種羣滅絕風險也相應較低。

研究表明,在不考慮偷獵、採伐、放牧、竹子開花、自然災害和其他人類活動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下,大熊貓種羣中個體數量如超過60只,則100年內的滅絕風險基本爲0。所以,加快將孤立小種羣融入保護地體系、增加孤立種羣的個體數量成爲降低滅絕風險的關鍵舉措。

重點加強棲息地恢復和監測

想要使野生大熊貓種羣長期穩定性繁衍復壯,針對每一個高風險種羣搶救性保護至關重要。

“對於分佈在國家公園範圍外的小種羣野生大熊貓,首先考慮擴建自然保護區或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地,將其納入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保護傘下。並積極採取措施恢復小種羣所在棲息地,進行廊道建設,使之與周圍的大種羣進行連接。”孔令橋說,“對於因天然障礙無法連接的極小種羣,則可考慮科學評估後進行重引入,以實現小種羣復壯。”

而且,氣候變化下的岷山北部小種羣所在棲息地可能會增加,爲大熊貓的重引入提供了條件。與之相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的棲息地則有可能破碎化加劇,需加強這些小種羣的追蹤和監測,減少人類活動干擾。需科學預測這些區域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棲息地變化的影響,研究野化放歸的科學方法。

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管理需充分考慮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狀況及其成因,重點加強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區域的棲息地恢復,加強對孤立小種羣的關注,加強棲息地和種羣動態的監測。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