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健康養生 > 中醫養生知識集合15篇

中醫養生知識集合15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養生知識1

一、起居

中醫養生知識集合15篇

1、養成早睡晚起的起居習慣。冬季養生貴在空氣新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證充足深度睡眠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從養生學的角度上來講,冬季適當地增長深度睡眠時間有幫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存,讓人體達到"陰平陽祕,精力乃治"的康健狀態。深度睡眠時應注重防寒保暖,避免受寒冷風的進入境內襲擊,從而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切記不要矇頭睡,應開小窗通風。

2、避寒就暖。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室內和煦,預防寒冷風進入境內襲擊,特別是注重腳的保暖;但是忌暴暖、過度的烘烤。外出時應注重手、足、頭面部位的防寒保溫,預防凍瘡。

二、疾病預防

1、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冬季氣溫變化莫測,溫差較大或氣溫過低,空氣乾燥,是感冒多發季節。如果因着涼,導致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就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例如鼻塞、口乾咽燥、咳嗽、發燒、咳痰及上呼吸道炎症、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特別是小兒、老年人、體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史患者更加容易再次發作。

2、冬天比較冷,氣管、血管不同水平上痙攣,供氧量就會減少,血流量緩慢,血壓升高,從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會增高,因此大家要予以重視。特別是老年人應該注重保暖,防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和呼吸道傳染。以上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冬季養生小常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三、食物

1、冬季養生應以食物養生爲輔。多吃溫熱食物,少吃寒涼食物。傳統的養生學中將食物分爲溫熱、寒涼、平性三大類。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所以人們爲了禦寒保暖,應多吃一些具有溫熱性子的食物,而少吃寒涼生冷食物。溫熱性子的食物包括糯米、板栗、大棗、杏仁、核桃仁、香菜、韭菜、南瓜、蔥、生薑、大蒜等。

2、多吃一些潤肺,滋陰,補液,生津的水果、菜蔬、豆類等食品,例如西紅柿、柑桔、梨、葡萄、蘿蔔、大棗、芝麻、銀耳、蓮子、蜂蜜、紅豆等。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臟腑功效,增長抗病能力。

四、精神

1、冬季精神養生。應以寧靜爲本,保養精力。在冬季應該制止各種不良情緒的滋擾和刺激,讓心情始終處於恬淡寧靜的狀態,遇到事情要做到含而不露,祕而不宣,使心神平靜自如,讓自身的心田世界充滿樂觀喜悅的情緒。

2、心理調節。因爲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注重心理上的調適,正確的把握本身,學會自行解脫,自我放鬆。可採取與伴侶交流、多參加戶外活動及體裁活動等體式格局,來進行自我調理。

五、運動

1、冬季運動是很有必要的,冬天裏運動自身消耗大,出汗少,運動者能更加適應出汗過程,增加運動強度。冬天氣溫低,空氣相對潔淨,呼吸道舒適,更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更能自然地加大運動量,加速熱量的消耗。

1、冬季運動鍛鍊,應注意保暖防凍。晨起室外氣溫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預備活動,身體暖和,再脫去厚重的衣褲進行鍛鍊。鍛鍊完以後則要及時穿好衣褲,注意保溫,尤其是冬泳後,宜立即用柔軟、乾燥的浴巾迅速擦乾全身,擦紅皮膚,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冬季運動注意事項

1、要在安全的強度下運動

所謂安全的運動強度,就是既不過強也不過弱。那衡量的標準該如何定呢?最簡易的方法是用心率去測定,以控制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時心率達到以下適宜心率標準而又沒有出現明顯不適,那麼這個運動的強度就是合適的安全的強度。

最大心率:220—年齡。

運動的適宜心率:健康成人按照60%-85%最大心率的運動強度進行鍛鍊,效果較好。

如一個20歲的年輕人,他運動的最大心率就是220-20=200次/分,他運動的適宜心率是200×60%=120次/分(最多不能超過170次/分)。剛恢復鍛鍊時應從較小心率水平開始,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到適宜心率的較高水平。

2、要有合理的運動時間

對於年輕人和一般人羣而言,晨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晨運並非最佳時間。

因爲在早晨,人們的血壓及心率往往呈現逐漸升高加快的`過程,血液的黏稠度也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故此不太適合有上述相關疾病的高危人羣進行鍛鍊。而傍晚,則是一天之中最佳的運動時間。

經過白天的適應,傍晚運動時發生危險的機率大大降低,運動更爲有效、安全。

至於每個人運動時間的長短則應以年齡、運動強度、運動目的等作爲參數加以考慮。一般說來,每天少於5分鐘的鍛鍊沒有意義,大於一小時的運動對於中老年人或非體育愛好者則過量,平均一天30分鐘左右的運動時間比較適合。

至於運動的頻率,較普遍認爲:一週運動一次,運動量不夠,不可取;一週運動七次,容易過於疲勞且難以堅持,並不推薦;如能大約隔天運動一次,一週鍛鍊3次以上(最少3次)則效果更好。

3、冬季健身選有氧運動

冬季運動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這是因爲冬季氣候寒冷,爆發性的無氧運動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鍛鍊的時間應該比春夏季多出10~15分鐘。

中年人可選擇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中年人身體狀況一般都處於下降趨勢,不要因爲忙於工作就放棄健身,否則冬天就是一個“藏病”的季節。

4、冬季運動不宜過早

冬季鍛鍊最好不要過早,健康專家建議,冬季晨練適宜在日出後進行。而一天中的最佳健身時機則在14時至19時之間,此時,人體自身溫度較高,體力較充沛,容易進入運動狀態,不易損傷,對健康大有裨益。

在冬天,很多人往往由於缺乏激情而堅持不下來,這多是因爲缺乏日照導致的情緒紊亂的原因。因此,健身者儘量多參加戶外運動,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時候。

5、運動前熱身很重要

在室外鍛鍊,首先要做好充分熱身,冬季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肌肉和韌帶也較緊,可通過慢跑、徒手操和輕器械的少量練習,使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後,再進行較大強度的運動。

同時,熱身時間應延長,最好控制在15~25分鐘。另外鍛鍊間隙要適當縮短,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冷空氣中。如果間隙過久,體溫下降,易使肌肉從興奮狀態疲憊下來,粘滯性增大,再進行下組練習時容易受傷。

中醫養生知識2

1、情志應隨生髮之機而生,神情向上,調動積極性,在神態上要保持奮發進取的生髮之氣,應當開懷舒暢,切勿憂鬱怒責。

2、作息應晚睡早起,起牀後宜披頭散髮,衣服寬鬆,舒展形體做緩形散步。春光明媚,是鍛鍊運動的`好時機,但不宜做劇烈運動,還應躲避風寒。因爲還有倒春寒的侵襲,老年人不可閉門孤居,要登高望遠,郊遊賞花,垂釣養花,沐浴陽光,激發生機。

3、衣着應上薄下厚,注意下肢保暖,保養陽氣的升發之源。交春之後,天氣冷暖多變,衣着添減尤宜謹慎,不能見暖便脫,要漸減漸增,俗話說得好:“吃了端午糉,才把棉衣藏。”

4、飲食應平溫升散之品,以助陽祛寒,如麥、冬、豉、蔥、花生、香菜,不宜食生冷酸黏之物。

5、藥物應宣暢調肝,如青皮、柴胡、甘草等,如服中成藥,可選逍遙丸。

中醫養生知識3

保暖:在冬季養生小常識中,保暖是保證健康的關鍵。首先,要講究穿衣,適時增加衣服,注意全身保暖其次,要注意雙腳的保暖,因爲寒從腳底生,外界的寒冷大多從穴位豐富的雙腳侵入人體,保暖好雙腳十分重要。

節慾:冬與腎水相應。腎藏精,爲封藏之本。腎精關係着人的生命中生長、發育及生殖的全過程。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關係人的大腦功能。冬日養生要順應自然,最重要的'是藏,即藏精。對腎精的保藏主要是節慾,減少房事,避免過度的房事。另外,適宜的氣功導引法可以補腎藏精,不妨多多練習。

多曬太陽:冬日裏陽氣內斂,外在的陽氣不旺。多曬太陽是調攝七情、克服不良情緒的自然療法。太陽可以驅散陰霾,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裏,心情自然會明亮起來,不良情緒隨之消除。在冬天裏尋求一種安靜的精神狀態,可以保精怡神。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證明,多曬太陽可以促使鈣質吸收,從而強壯骨質,也是藏精的不二法門。

早眠晚起:根據冬日要藏的養生要點,起居方面最宜居處密室,溫暖衾服,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早眠晚起,以避霜威。早眠晚起,一可以避免多跟外界接觸,從而避免外寒的侵襲二可以保精,這種作息方式,減少了大量的活動,也就減少了大量的消耗,加上飲食調攝,居住、服飾也都保養得法,正好適應冬季要藏的要求。

不宜勤洗澡:陽氣內斂之時,若加湯火所逼,肯定會出大汗。中醫認爲汗爲心之液,屬於人體內的陰液,不能隨意損傷。過多或過度的出汗,容易損傷陰液,不符合冬季藏的養生要點而且陽氣會隨陰液發泄耗散,從而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骨肉疏薄,易於傷動,多感外疾。

中醫養生知識4

秋季天高氣爽,草木凋零,大地氣象明朗;冬季萬物閉藏,天氣乾燥,氣溫低,西北風肅殺,屬涼燥。因此,秋冬季的養生是以適應秋冬季氣候變化爲主,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今天重點講金秋時節中醫養生之道,即情致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祛病養生。

一、情志養生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身心健康。《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另,發爲腎之縷,腎不好,頭髮會早白衰退。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溼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秋季自然界有蕭殺之氣,有悲秋之說。因此,秋天要經常到戶外,戶外的負離子含量高,能調節人的情緒,使人身心愉悅。秋天的紫外線較強,要多接觸紫外線,會保持心情舒暢。在心裏最悲傷的時候,要懂得向人傾訴,男人要流眼淚,要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打打毛衣、寫寫字,哪怕在家裏做些家務事,都可以使自己的心態放鬆,保持愉悅

營養醫師王興國飲食營養科普講座營養食療食補健康飲食減肥保健的心情。

要學會修身養性,在秋天少量品茶和咖啡,心情會振奮,消除一些不良情緒。茶葉在秋季的時候喝些秋茶,可享受到品茗的樂趣。每天一個蘋果,能保持好心情;香蕉、蜂蜜,能使人保持心情愉快。同時,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找人疏泄一下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二、起居養生

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起居養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季是最不容易生病的季節。春困秋乏,秋乏也是。秋季三個月大氣平庸,秋季起居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

秋季子時的睡覺一定要睡的深沉,女人是睡出來的水靈,最好在10點之前睡眠,皮膚會變的光滑和水溼。做夢能增加年輕人的記憶力,預防老年人的老年癡呆。

睡眠不佳可以吃桂圓,能加快入眠速度。晚上睡眠不佳,午時補,午睡時間不要太長。起居有常,疾病會遠離你,同時運動養生要與休閒養生相結合。

三、飲食養生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富含各種營養,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使身體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態,讓體能達

到顛峯,還可針對不同體質和健康狀態進行對症食療。將各類食物季節化,以養生需要、調養身體、應季食物爲準則,選擇合適的食物。

秋季,多吃魚類、禽類、蛋類和肉類,秋季一般不再用飼料餵養,魚類體內的毒素排泄的比較多,秋季可以多吃些桂魚和鱸魚,少吃些驢肉和狗肉。秋季宜少吃、簡約,秋天可以選擇吃以養肺潤肺的'食物爲好,比如蓮藕、白木耳、銀杏、蓮子等白色食物。

蘋果:俗話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蘋果所含的多種營養物質可起到消除體內炎症的作用,因此遇到秋季腹瀉可以吃點蘋果止瀉;同時蘋果對心腦血管的養護非常好。建議大家吃蘋果時,連皮吃效果最佳。

香蕉:香蕉味甘性寒,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主要功用是清腸胃,治便祕,並有清熱潤肺、止煩渴、填精髓、解酒毒、迅速補充體力等功效。因此,一天疲勞後吃一根香蕉,可以恢復體力。

蘿蔔、秋葵:十月的蘿蔔賽人蔘,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蘿蔔和秋葵品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爲秋季食療佳品。

菱角:菱角性味甘涼、無毒,有消毒解熱、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之功效,有利於脾胃功能,但不能生吃,荸薺也是不能生吃,因爲有寄生蟲。

花生:又名長生果、長壽果,是一種高熱能、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維生素B1的含量豐富。具有潤肺止咳、健脾和胃、防止腦功能衰退,增強記憶力,有健腦益智作用是男女老幼,人人皆宜的健康食品。同時花生衣可以治療血小板缺少症,如常流鼻血和容易烏青。

秋季不宜多吃的食物有螃蟹、柿子和秋瓜等食物:螃蟹:螃蟹性寒,孕婦不能吃螃蟹。選河蟹的方法,將河蟹翻個個後,能自己翻身,背青灰色爪尖肥,是好的蟹。死蟹絕對不能吃。螃蟹和柿子不能同時吃,容易腹瀉和肚子痛。吃螃蟹後一個小時內不能喝茶。螃蟹雖好,不宜多吃。

柿子:涼性,胃寒的人飯後吃,不能跟酸性的食物一起吃。秋瓜:西瓜、哈密瓜等瓜類容易壞肚子。

四、祛病養生

初秋溫燥,中秋涼燥。春捂秋凍,春捂是下半身多捂一段時間,秋凍也主要是下半身少穿一點。秋天着涼會容易咳嗽,燥咳,不容咳出痰,痰少痰稠,且不容易好。下面我重點說一下祛病養生的一些常識:

1、治秋咳藥材:

梨子:易咳嗽,且痰咳不出來,用是最好的藥。用雪梨,燉的時候不加糖,要帶皮燉。白果,治療秋天胸口悶氣,放

到菜裏燉。浙貝、川貝:咳嗽初期,有痰不易咳出時用浙貝。長期咳嗽,無痰且長期不好的,用川貝比較好,要到正規渠道買川貝。

枇杷:用枇杷熬出來的枇杷膏最好。如果沒有枇杷膏,也可以用枇杷葉來熬煎。

白櫟:治療咳嗽很好的,具有很強的抗癌作用,且對男性前列腺和女性乳房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秋天咳嗽老是想拉小便,還可以用橡子的託(褐色部分),煮水喝,有利尿作用小孩有三五個就夠了。

2、治秋季腹瀉藥材:

紫蘇:秋季吃螃蟹、魚等肉食容易引起腹瀉,用紫蘇能解魚蟹毒。用3到5克煎水,加幾個棗子還可以治療容易中暑。紫蘇能緩解早孕反映。蓮子、芡實、馬齒莧(俗名仙鶴草),都可以治療食物引起的腹瀉。

黑櫓豆、赤小豆、綠豆,三豆能解百毒,等量煮水喝,能治療植物引起的腹瀉。

3、治療胃藥材:

秋天是胃病最易發時期,治療胃病最好的就是百合,胃痛、胸口痛,心情不好的時候吃點百合非常有好處。

4、預防風溼藥材:

拐棗(俗名金鉤梨),秋季吃拐棗,可以預防秋天的關節痛等疼痛,如風溼痛。拐棗可以熬製成膏狀,服用方便。同時,拐棗的籽與白鴨同煮,具有提高免疫力,減少眼乾澀等效用。

5、預防心腦血管藥材:

心腦血管疾病秋季高發,要把預防放在首位。可以把玉竹和黃精,用黃精煲湯或煮菜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6、杭過敏藥材:

秋季易過敏,過敏體質的人不宜吃螃蟹,甘草也可以解百毒,抗過敏;紅棗是秋季的最佳食品,具有較強抗過敏作用,因此秋令時季可多吃些紅棗。

冬季是補腎的季節,藏的季節。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冬季服阿膠、芝麻,其實服用的最佳季節是在秋天開始吃。大家必須注意,阿膠越久存放,成色越好,療效也佳。同時,冬天也是開膏方的時節,大家在開膏方前,一定要將自己的生活習慣等詳細告訴醫生,這樣開具的膏方纔能對症下藥。另,黑櫓豆也是冬季補腎很好的食物。

中醫養生知識5

五行是東方傳統文化中特有的理論體系,五行指自然界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這個體系就不存在;哪一個要素也不能過分,過分了就會影響其他幾個要素,體系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其實不僅自然,人體中也有“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假如身體的某個臟器處於虛弱狀態,就會引發身體的連鎖反應,皮膚自然也會變差。所以當你發現皮膚問題時不妨先問問自己的身體究竟哪裏出了問題。

人體雖是血肉之軀,卻與他所處的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完整的五行世界。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體:筋、血、肉、皮毛、骨。

每一種器官都與五行一一對應。當然,這不是說人體的器官是簡單的元素,而是具有與對應元素相似的性質。肝屬木,木性蓬勃,而肝的功能是藏血造血,貯存營養,以保持人體的持續生長;心屬火,火性活潑,心的功能是輸送血液,使血液在人體中正常循環,維持體溫;脾屬土,土性厚重,爲萬物之母,脾的功能是將腸胃吸收來的營養轉化爲人體的動能;肺屬金,金性堅實,肺的功能則是呼吸,振動時便發出聲音;腎屬水,水性柔弱,腎的功能主排尿,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凡此種種,均可以相同道理類推。

根據傳統醫學理論,人體中的'五行(五臟六腑)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每一部分都有特定功能,只有各部分相互協調平衡,才能保持人體健康。任何一部分出了問題,機體就會出現不協調,不平衡,人就會生病,出現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覺。

即使沒有疾病,從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體質性情來看,有些人天生脾氣暴燥,易怒;有的人天生抑鬱,易悲;有的人天生樂觀,笑口常開。這種種表現,一方面是遺傳因素造成,另方面也與後天的煅煉修養有關。但是不管怎樣,都說明他體內的五行不平衡,某一行在五行中佔據了優勢或劣勢地位。所以,傳統方術有關於人的五行屬相的說法:木性之人,面青,身長;火性之人,面赤,體健;土性之人,體厚,面黃;金性之人,體實,面白;水性之人,體柔,面黑。

在傳統醫學看來養生即是調養身體的五行元素,使其相互協調,運化正常,如此則百病不興,輕身不老。總結了多位著名中醫養生保健專家的經驗,以調節人體的五行元素作爲養生的切入點,經多年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整理出了一套較爲完善的五行養生理論,採取多種自然療法並用,協同作用,既保留了柔和舒適的優點,同時也克服了見效較慢的缺點,對於中醫養生保健的推廣與落實具有重要價值。

臨牀上依據五行相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溼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溼氾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於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鍼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於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牀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爲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中醫養生知識6

性中醫養生

一、青春期祛溼熱茯苓 白茅根

青春期的男性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長痤瘡,愛上火。有調查指出,98%的男性在青春期都會受到“青春痘”的困擾。此時,男性體內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皮脂分泌活躍,加上求學階段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生活不規律,因此更易發生痤瘡、上火。

痤瘡多因肺經熱盛,或脾胃溼熱引起。因此,專家推薦了茯苓和白茅根兩味中草藥。茯苓藥性平和,能起到利尿、去溼、健脾的作用,而且不傷正氣,可每日用10克泡水飲用,或與豬苓、澤瀉等煎水服用。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熱,還有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建議直接泡水飲用。

二、中年解毒葛根 白芍

30-55歲的中壯年男性,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忙於應酬,經常熬夜、喝酒。如果不注意調養,很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首先推薦了有解毒功效的葛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具清熱、降火、排毒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可煎湯或搗汁加米湯服用。

白芍和柴胡都有疏肝的作用,經常飲酒的人可以選擇這兩味中藥泡水飲用,還可以加上枳實、甘草煎水服用,可使氣血調和,陽氣外達。

三、老年補腎蟲草 黃芪

男性上了年紀,多會出現肝腎不足所致的腎虛腰痛、頭暈耳鳴等症狀。專家推薦了一些補腎的中藥。一是冬蟲夏草、山萸肉、人蔘、黃芪、山藥,有補益腎中精氣的作用。二是鹿茸、杜仲、川斷、桑寄生等,可以溫助腎陽,還有較好的強筋骨,去腰疼的功效。三是熟地、桑葚、枸杞子,能滋陰補腎、清瀉虛熱。這幾類藥物也可分別用水煎服用,或者泡水飲用。

人養生禁吃食物

1、精麪粉。

白麪包、糖果吃起來味道不錯,可如果從營養角度來看,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在全麥加工成精麪包的過程中,鋅元素會損失四分之三,而對於性慾的培養和生殖的健康,鋅恰恰是至關重要的。

2、黃豆。

黃豆除了富含蛋白質,還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對身體很有益。但近期的相關研究表明:黃豆是一種含有雌激素特質的食品,過量攝入會提高機體雌激素水平,因而影響到男性性徵。

3、肥肉。

大口吃肉也許很陽剛,可事實正相反。紅肉(牛肉、燻肉、香腸、午餐肉)讓你無法剛強。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讓血管變窄,包括輸送血液至性愛部位的血管,充血不充分,如何高舉?

4、高脂牛奶。

高脂牛奶及乳製品的危害不亞於肥肉,最糟的是將兩者混合,其破壞性效果也許會立竿見影。

5、油炸食物。

在植物油中加氫,可將油轉化成固態,其所含脂肪即爲反式脂肪。要論破壞度,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有過之而無不及。薯條和其他油炸類食物、餅乾、曲奇中都含反式脂肪。

中醫養生知識7

1、三伏貼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相應”、“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觀念,通過中藥穴位敷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貼敷一般適合體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體關節疾病、宮寒痛經等,能起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特別是經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羣可以考慮此法。

2、三伏灸

所謂灸法,是一種傳統中醫的外治療法,就是用艾絨等藥物在人的體表穴位上灼燙、薰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的目的。

雖然天灸療法簡單方便,但在臨牀應用時也有禁忌。一是病情禁忌:灸能益陽,也能傷陰,所以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熾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陽頭痛、中風閉證、高熱神昏、抽風,或極度衰竭呈惡病質狀態之人,均應慎用灸法;二是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重要臟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刮痧

刮痧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療上,刮痧有着活血化瘀、調整內臟陰陽平衡、疏通人體筋絡、排除體內毒素、行氣活血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後最好能喝一大杯溫開水以幫助排毒,對刮痧部位要進行適當的保護,不要受涼。

刮痧一般只針對於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風清熱、祛風散寒的作用,後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不是發高燒可以嘗試刮痧治癒,但刮痧是不能退燒的,一旦發燒,就要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4、拔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夏季留罐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左右。對一些血液疾病患者,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皮膚過敏,全身枯瘦或皮膚失去彈力者不宜拔罐;某些腫瘤患者也不宜使用,或會促進腫瘤擴散;體質太虛弱的病人和兒童、孕婦等,都不宜拔火罐。對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膚破損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則會造成感染等後果。

中醫養生知識8

1.調節飲食: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藥:良藥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着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中醫養生知識9

1、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2、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爲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事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3、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4、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5、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爲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6、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7、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爲“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8、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牀前適當懶牀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9、平時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經常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納新,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燥邪的侵害。

10、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

11、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12、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爲最佳。

中醫養生知識10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或頭髮、苧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覆刮動,用以治療有關的疾病。

本療法是臨牀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流傳甚久。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有學者認爲刮痧是推拿手法 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載:“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並稱爲“夏法”。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爲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於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更爲流行。

工具選擇

1.苧麻:這是較早使用的工具,選取已經成熟的苧麻,去皮和枝葉曬乾 ,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一團,在冷水裏蘸溼即可使用。

2.頭髮:取長頭髮,揉成一團,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殼:取邊緣光滑的蚌殼,多爲漁民習用。

4.銅錢:取邊緣較厚而又沒有缺損的銅錢。

5.牛角藥匙:即通常用於挑取藥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製成的藥匙。如:牛角刮痧板、水牛角刮痧板

6. 瓷碗、瓷酒盅、瓷湯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選取邊緣光滑而沒有破損的即可。爲現代所習用的工具。

7. 準備小碗或酒盅一隻,盛少許植物油或清水。

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側臥或俯臥位,或伏坐於椅背上。先從第七頸椎起,沿着督脈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後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問向外側斜刮。此爲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頭部:取眉心、太陽穴。

3.頸部:項部兩側,雙肩板筋部(胸鎖乳突肌),或喉頭兩側。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間,從胸骨向外側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彎(在肘的屈側面)、膝彎(膕窩)等處。

治療機理

本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臟之俞穴皆分佈於背部,刮治後可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於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本療法首先是作用於神經系統,藉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禦機能。其次可作用於循環系統,使血液迴流加快,循環增強;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據研究證明,本療法還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

一、痧症(多發於夏秋兩季,微熱形寒,頭昏、噁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見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二、中暑: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輕輕順刮,逐漸加重。

三、傷暑表證:取患者頸部痧筋(頸項雙側)刮治。

四、傷暑裏證:取背部刮治,並配用胸部、頸部等處刮治。

五、溼溫初起(見感冒、厭食、倦怠、低熱等證):取背部自上而下順刮,並配用苧麻蘸油在膕窩、後頸、肘窩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薑、蔥白各10克,切碎和勻布包,蘸熱酒先刮擦前額、太陽穴,然後刮背部脊拄兩側,也可配刮肘窩、膕窩。如有嘔惡者加刮胸部。

七、發熱咳嗽:取頸部向下至第四腰椎處順刮,同時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顯,再刮治胸部。

八、風熱喉痛: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並配用擰提頸部前兩側肌肉(胸鎖乳突肌)約50次。

九、嘔吐: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順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兩側刮治。也可同時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積:取長強穴至大椎穴處刮治。

十二、傷食所致嘔吐腹瀉:取脊椎兩側順刮。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頭昏腦脹: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等。

十四、小腿痙攣疼痛:取脊椎兩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時配用刮治膕窩。

十五、汗出不暢:取背部、胸部順刮。如手腳出汗不暢者,可在肘部、膕窩處刮治。

十六、風溼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後,蘸酒順刮頸、脊柱兩旁,同時取膕窩、肘部或痛處刮治,每日2次。

禁忌症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應即送醫院治療,禁用本療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均不能用本療法,如初愈也不宜採用。

3.飽食後或飢餓時,以及對刮痧有恐懼者忌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治療時,室內要保持空氣流通,如天氣轉涼或天冷時應用本療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風寒。

2.不能幹刮,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

3.初刮時試3~5下即見皮膚青紫而患者並不覺痛者,爲本療法適應證。如見皮膚髮紅患者呼痛,則非本方法適應證,應送醫院診治。

4.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順刮,並時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

5.刮痧療法的體位可根據需要而定,一般有仰臥、俯臥、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適爲度。

6.刮痧的條數多少,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每處刮2~4條,每條長約2~3寸即可。

7.刮完後應擦乾油或水漬,並在青紫處抹少量驅風油,讓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覺胸中鬱悶,心裏發熱等,再在患者胸前兩側第三、四肋間隙處各刮一道即可平靜。

8.刮痧後患者不宜發怒、煩躁或憂思焦慮,應保持情緒平靜。同時,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膩食品。

9.如刮痧後,病情反而更加不適者,應即送醫院診治。

中醫養生知識之拔罐

里約奧運上,美國游泳名將邁克爾·菲爾普斯身上的拔火罐印記引發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這種在中國民間被廣泛使用的療法,獲得了外國運動員的認可,確實驚奇。然而事實上,拔罐這種療法並非中國獨有。

目前常用的罐具種類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等。

1.竹罐

(1)材料與製作竹罐是採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製成6~8釐米或8~10釐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優點取材方便、製作簡單、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經濟實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僅可以用於肩背等肌肉豐滿之處,而且應用於腕、踝、足背、手背、肩頸等皮薄肉少的部位,與小口徑玻璃罐比較,吸附力具有明顯優勢;另外,竹罐療法在應用時可放於煮沸的藥液中煎煮後吸拔於腧穴或體表,即可通過負壓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藉助藥液的滲透起到局部燻蒸作用,形成雙重功效,加強治療作用。

(3)缺點易燥裂漏氣;且不透明,難以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故不宜用於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與製作玻璃罐由耐熱玻璃加工製成,形如球狀,下端開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徑及腔大小,分爲不同型號。

(2)優點其優點是罐口光滑,質地透明,便於觀察拔罐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從而掌握留罐時間;是目前臨牀應用最廣泛的罐具,特別適用於走罐、閃罐、刺絡拔罐及留針拔罐。

(3)缺點導熱快,易燙傷,容易破損。

3.抽氣罐

(1)材料與製作抽氣罐爲一種用有機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樹脂材料製成,採用罐頂的活塞來控制抽排空氣,

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於選定的部位。

(2)優點抽氣罐不用火、電,排除了不安全隱患且不會燙傷皮膚;操作簡便,可普遍用於個人和家庭的自我醫療保健,是目前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3)缺點無火罐的溫熱刺激效應。

臨牀應用

1.拔罐的方法

閃火法操作要點: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應用

(1)留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鐘;多用於風寒溼痹、頸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塗萬花油,將罐吸住後,手握罐底,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於感冒、咳嗽等病症。

(3)閃罐罐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多用於面癱。

(4)刺絡拔罐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內出血3~5毫升;多用於痤瘡等皮膚疾患。

3.拔罐注意事項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會損傷皮膚。

(2)部位禁忌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孕婦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預防保健

1.咳嗽拔罐療法

主穴選定喘穴、肺俞穴;風寒咳嗽配風門穴;風熱咳嗽配大椎穴。用閃火法拔罐,留罐8~10分鐘(年齡較小的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採用閃罐法,每日1次,3~5次爲1個療程。

2.頸肩綜合徵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爲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鐘,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爲1個療程。

3.膝關節炎拔罐療法

可採用藥罐療法:將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各15克裝入布袋內,加清水煮沸5分鐘,再把小號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0分鐘,使用時用鑷子夾起竹罐直接叩於患側內、外膝眼及鶴頂穴處,每次15分鐘,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中醫養生知識之艾灸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爲無數臨牀實踐所證實。

艾灸:中醫鍼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爲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爲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爲鍼灸。鍼灸治病在國內外有着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鍼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爲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

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鍼灸在臨牀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牀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爲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牀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爲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爲寒、爲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爲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鍼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牀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爲“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爲大逆”;近代不少鍼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爲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爲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爲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着灸增多和臨牀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爲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着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鍼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三裏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爲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裏、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爲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爲人體真火之所在,爲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爲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爲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裏;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裏。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爲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爲一個療程。休息一週,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裏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爲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鍊,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淨,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有這麼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爲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裏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爲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爲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衝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中醫養生知識11

經絡二字相信大家一定很是陌生,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呼,經絡貫穿身體的每一部分,溝通身體上上下下的器官,調節體內的新陳代謝,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一詞首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1、經:經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幹線,是主幹,主要的通路;《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

2、絡:絡是經絡系統中細密繁多,錯綜聯絡的分支;《說文》:“絡,絮也,言其細密繁多。

清《醫門法律明絡脈之法絡脈論》說道:“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細小。

《靈樞刺節真邪》:“此必有橫絡。或指較小的絡脈。意爲:絡脈也稱橫絡 。

《針經指南》:“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餘,有絲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

《靈樞脈度》:“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意指經脈的位置較深,而從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則稱爲絡脈。

浮絡:浮絡是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爲“浮絡,它分佈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孫絡: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爲“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經與絡相互貫穿,交叉穿插,共同構成人體經絡系統,完成體內氣血的運行,溝通的作用,將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五臟六腑、皮肉筋脈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稱經絡。

經脈的位置:深而不見; 絡脈的位置:淺而常見;

經脈的形態:粗大 ; 絡脈的'形態: 細小;

經脈的循行:直行(除帶脈); 絡脈的循行:縱橫交錯;

經脈的數量:主幹 較少; 絡脈的數量: 分支較多;

經脈:十二正經、奇經八脈; 絡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

淺而常見的體表皮部絡脈:體表皮膚所顯現的深淺、大小紋理(橫紋或斜紋);曾經有一位河北定州的中醫師寫的書,把淺而可見的絡脈說成是皮表的毛細血管,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和認識,河北省衛生廳的一位領導以及網絡上的幾個中醫人士還爲其寫了序。

人體體表佈滿了縱橫交錯的浮絡、孫絡、孫孫絡,起着充盈皮部氣血和調整皮膚毛孔開合的作用,向內傳導外界風、寒、暑、溼、燥、熱以及外力的擊打、衝撞等侵襲的信息。

人體體表的皮膚外層分佈了人體內所有經脈向外伸展的橫絡,就像在一塊土地上把幾種植物種植在了一起,各種植物數不清的根交合在一起,各自吸收着養分供養各自所屬的植物軀幹和枝葉一樣;人體內的十二經和胰臟經脈等奇經八脈延伸到體表的細小絡脈,隨時將體外以及體表的各種信息向內傳導到經脈以及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所以,當人體受到外界的各種傷害時,首先受傷的是守衛在體表的細小絡脈,造成經絡受病,繼而影響氣血運行,甚而隨經內傳,造成臟腑等器官受病。

經絡的實質:千百年來,人們總想找到經絡的實質,西醫想通過手術解剖找到經絡,找不到經絡就不承認經絡的存在,方舟子等人士找不到經絡的所在就說中醫是僞科學,實際上,經絡是人體內外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是附着在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上的無線網絡,和人體內的氣一樣,如何摸得到呢?就像現代人們使用的手機等無線網絡系統一樣,相隔萬里的兩部手機可以通過無線網絡互相聯繫通話,可是,這個無線網絡誰又摸得到呢?

經絡以人體內外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爲載體,附着於各個大小組織器官之上;經絡和氣體一樣是無形的物質,也可以說是一種經絡之氣,是人體內外的一個無線的網絡系統。

人體內的氣以血液作爲載體,助推血液運行;經絡之氣,附着在筋脈之上,氣血行於內,經脈行於外,維護調節氣血的運行;所以,經絡之氣分佈、附着在人體內外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排泄腸道、輸尿管道、生殖系統等器官、氣血、水液、津液、脂肪、肌肉、骨膜、骨髓、關節、毛髮、爪甲以及腦、頸、肩、臂、肘、腕、指、耳、眼、鼻、喉、脣、口、舌、牙齒、牙齦等等各個部位,起着內通外聯、感應傳導信息,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的重要作用。

我們從“阿是穴或阿是穴區來說一下:阿是穴或阿是穴區的不定時、無準確位置的出現,正是體表絡脈受到傷害,影響某局部氣血運行或造成氣血瘀滯的一種“痛則不通,不通則痛的表現;所以,以疼爲俞,以疼爲穴的治療方法,就是運用外力的物理作用產生的寒熱等效應,激活絡脈,恢復氣血的運行,使氣血暢通,通則疼痛消失,這個部位的阿是穴區(疼痛區)也就不在了。

五絕指針療法以輕盈的點打指法觸及和彈動在皮毛之上,就可消除周身上下所出現的各種疼痛等症狀,正是運用經穴區理論對體表的浮絡、孫絡進行微弱的刺激,激活疏通絡脈,恢復氣血的運行;以點打、點壓、點揉、點擦、點振五種基本指法觸及、彈動皮、血、筋、骨、肉五體部位的經脈和絡脈,通過經絡內傳外聯的關係,內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就可消除體內外各種疾病;多年的臨牀實踐已經證明,通過輕盈的指法在人體體表產生的物理效應,通過絡脈內傳經脈,力達五臟六腑,就可治療諸多世界性疑難病症;五絕指針療法治療結石症的成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也證明了經絡就在人體內外,附着在各個組織器官之上,形成了遍佈周身的無線網絡。

經絡療法可以有病治病,沒有病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理論,按照中醫穴位和中醫經絡的功效主治,採取鍼灸、按摩、足療等方式進行引導,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治病的效果,使患者恢復身體陰陽和諧的狀態。

中醫經絡養生療法與普通的療法區別於:第一,從手法上,普通的洗腳、按摩治療只能到達皮、脈、肉,而經絡療法則可在此基礎上深入到達筋、骨層;第二,從療效上,普通的按摩只能達到放鬆效果,而經絡療法則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中醫養生知識12

一、泡腳

人體的腳底有着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脈以及六十多個穴位,並且腳底佈滿了人體各個器官的反射區。但是,腳底由於偏離心臟,並且距離心臟位置甚遠,因此腳底的免疫能力其實是較爲薄弱的。因此,做好腳底的保健尤爲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多泡泡腳,在泡腳的時候可以適當多按壓一下涌泉穴,經常按壓涌泉穴以及泡腳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壽的。

二、梳頭

頭部是人體的精明之府,它具有人體的四十多個重要穴位以及十多條的重要經脈。在平時可以用木梳等器具對頭髮以及頭皮進行按摩和梳理,從而對這些經脈產生一定的刺激,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此外,勤梳頭可以有效保養人體的精氣神,這也算保養人體精氣神的一種較爲有效以及簡便的辦法。

三、多吞唾液

中醫認爲唾液是人體的精華,多吞唾液可以起到補腎強元,健胃和脾以及潤澤四肢五臟等作用。

四、叩擊牙齒

叩擊牙齒簡稱叩齒,這並不說用筆等物品叩擊牙齒,而是通過上下牙閉合的方式進行叩擊。中醫認爲通過叩齒的方式可以起到調節陰陽,延年益壽以及疏通人體氣血等功效。

五、收縮肛門

肛門在中醫裏被稱爲穀道。古代的孫思邈在他寫的一本書中認爲每天收提穀道可以起到防治痔瘡以及養生健體的功效。

六、揉腹

揉腹指的是用手來回的.揉搓腹部,從而達到一種養生保健的效果。中醫認爲,通過揉腹的方式可以達到調節脾胃,養腎經,補充腎元等功效。

七、靜坐

靜坐不單單指的是坐着,也是指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靜坐是自古至今的一種養生之道,它對於延年益壽有着莫大的好處。

中醫養生知識13

中醫養生講究時令季節,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養生妙方,立春以後,陽氣開始升發,所以春季養生保健一定要順應春令,注意氣候多變,中醫專家提示,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調養養生。

一、禦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着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二、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爲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蔔、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三、鍛鍊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祕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爲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恆爲主要。

四、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儘快恢復心理平靜。

【春季應該多吃甜味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等】。

少吃寒涼食物

寒涼的食物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特別是生冷的東西如冰淇淋、冷飲等,否則,會將寒氣聚集在體內,導致夏季脾虛,帶來一系列不適。

少吃油膩刺激食物

冬季的膏粱厚味到春天應轉變爲清溫平淡。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爲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多吃甜

中醫認爲,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 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等。

多喝水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平時多喝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 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

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若春季飲香氣濃郁的花茶,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升發,疏散淤滯。

多吃蔬菜

人們經過冬季之後,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 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等,因此要多吃點新鮮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春季應該少吃酸味食物、寒涼食物、油膩刺激性食物等。

少吃酸

春爲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爲,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

少吃油膩刺激食物:冬季的膏粱厚味到春天應轉變爲清溫平淡。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爲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中醫養生知識14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人類的健康與否,壽命長短,取決於五種因素,其中生活習慣因素佔60%,遺傳因素佔15%,醫療因素佔8%,氣候因素佔7%,環境因素佔10%,可見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長壽,就應自覺提高養生意識,懂得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採取科學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一、什麼叫養生?

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一、養生的兩個要點:

1、養正性:所謂養正性,就是要人們實行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要保養正氣。

2、順自然:就是要求人們養生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隨時適應周圍外界環境。

二、中醫養生學包括那些內容?

1、順應自然:

就是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人體與自然環境協調,這是養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調攝精神:

“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爲七情。

既要保持思想活動的健康,又要防止內在精神刺激因素的產生。總之要培養樂觀的情緒、坦蕩的胸懷。

3、保養正氣: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三、順應自然養生法

“順四時,益壽年”

四、調神養生有哪些內容?

1.安心養神:

“難得糊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樂觀開朗,隨遇而安,乃是安心養神的靈丹妙方。

2.四時調神: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點,採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隨之而活潑向上(春)、暢達愉快(夏)、恬靜收斂(秋)、藏而不泄(冬)。有利於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隨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獨自苦思冥想,憂愁傷悲或憤憤不平。

4.情感節制

善於節制情感,是精神修養高雅的體現。適當控制自己情緒,是保證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託

人到垂暮之年,總會有一種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對工作和事業充滿信心,就不會覺得老態已至。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寄託、有所追求的話,仍然會老當益壯地發揮自己的餘熱,安度晚年。

人與自然和諧則身體健康,自然環境變化,生態失衡,則會導致人類疾病。臨證之時,不能只就病看病,還要觀天察地、審人事民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疾病發病就有不同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當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事民風與古代有了很大的差異,強調要從中醫學角度與時俱進地、辯證地分析總結心腦系疾病發病學新規律,審證求因,並因人、因時、因地論治。

今日之“天”,已非古時之“天”。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亦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加上過度的森林採伐,造成氣候異常,自然災害較頻繁。從中醫理論而言,清陽爲天,但如今濁熱壅滯,蒼天之氣不清不淨,加之賊風數起,故肺氣先病,失其清肅,久而不解則痰濁壅肺之病日增。

察今日之“地”,亦非古時之“地”。在城市,高樓林立,廠房棋佈,工業廢水污染江河。人們所住所行皆爲鋼筋、水泥、磁磚等含有一定的放射污染的金石之物,所食所衣皆不離化工原料。在鄉村,森林採伐過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從五行而言,火、金、土獨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濟,濁滯有餘。

人處天地之間,大地猶如生身慈母,滋養萬物,而今,金石與污濁滲溢,對自然環境有一定污染,在人而言,脾氣先失健運之機,氣機先滯,有不病痰溼乎?

審人事民風。從飲食上說,當今糧食多施化肥提高產量,化肥雖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痰生瘀。且當今飲食之中多夾雜各種化學物質,擾亂脾胃沖和之氣,久則,氣機不和,多生痰溼之患。另外,現代一些化學合成西藥多損傷脾胃,非但傷正氣,且多使邪氣閉陷難出,與痰相結則更纏綿難解。

彩雲之南,乃民族聚居之地,其地民風淳樸,民性豪放,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吸菸兇酒、恣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運化不及,更爲痰溼開源啓路。再者,當今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肝失蔬泄條達,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暗耗陰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亦助痰生。綜觀三者,無不與痰溼關係密切。

論治現代心腦系疾病,首重一個“痰”字,認爲臨牀上心腦系疾病都與痰相關。

張景嶽指出“此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嶽全書.傳忠錄.先天后天論》)。明確了人能否盡享天年,除與個人的德、智及個人衛生、飲食營養、良好的心理狀態、適當的勞作運動、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安寧祥和等諸多因素相關外,其所稟受的父母(先天)遺傳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但景嶽更強調後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論》中所說:“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後天)而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

中年時期,臟腑經絡其盛已定,也是陽氣自半之時,人體正處於一個由盛而衰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 大多日益困於酒、色、財、氣、功名之中,以致機體迅速地由盛而衰,出現諸多疾病和早衰之象。所以欲享天年,中年是個關鍵時期。應抓緊這個機遇,把握中年元氣尚未大失的生理特點,及時“修理”後天調養之不慎以及機體出現的陰陽失衡,再振根基,使臟腑經絡之盛況得以延續,衰弱之狀得以緩至,將一個健康的體魄帶入高壽之域,正如景嶽所言“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爲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餘強半”(《中興論》)。

景嶽亦據此指出,“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因此,匡復元氣,貴在保持真陰真陽的充盈和脾胃的健運,生活調攝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起着重要作用,既要正視人的生理和社會需求,同時應當對這些需求有所節制,主張保持心情舒暢,調整情志;節制飲食,減輕體重;戒菸限酒,控制血糖;勞逸結合,適度鍛鍊,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五、中國著名養生家

莊子:戰國時代哲學家,享年84歲,養生觀點有三點:

養生三戒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享年73歲。著有《春秋》。

日常生活不要過極

葛洪:晉代醫學家。著有《抱朴子》、《肘後方》。

在《抱朴子·養生論》提出:“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等飲食起居養生法。並進一步指出養生應避六大障礙,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等,從思想行爲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方面提出了較客觀的勸解。

節慾養精

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名養生家,壽高102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孫氏認爲注重養生首先要調攝好自己的精神,主張“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由於情緒的劇烈波動能使人致病,故指出“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其次,提倡“運動調息法”,認爲身體常處在適量的運動之中,能使氣血肢體條達和暢、精神內生。

在日常生活中,告誡人們要“節慾養精”。

樂觀養神

蘇東坡:宋代著名文學家,著有《蘇沈良方》、《問養生》、《養生說》等。

蘇氏一生身處逆境,當他被貶赴海南島後,仍樂觀地說“九死南荒吾不恨,快遊奇絕冠平生”。

蘇氏這種胸懷坦蕩、心襟開闊,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另外在他的著述中主張多食蔬菜,倡導郊遊,並習練氣功以強健身體。

六、古代名人的養生法

1、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活了85歲高齡,他的養生之法很值得人們借鑑。

食粥養生: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又容易消化,實爲養生之佳品。

洗腳養生:陸游的第二種養生方法就是睡前用熱水洗腳。

前人經驗認爲:“春天洗腳,昇陽固託;夏天洗腳,溼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現代醫學研究認爲:腳與人體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日本人稱之爲人體的“第二心臟”。臨睡前用熱水洗腳,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經活絡、使之氣血通暢的作用。

掃地養生:陸游有一首掃地詩:“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堂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去,延年直差異。”

帝王之養生

2、清代高宗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享年89歲,是中國曆代封建皇帝的長壽冠軍。 (自秦至清共259個皇帝,平均壽命39.2歲)

他長壽的祕訣有:

十六字訣:

吐納肺腑: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

活動筋骨:多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強身健骨。

適時進補:老年人根據需要適當吃滋補品。

十常四勿: 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腳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帝師之養生

3、毛澤東很推崇他的老師除特立的養生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概括爲:

基本吃素,飯後百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

4、馬寅初先生在他百歲大壽仍紅光滿面,他的長壽祕訣就是熱冷水浴和爬山兩項。尤其是熱冷水浴,四季不斷,數十年如一日。

這種先熱水,後冷水的洗澡法,有人稱之爲“馬寅初的長壽洗澡法”。

名醫之養生

2、葉天士的抗老祕訣:

葉天士,清代醫學家,出身醫門世家。爲造福子孫後代,他把自己嘔心瀝血積累了幾十年的“抗老祕訣”傳於世人。其“祕訣”爲:

(1)守病機,重脾腎。認爲老年病主要是因爲脾胃虛弱和下元腎虛。因此,他主張老年病重在健脾、補腎。

(2)顧胃氣,忌燥膩。認爲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老年人脾胃虛弱,切忌“油膩礙脾,剛燥損胃”。

(3)護正氣,慎攻下。根據老年人正氣虛弱的特點,認爲“聖人以真氣不可泄,老年當遵守”,“高年不敢過清過消,保真爲要”。要護正氣,保真元,以扶正固本,此爲治療老年病之大法,不可輕易攻伐。

(4)參氣象,審體質。老年人適應能力弱,身體狀況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防病治病須考慮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武術家之養生

4、“長江大俠”呂紫劍

呂紫劍1893年生於湖北宜昌的一個武術世家。有一身好武功,人稱“長江大俠”。不但壯舉不亞於津門大俠霍元甲和關東大俠杜心五,而且至今健在。

呂紫劍老人3歲習武,20年學藝,勤學苦練,繼承武當歷代宗師內功心法,自創“八卦混元養生功法”,使自己受益而且高壽。

呂老長壽祕訣之一就是“懂醫,通醫”,從文武兩路走上長壽之道,文即醫,武即功。

節制飲食是呂老長壽的又一經驗。他說:“早要吃得飽,午要吃得好,晚要吃得少。”

在呂老的長壽祕訣中,充足的睡眠也佔有重要地位。

七、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髮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爲: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髮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覆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爲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爲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爲最兇。

故必須強加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牀,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閒,閒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

八、食養歌

穀物菜畜養成寶,四性五味任君調。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蔔化痰消脹好,芹菜能降血壓高。胡椒驅寒又除溼,蔥辣薑湯治感冒。

大蒜抑制腸炎發,綠豆解毒最爲妙。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補脾食紅棗。

番茄補血美容顏,禽蛋益智要記牢。花生能降膽固醇,冬瓜消腫又利尿。

魚蝦能把乳汁補,動物肝臟營養高。生津安神數烏梅,潤肺烏髮食核桃。

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色令年少。生梨飯後化痰好,蘋果消食營養高。

木耳抗癌素中葷,黃瓜減肥有成效。海帶含碘消淤結,香菇存酶腫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溼,菜花常吃癌症少。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獼猴桃。

紫茄祛風通脈絡,蓮藕除煩解酒妙。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細胞。

勸君不妨多食療,必定少擔藥包包。

九、體療歌

健康長壽三做到,藥療食療和體療。食療要比藥療強,體療更比食療好。

深吸氣,慢呼出,吐故納新醒頭腦。四肢動,徒手操,關節靈敏好手腳。

快步走,慢步跑,慢加耐力肺量高。清晨做做口腔操,潤喉潔口牙齒牢。

跳跳老年迪斯科,精神煥發又年少。太極拳,氣功操,疏通經絡百病消。

勤游泳,冷水澡,紅潤皮膚精神好。打乒乓,玩小球,活動手眼鍛鍊腦。

爬樓梯,慢登高,舒筋健脾心肺好。前後仰,原地跳,活血化淤固腎腰。

中醫養生知識15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以德養生

養生先養德。揣幾本美德書刊、交幾位良師益友、添幾種高雅愛好、多參加公益活動、多幾份道德儲蓄,使道德養生形成了彩虹般春意盎然的人生風景線。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勤於動腦

“心爲君主之官”,中醫所說的“心”與西醫所說的“大腦”有相通之處,大腦乃生命的活動中樞,五臟六腑的功能及肢體活動都由大腦控制,只有大腦健康,纔有可能長壽。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動以養生

養生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堅持做這些比較舒緩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衰老。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節制飲食

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只有節制飲食,愛護脾胃,脾胃才能不生病,從而吸收足夠的營養來補充元氣,維護人體的健康。

中老年中醫養生的知識 中藥保健

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爲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中藥相對於西藥的毒副作用較小。

中老年人養生的運動

1、頭部活動

以頭作筆尖,搖動頭部寫“長壽”兩個字。然後令頭部圍繞這兩個字劃圓,先順時針方向,再反方向,以上動作要緩慢些,時間約2分鐘。

2、擴胸活動

站立姿勢不變,兩腿稍屈,兩臂經胸前平屈向前平舉(合掌指尖向前),低頭含胸。再兩腿伸直,兩臂向後擺至側平舉(掌心向後),擡頭挺胸。兩腿屈伸一次,兩臂胸前平屈並後振一次(拳心向下),再收回。時間約1分鐘。

3、交叉擺掌

站立姿勢不變,兩手下垂,兩掌交叉,掌心向腹部,然後兩臂向外側張開,張開幅度以自己適宜自然爲度,速度不求快,張開手臂之後,隨即收臂,使兩手掌回覆成交叉,時間約1分鐘。

4、兩掌劃圓

兩掌心相對約10釐米,保持這個距離,兩掌高低與褲腰帶平,兩掌心保持距離不變,然後以上臂帶動手臂作劃圓運動。先身體略向左側劃圓,順時針20圈,逆時針劃20圈,然後身體向右側轉動,繼續如上述,順逆方向劃圓各20圈。

5、弓步擴胸法

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成弓步狀站立姿勢,然後兩臂平伸開來,手掌微握空心拳,接着做兩臂開合攏的擴胸運動,動作要慢,同時兩腳踝部及下肢配合上肢的.開合作兩腳一前一後的屈伸運動,使上下肢及踝部得到鍛鍊。做完後,兩隻腳調換一下再進行一次擴胸活動。

6、放鬆整理

雙手搓搓熱,在身體上下前後,尤其是足三裏穴(位於膝關節髕骨下,髕骨韌帶外側凹陷中,即外膝眼下四橫指處)及涌泉穴(腳底,五趾用力彎曲,中央凹處)重點按揉一番,另外腰部也重點按揉一會兒,時間約一分鐘。

傍晚的運動要選擇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1個半小時進行。運動後最好吃一些含維生素C的食品,再洗個溫水澡讓身體放鬆,水溫要控制在40℃~45℃,太高了會加快體內礦物質流失。

中老年人運動養生的注意事項

對中老年人來說,健身運動的效果不取決於運動量的大小,而在於持之以恆。運動的頻率一般爲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週不少於4次,間隔時間不宜超過3天。

初參加運動的人,開始運動次數及運動量應少些,每週3次,每次15~30分鐘較適宜。以後每週3~5次,每次30~50分鐘。體質稍差,年齡偏大或初次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可以慢跑或跑、走交替的運動方式,每次15~30分鐘,每週2~3次,經過幾周或幾個月後,根據體質情況再增加運動頻率。健康的老年人,每天可堅持鍛鍊一次,每次30分鐘左右。進行有一定運動強度、運動量及持續時間(30分鐘以上)的體育鍛煉時,每週3~4次,隔日一次亦可。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