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知識 >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童年時期家庭的教養風格會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塑造產生重要影響,親子關係則會影響個體的早期依戀模式,下面分享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1

1、忽視型教養

家長通常忽視孩子,對孩子不設定特定的期望,或是不對他們提出要求。當孩子表達出有交流願望的要求時,家長可能會以沒有時間爲藉口拒絕。

這種拒絕型的親子關係會使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攻擊性強,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學校中欺負別的學生的可能性大;不合羣、性格孤立、有自卑感,並且對其今後智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2、專制型教養

專制型家庭的教育方式,對於父母而言比較常見,主要是由於父母對於孩子要求很嚴格,尤其是對於孩子日常的生活習慣以及日常的交友,甚至在活動以及學習方面都有干預。

並且還會干預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在就業過程中的工作選擇,在這些方面都會有強制性的要求,所以家長也有着很強的控制慾。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
  

3、民主型教養

父母與孩子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育方式能夠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

4、保護型教養

這一類的家長經常是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一切勞動由家長包辦代替,讓孩子一心讀書,閉門不出。孩子性格也會表現盲從、脆弱、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差,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社會適應能力差。

5、放縱型教養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以積極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使他們還不具有這種能力。例如縱容孩子貪玩、看電視。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也不要求他們做家務事止;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爲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6、控制型教養

這類父母對孩子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和期望,但是這些要求和期望建立在父母的個人想法上,忽略孩子作爲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個體的存在,需要孩子做出個人決定的`事情,都由父母代爲決定。

正確的教養方式是什麼

正面管教型—溫柔且堅定,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正面管教的核心就是溫柔且堅定,溫柔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而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只有在教育全過程中體現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才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和價值感,並且自尊、自律、懂得分享的孩子。

所以爲了孩子的未來,父母要學會正確地愛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應該堅決拒絕,父母必須保持理智的頭腦,找出適當的方法,走出溺愛的誤區。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2

現代精神分析心理學特別強調“關係”這個核心概念,它認爲每一個個體終其一生都在渴求彌補早期童年親子之間缺失的親密關係——愛、溫暖和尊重。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關係”或“自戀”這兩個詞語上得到解讀。

現代精神分析流派認爲,早期童年家庭父母的教養風格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父母的教養風格可以劃分爲四種類型:權威(支持、民主)型、專制型、忽視型、放任(驕縱)型。

親子關係會影響個體的早期依戀模式,依戀模式是兒童內在安全感的體現。親子交往模式會使個體形成關於人際交往的早期刻板印象,這種早期學習經歷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人際互動模式。

成長過程中如果遭遇挫折,會導致人格脆弱的個體退行到幼年,採用童年時期習得的親子互動方式來尋求安全感和平衡感。

專制型父母控制、懲罰、嚴格、冷漠,對孩子有更多的挑剔、批判、指責和批評。他們的話語就是法律,崇尚嚴格的、無條件服從,不能容忍孩子表達不同意見。以父母是萬能的大人而自居,不允許孩子反駁,反駁就是不孝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超我道德綁架甚至可以造成精神虐待。對於孩子來說,既然反駁父母是錯的、不孝順的,父母沒有錯,錯的那個就一定是我了。

孩子會隱約覺得這裏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但是“反駁父母是不對的、是不孝順的”這樣的道德感不允許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現出來,於是人格傾向於壓抑。

爲了緩解這種內心衝突,平衡內心的不安全、不穩定感,孩子會將成年人的評價內化,認爲“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完美的,我是不對的”,形成自卑和罪惡感。

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信任關係的影響 第2張
  

畢竟幼小的孩子是要依靠成年人來生活的,很多孩子會通過服從聽話來自發討好父母,目的.就是贏得父母的喜愛和肯定。不自信的、討好的孩子長大後如果遭遇失敗和挫折,這種結果會強化他的這種消極自我認知進而導致行爲退縮。這種兒童長大後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忽視型的家庭教養風格是指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與孩子情感隔離。原因之一是父母自身人格不成熟,自身就是情感隔離的人,不懂得如何和孩子進行精神交流;原因之二是父母由於能力有限,生存壓力較大,忙於生計,認爲孩子還小,沒有什麼情感和精神世界,

只需要滿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即可,視自己的角色僅僅爲餵養、穿衣及提供庇護場所。父母極端忽視孩子情感心理體驗會導致孩子陷入自卑或自戀之中。爲了維持內心的平衡和安全感,爲了讓自己的遭遇合理化,孩子會形成這樣的認知:

自己不值得被愛、被理解、被尊重,沒有人會在意我的感受,我是可憐並孤獨的,愛父母但是得不到父母的迴應,於是孩子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兒,只能自己愛自己。自卑、自憐、冷漠和自戀很可能會伴隨這樣的孩子長大。

成年後由於情感冷漠、自戀和缺乏安全感,難以與人建立長久的可信任的關係。也可能成年後在關係中因爲過度索取被別人拒絕時,就會利用自證效應來自我安慰,心理會有非常消極的暗示,“看吧,我果然是不值得被愛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