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家庭 > 殘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

殘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俊遮百醜,好孩子身上的光環往往容易影響人們的判斷。當越來越多的好孩子與問題孩子發生聯繫時,許多父母發現需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孩子們身上所發生的事情——

殘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

在日常教學生活中,人們常會較多地關注表現出問題的孩子,如多動症、自閉症,等等,而對於那些表現良好、甚至各方面成績突出的好孩子,卻始終被教育界所忽略。

然而,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不少人們眼中的好孩子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過度壓抑,信心缺乏,心境愁悶,易焦慮,自視甚高,不善交往,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等。湖北省教科院重點課題之一、已持續研究4年的武漢六中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顯示,人們公認的好孩子中,近三成存在心理問題,超過12%的學生存在由嫉妒發展成的敵對情緒,超過10%的人存在強迫症症狀。

小大人真的快樂嗎

小珍今年14歲,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兩年前母親因病去世,父親經受不住妻子去世的打擊,幾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每日下了班就以酗酒度日,更談不上對女兒的照顧。而小珍這時竟突然像家裏的女主人一樣,開始照顧起父親的生活。她說,媽媽不在了,我一定要照顧好父親。而父親也因此獲得了生活的唯一慰藉,慶幸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好女兒。鄰里對小珍也是讚美有加,在人們心目中,小珍是個十分懂事的好孩子。

8歲的彬彬是個看起來很老實的孩子,臉上很少有孩子的童真和自在,略微緊縮的眉頭和緊握在一起的雙手顯示出他內心的壓抑。彬彬的父母在一年前離婚了,法院把彬彬判給了母親。彬彬母親有很好的經濟收入,彬彬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負擔,但是,離婚後的母親不能平復自己的情緒,對彬彬的父親充滿了記恨,常常拉着彬彬一同哭泣,或者是向彬彬訴說父親的種種不是。她也十分慶幸自己有個貼心的孩子,因爲彬彬似乎能夠承擔傾聽和安慰母親的任務,母親哭泣,他都守在身邊陪着母親流淚。彬彬媽媽認爲:沒想到母子二人關係如此親密,孩子真是懂得心疼媽媽!而彬彬則說,看到母親這麼難過,自己不忍再讓她擔心,很多學校的事情就都不再煩她,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是她的媽媽。

像小珍和彬彬一樣特別懂事的孩子常常被人們讚揚,父母也常會很慶幸孩子竟然有如此好的能力,可以照顧好家庭,也因而讓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然而,這些表面看起來很能幹,被當作大人對待的孩子,真的不需要我們的擔憂嗎?

事實上,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這些小大人在人格、認知和情緒等方面均存在着潛在的問題,他們作爲一類特殊的問題兒童,在心理學界被定義爲父母化的孩子。

被迫父母化

所謂父母化的孩子,即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角色缺失,比如離婚、疾病、死亡等原因,導致其失去應有的角色功能,而孩子則因此而被迫扮演原本父母所應當扮演的角色。同時,家庭中產生了角色錯位的現象,即孩子承擔了家長的角色與責任,親子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和倒置。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珍要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和情緒,彬彬則反過來成爲母親的安撫者和保護者。在這些家庭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都被忽視了,那就是他們還是孩子。作爲孩子,他們不僅無法得到該有的保護、照顧,反而扮演起了照顧父母的角色,正如彬彬所講好像不知道誰是誰的媽媽了,角色發生了錯位。

現代教育較多地關注表現出問題的孩子,如多動症、自閉症等等,而對於父母化的孩子,儘管心理學界對此早有論述,卻一直被教育界所忽略。這是由於孩子往往表現良好、顯得不需要擔憂以外,另一個原因是這種狀況在過去並不普遍,或情況並不嚴重。

上世紀70年代以前,父母化的孩子主要集中在長子或長女的身上,原因主要是家庭物質生活的困難。而今天的社會情況則不同,較大的生活壓力、較高的離婚率,加上獨生子女的特殊情況,都使問題變得複雜。離異的父母往往難以承擔各自的壓力,而孩子就成了他們唯一的慰藉。

孩子不再是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學會理解父母、照顧父母是值得提倡的,對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獨立性、社會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好處。然而,一旦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孩子要充當父母的角色,那就成問題了。

首先,未成年的孩子需要完成許多成長的任務,這些認知、情感、社會化等多方面的素質,需要從父母身上獲得滋養才能夠形成。通常,在父母稱職的時候,孩子就會擁有一種具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這使他們敢於進行各種探索,從而獲得成長所必需的失敗與成功的經驗。而父母化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安全感,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無法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強壯成人。同時他們所擔負的重責也使他們不能犯錯,因而自由地探索受到了約束。他們必須有所顧慮,必須做到完美。這樣的結果是,父母化的孩子無法獲得那些成長所必需的經驗。

孩子的另一個成長任務是社會化。在這一階段,孩子需要學會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進行付出和給予,這對他們發展成爲成功的成年人是至關重要的。而父母化的孩子過早地扮演父母化的角色,不懂得如何索取和表達自己的需要,大多喜歡發號施令,因此在同齡人的羣體中往往不受歡迎。這些孩子被同齡人孤立,因而不能獲得平等條件下建立人際關係的經驗。這些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會伴隨父母化的孩子走進他們未來的生活,包括婚姻。他們總是傾向於表現強壯,喜歡先犧牲自己。而另一方面卻難以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並怨恨別人總是讓自己做出犧牲,於是以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孩子通常難以發展成爲一個獨立、自信、社會化的個體,有伴隨一生的孤獨感。他們長大後也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包括孤獨、抑鬱、空虛、潛在的怨恨感,並且更容易出現酗酒、藥物濫用等行爲,在未來的家庭中也容易將自己從父母身上習得的關係應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或是把自己年少時期的怨恨發泄到孩子身上,從而容易使自己的孩子也父母化。

隨着單親家庭及假單親家庭的增多,父母化的孩子的問題需要引起更多關注。心理教育不僅要關注不良的兒童,對於過於良好的孩子,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成年人可能由於生活的打擊而發生無力、怨恨等情緒,此時不要忽視孩子的需要或拒絕承認作爲父母的職責,也不要在孩子身上尋找生活的補償,更不要向孩子宣泄對配偶的不滿。而一旦發現父母化的孩子,教育工作者應及時對其父母進行心理干預,同時社會也應該承擔職責,及時爲孩子提供強壯成人的角色,以便孩子度過關鍵的發展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