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鬆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跟大家分享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1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

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

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爲,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4、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羣體活動。

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蔘與纔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

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

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5、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

外出旅遊、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興趣、開放胸襟。

旅遊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

交際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麼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

孩子不善交往怎麼辦2

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六大誤區

1、朋友越多越好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固定交往的朋友很重要。孩子一個朋友也沒有,這固然是不正常的交往狀態,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您也不必太擔心。

2、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孩子和新夥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礎,例如彼此真誠對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繫友誼纔是問題的關鍵。

3、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係

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4、認識新朋友纔是“交際”

孩子的“交際”不是成人的“公關”,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和諧相處是他人際交往的基礎。

5、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有時候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訓斥孩子:“不要和笨小孩一起玩!”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這些家長認爲“聰明”就是學習好,例如識字多或英語說得好。

其實,這些家長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聰明”就是學習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着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6、家長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長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着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家長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家長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