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美文 >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七夕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節最早的時候起源於中國漢朝,又被稱爲乞巧節,而到了現代時期,七夕節又被西方國家稱爲東方的情人節,那麼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呢?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1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節日最早源自於漢代,在這個時候,婦女擺好貢品,向天祈禱, 祈求織女讓自己變得心靈手巧,東晉時期最早有記載七夕節的記錄,七夕節最早是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說明,在三四千年前,人們以及知道了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也與時間崇拜有關,七和期同音,所以古人計算時間中經常用七代期,在唐詩宋詞中,七夕和婦女乞巧也多次出現。

七夕的來歷

唐朝時皇帝與妃子在七夕時節夜宴,而宮女們則拜天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是廣爲流傳,長久不衰。

在宋元時期,七夕乞巧則是特別隆重,城中還設有乞巧市。

到了七夕前夕,乞巧市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都快堪比春節了,這也表明古人十分的重視七夕。

之後就有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愛情故事,被融入了乞巧節,之後乞巧節還會有未出閣的姑娘仰望天空,祈禱自己也可以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成就一番美滿婚姻。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爲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等。

七夕情人節的習俗

七姐會

姑娘們湊錢集資組成“七姐會”,七夕前三四個月,“七姐會”就開始籌備過節所需要的用品。

姑娘們用彩紙、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製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種精美細緻的小工藝品。

到了農曆六月,還將谷種、綠豆放入瓷碗浸泡發芽,製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擺七娘”用。

擺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們各自在家門前或廳堂中擺設八仙桌,插上香燭,點起最好的檀香,將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配上古董珍玩、鮮花時果和胭脂紅粉一起擺設陳列,供人蔘觀欣賞,這就是“擺七娘”。

睇七娘

從七月初六開始一連三晚,本地或四鄉羣衆便前往姑娘們家裏參觀姑娘們的`手藝,名曰:“睇七娘”。

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

香霧繚繞中,男士們認真窺視各位姑娘的一舉一動,有中意的便在日後託媒人去說親。

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豔服,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

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爲“拜仙”。

乞巧

拜仙后,姑娘們手執綵線登上繡樓,對着月光將絲線穿過針孔,名曰:“乞巧”。

連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則叫輸巧。

少女們在稀星朗月下,穿針引線暗卜未來。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2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和傳說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裏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爲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裏,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爲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2張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爲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樑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爲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

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