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陶淵明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園,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開創了田園派的詩體,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淡泊名利,下面小編整理了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僅供參考。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1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爲了酣暢淋漓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

擴展資料: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採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並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蹟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桃花源記》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羣普通的人,一羣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

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於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2

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爲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啓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 第2張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爲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爲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啓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道、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着重欣賞和讚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爲這纔是陶淵明詩文的精華所在。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3

陶淵明29歲時纔出來做官,擔任江州祭酒,不久辭官,之後又斷斷續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一些小官。41歲時,他又辭去了僅任八十餘天的彭澤令,從此,遠離官場,過着歸隱田園、農耕自給的生活。南朝鐘嶸稱他爲“古之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厭惡官場、熱愛自然。他把田園風光作爲自己詩歌描寫的主要內容,開創了田園詩這種詩歌體裁,從而在詩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文人普遍理想的時代,陶淵明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人生選擇?從時代背景上考察,在東晉,門閥制度非常嚴苛,出身寒門的陶淵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會,他也無法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屢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陶淵明選擇辭官歸隱,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於他作爲一個個體,他特別的性情,特別的形象。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以《歸園田居(其一)》爲例試做探討。

一、順應天性,堅守本真

“少無適俗韻”,從文本看,陶淵明從小就不願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願失掉自己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願失掉真實的自我。在封建時代,人們爲了既得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格尊嚴,而陶淵明一再遠離官場,正是爲了保全自己獨立的人格。魯迅先生說:“陶淵明代表着作爲人的獨立精神的覺醒。”陶淵明歷千年而不朽,其偉大正在於此。葉嘉瑩也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在中國詩歌史上,只有陶淵明是真正達到了自我實現境界的一個詩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種品格。”這都說明陶淵明有着“順應天性,堅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厭惡束縛,渴求自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塵網”來比喻污濁的塵世,形象地寫出塵世對人的束縛,而束縛的不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靈的自由。一個“誤”字,表達了陶淵明悔恨、厭惡而又清醒的複雜心情。在這裏,詩人對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個結論:錯誤。如果說以前爲了生計多次去做官,詩人還處在猶豫徘徊之中,而此時,詩人用一“誤”字,充分表達了對官場決絕的態度。由此可見,歸隱田園,不是詩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覺悟後的清醒選擇。陶淵明一生所經歷的東晉時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到其晚年,更是血雨腥風,當時的官場險象環生,時有性命之憂,正如人們所說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那些性情剛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所以陶淵明雖然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園。田園是自由的,田園也是安全的。

陶淵明人物形象分析 第3張

三、堅守真我,遠離機巧

“性本愛丘山”,“我天性原本喜愛山川田園生活”,這是詩人對自己本性的真誠告白。“守拙歸園田”,“守拙”意爲“固守愚拙”,此說可以看作是別人對他的譏笑,也可以看作是詩人的自嘲,當然也是詩人對官場中人的反諷。這個“拙”字用得好,“拙”不同於“愚”。“拙”的反義詞是“巧”,而“愚”的反義詞是“智”。當然,作者是說自己不像別人那樣“機巧”,而非不像別人那樣“智慧”,這是對譏笑他的人有力的諷刺。“我本性中沒有機巧圓滑,相反,我的本性只有純真,我只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那麼,詩人到底在堅守什麼?他堅守的是人之本真,堅守的是人格尊嚴;堅守的是不向世俗低頭的勇氣,堅守的是對官場的棄絕;堅守的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堅守的是做人的良知;堅守的是千百年來文人的精神領地。堅守是一種精神,堅守更需勇氣。總之,詩人在亂世中遠離機巧,只求堅守真我的本性。

四、迴歸自然,安享閒適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詩人歸隱之後,他的生活從此沒有了塵世的喧囂,沒有了官場的爭鬥;沒有公務纏身,沒有賓客盈門,沒有迎來送往,沒有爲五斗米折腰。有的只是虛閒清妙,有的只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致。“復得返自然”——我又能夠重新返回自然的生活狀態。“復得”可見詩人迴歸田園的慶幸、喜悅之情。他迴歸到“園田居”,更是迴歸到自然,迴歸到精神,迴歸到自由,迴歸到自己的本真。他不只回到了自然的家園,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園、人之本性的家園。迴歸到自然,雖然生活貧寒,但是他收穫了官場所沒有的安閒。

五、厭惡官場,嚮往田園

陶淵明一生沒有建功立業,但他依然名垂青史,光耀千古,爲什麼?我們除了物質的世界,還有一個精神的世界。陶淵明正是以他恬淡真純的人生境界,爲我們營造了一座精神的家園。許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吸取精神營養,從而在蕪雜喧囂的塵世中,能像陶淵明一樣保持一顆純真、淳樸的心,在萬丈紅塵中,爲自己營造一片心靈的田園。假如我們面臨進退兩難的困頓,陶淵明會是我們最大的安慰與精神寄託。這就是陶淵明,像他筆下的菊花一樣高潔、淡雅,遠離塵俗,光耀千古。在他身上蘊含着人生取捨深意的智慧、沖決塵網張揚個性的力量、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靈與蔑視塵俗實現自我的生命,他是我們的精神歸宿與力量源泉。

通過解讀文本,詩人陶淵明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細讀文本、把握形象”不失爲文本解讀的一種好辦法,值得我們在閱讀實踐中努力嘗試。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