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教育 > 教會孩子溝通

教會孩子溝通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會孩子溝通?在早期教育中,在跟比較小的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我們的說話方式不對,也許會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效果,是每一個寶爸寶媽都不想看到的結果,下面分享一下教會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會孩子溝通1

提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一般會用哭鬧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家長如果發了脾氣,只會讓孩子學會了,遇到困擾時,也是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沒有解決,還讓孩子認爲,就應該如此解決問題。

能管住自己的情緒不容易,可是,真正實現之後,就會發現,孩子也變得更從容,不會一遇到事情,就無法冷靜,很容易變得情緒焦躁不安。

尊重與孩子的交流

3到6歲的孩子會出現一種符合常規發展的恐懼心理,原因在於,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完成:

1 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的新生活

2 開始獨自在牀上入睡,擁有更多的個人空間。

3. 需要面對學習產生的各種壓力,認識新的朋友。

孩子面對這些新事情時,會產生內心的變化,如何做能與朋友相處,如何在學習中,體會到喜悅,如何釋放內心的壓力。

父母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在孩子說出來與小朋友的'矛盾時,家長根本不關心,會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情只能自己處理,可是,沒有人教過他,如何正確處理,才能讓心情好,如何做能讓自己在學習時,可以輕鬆完成。

教會孩子溝通

教會孩子承認錯誤

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難免會犯下錯誤。父母能冷靜面對孩子的過失和不足,教會孩子從錯誤中,得到成長,才能讓他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如果,犯下錯誤,孩子也不肯承認,只會陷入成長的痛苦中,不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不願意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現實。孩子就會變得無助而失落。

家長先給孩子做個榜樣,做得不對時,就認錯,纔是成長的開始。看到了不足時,才能找到進步的方向。

孩子看到了父母也會認錯,也有做錯的時候,還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願意在成長過程當中,找到積極的動力,學會認錯,才能更直接地面對全新的未來!

愛心寄語:孩子能不能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需要家長用心培養,在孩子做得不對時,能控制好情緒,用溫和地語氣溝通,教導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不斷成爲優秀的少年!

教會孩子溝通2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我們往往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有一個很深的記憶。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裏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我們都很擔心會燙着她,於是就教育她說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可能會被燙傷的,但是她就是聽不下去。

終於,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她停止了這個危險的舉動,願意就是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後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於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裏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後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有一天我做了一個絲瓜炒雞蛋給她吃,她吃了之後馬上就吐出來。起初我們以爲是有什麼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髒髒的,媽媽不高興。

她看了我的.表情後,低着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麼是“疼”,因爲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

我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麼辦呢?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於給我揉了揉,因爲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繫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裏,看着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後很少再咬人了。

教會孩子溝通 第2張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範中明白道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聽不懂複雜的話,但是父母平常的做法會給孩子一個示範性的作用。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

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裏我們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隻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爲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佔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牀上關窗戶。

教會孩子溝通3

1、不要把孩子看成小孩

大人總喜歡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小孩,認爲他們年幼無知,認爲他們沒有能力應對各種事情,於是總想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傳達給孩子。

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在主觀上,他認爲自己長大了,他不願意接受你的管控,所以就會與家長產生紛爭。而這個紛爭,就是家長們所謂的“叛逆”。

其實,沒有真正叛逆的孩子,所謂的叛逆,都是家長們沒有真正把孩子當大人看,沒有用平等的眼光與孩子交流,沒有讓孩子表達自已的思想和意見。

三毛說: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麼?其實,大半的孩子都不很享受作爲一個孩子的滋味......孩子並不以爲自己小,是大人一再灌輸大小的觀念,才造成孩子的“承認事實”。

所以,不把孩子當小孩看,當成你的朋友和同事,用平等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與交流。

教會孩子溝通 第3張

2、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

昨天,羣裏在討論說,生兒子是爲別人生的,生女兒還能帶來半個兒子。意思是兒子不顧家,女兒卻會粘在你身邊。我說,女兒成家後,希望她不要經常回來,她有自己的生活,她有自己的家庭,我們自己也可以脫出身來安靜充實地度過晚年。我們相安無事,各自安好。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致孩子》,真實寫出了他的育兒觀,爲我們這些事無鉅細、喜歡處處時時爲孩子操心的家長,敲響了警鐘,詩是這樣寫的: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是啊,我們的孩子,都不是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他們要勇闖天涯,流浪遠方。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我們也不能任意指使他們。

聰明的家長,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面對生活,自已做主。

3、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

美國教育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寫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中講到: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爲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爲。

那麼怎麼樣讓孩子感受好呢?書中提到: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感受。

但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比如:“你並不是真的那樣覺得”、“你是因爲累了,才這麼說”、“你沒必要這麼難過”、“不要怕,沒什麼大不了”。

看似,這些是糾正孩子行爲的話,或是安慰孩子的`話,實際上這些都是父母直接或間接地阻止孩子表達感受。

比如,孩子看見一條正在蠕動的蟲子,嚇得“哇哇”大哭時。

作爲家長,你不應該對孩子說:“一條小蟲子,有什麼好怕的,不要怕。”

而應該說:“寶寶怕蟲子啊,是不是被嚇壞啦?來,讓我們一起消滅它吧。”

所以,當孩子表達他的感受和情緒時,家長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同身受,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感受,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果,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想信自己的感受。

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更容易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而不是阻止或安慰。

比語言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裏都是虛僞的,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

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纔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