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健康養生 > 廣東夏至吃什麼_各地夏至飲食習慣

廣東夏至吃什麼_各地夏至飲食習慣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麪。下面由YJBYS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廣東夏至吃什麼_各地夏至飲食習慣,歡迎大家參閱!

廣東夏至吃什麼_各地夏至飲食習慣

  廣東夏至的習俗

  1、吃荔枝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夏至時節,剛從樹上摘落的荔枝最爲新鮮,水分豐盈,粉嫩欲滴,才最好吃。荔枝除了味甜汁多,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在廣東廚師傅那裏,時令荔枝可以被製成:荔荷燉鴨、荔枝燉雞、荔枝鴨片,因爲荔枝有健腎補心功效,且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都較之其他水果更高,因此在荔枝當造的季節,這些食制都是夏至筵的上等菜品。

  2、吃狗肉

  在廣東省開平市就有夏至吃狗肉的風俗。開平人夏至吃狗肉的習俗流傳至今,一方面有避邪等迷信的原因,也有一些市民認爲“夏至吃狗肉可以精神旺運氣旺”,“可以升官發財”;另一方面是因爲狗肉滋補、暖胃,夏至過後,農民要收割和耕種,體力消耗非常大,吃狗肉能增強體力。狗肉屬熱性食物,所以現在不少人只是象徵性地淺嘗,許多人會在吃狗肉前後喝一碗涼茶。

  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爲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

  3、開鐮節

  每逢夏至日,各地農民則忙着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這祭天也南北有別,北方人多求雨,以防乾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澇災。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夏至期間,廣東陽江地區有開鐮節。在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戶要做麪餅、茶,備酒,在廣場上跳“禾樓舞”,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壯族祖先)的一種舞蹈。

  夏至的禁忌:忌諱剃頭理髮、有雷雨

  忌諱剃頭理髮,是在清朝時期的一項習俗禁忌。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爲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也就是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當然也不要剃頭理髮。據說,夏至日剃頭理髮會破運。

  在民間,尤其對於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這對於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乾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裏別打雷、別下雨。

  現今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飲銀耳木瓜糖水、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爲主。

  各地夏至習俗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糉子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糉,並取菊爲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麪爲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孃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一年的這一時節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長”字。

  狗肉本來是中國人的肉類主食,後來有一個趙姓的皇帝屬狗,才禁止吃狗肉,因爲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時期滿洲人做皇帝,而滿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沒法禁。只是中國人後來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來,因而吃狗肉從由中國人的肉類主食變成了肉類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夏至食狗肉的風俗,民間有“夏至狗,沒路走”的俗語,意思是夏至這天,許多狗被殺掉,沒路可逃。民間說法是,狗肉性溫,大補元氣,屬性燥熱,僅適宜秋冬季節食用,夏天吃狗肉會上火,外熱加上內熱,對身體不利。但夏至這天例外,夏至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會熱氣,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反而會對身體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剋的道理吧。當然,夏至吃狗肉,也應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熱衷?當地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唯一與民間傳統不同的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緻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區別只在於買吃的比殺吃的多。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爲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

  現在,嶺南地區的居民在夏天並無吃狗肉的習慣,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進補。俗話說“賣棉被,吃狗肉。因爲狗肉中醫學上講是燥熱的【(狗肉)性熱,味鹹、甘、酸;溫補脾胃、補腎助陽、輕身益氣、祛寒壯陽。——《本草綱目》】,所以傳統生活習慣上繼有嶺南醫學特色的廣東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麼也說不通的,更無熱衷,乃屬常識問題。

  現今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飲銀耳木瓜糖水、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爲主。3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山東夏至習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爲初伏,第四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麪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麪條、豆湯和麪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夏至風俗

  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舊時,人不分貧富,夏於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於是日吃麪嘗新習俗,諺語說“冬至餛飩夏至面”。亦有做麥糊燒者,即以麥粉調糊,攤爲薄餅烤熟,亦帶嘗新之意。

  紹興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而在夏至。是日,觀者雲集,熱鬧猴島。此風至今尚存。

  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圓糊醮。諺雲:“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農戶將醮坨用竹籤穿好,插於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並燃香祭祀,以祈豐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機飽食一頓。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爲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在中國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糉,並取菊爲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麪爲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中國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孃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裏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說是吃了就會疰夏。

  漠河縣把“夏至”定爲旅遊節,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爲“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 天中,即6 月15日--25日,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