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健康養生 >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爲餃子的形狀像元寶 ,相信看完文章的介紹後,對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已經有了更多的瞭解了,僅讓大家參考哦。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1

1、發財轉運:餃子的模樣長得像元寶,吃餃子代表着招財旺財的寓意。除此之外,餃子的諧音是交子,在宋朝的時候交子就是我們熟知的銀票,同樣代表着財富。所以吃餃子在民俗中,往往是發財轉運的寓意和象徵,是一種非常吉祥的食物,每當春節的時候南北方都要吃餃子。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

2、團圓美滿:餃子在古代還具有着團圓美滿的寓意和象徵,因爲每當團圓節的時候,人們都要吃餃子,象徵着一家人在一起。除此之外,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也是一個團圓美滿、家庭和諧的表現。故而春節吃餃子、冬至吃餃子、元宵節吃餃子等等都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

3、平安如意:吃餃子往往也有着祈福的含義,在過去的時候人們很難吃到好吃的東西,只有一年中的春節所吃的餃子纔是美味,所以每當吃餃子的時候人們都會賦予餃子獨特的含義,代表着祈福平安如意,希望下一年能夠風調雨順、豐收發財、平安遂順、萬事如意,而餃子也就有了平安如意的寓意和象徵。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2

中國地域廣闊,各個地方吃餃子的風俗也各不相同,南方地區,蒸餃、水餃的形狀是麥穗狀的;北方則做成元寶狀、月牙狀。還有的地方將麪條和餃子放在一塊吃,叫做“金絲穿元寶”。春節吃餃子,不論是以韭菜、白菜、蘿蔔、雞蛋、肉類等作餡,它預示新的一年裏素靜,平安無事。

現在在中國,每逢過年,家家幾乎都會做餃子。餃子已成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過年時一家人聚在一起剁餡、和麪、包餃子,熱熱鬧鬧迎新年,則有着濃濃的意味,那就是團圓、喜慶、祝福、平安。

民間認爲,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小年也是過年的開端,過年了自然也要吃餃子。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 第2張

大年三十(除夕)吃餃子的意義更多。餃子一般要在晚上12點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

事實上,不管不同的節氣吃餃子代表何種寓意,可能都是中國人爲“吃”找的理由。過去,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逢年過節吃餃子,將肉、菜包在一起吃,是一種解饞的方法。而且,中國人提倡勤儉持家,吃好東西總要找個合適的'理由,所以多選擇在節氣日吃餃子,偶爾奢侈一回。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食文化,還跟民俗文化、甚至養生文化聯繫在一起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3

過年吃餃子的寓意 爲什麼過年要吃餃子

過年吃餃子的寓意爲“更歲交子”,“子”即爲“午夜子時”,“交”和“餃”爲諧音,有“喜慶吉祥”和“幸福團圓”的含義。過年吃餃子,預示着吉祥如意、辭舊迎新。

包餃子寓意着喜慶吉祥、幸福美好。過年包餃子時全家人一起動手,不同分工,齊心合力的幸福時刻。包的是有滋有味的餃子,是將過去一年所有的不快瑣事全都包走願望,期盼的是新的一年的美好,體驗的是全家和諧相處的幸福味道。

煮餃子寓意着奔騰向前、蒸蒸日上。翻滾的水嘩嘩的開着,熱騰騰的蒸汽撲面而來,一個個白胖胖的元寶娃娃在鍋中上下翻騰,煮餃子的家人拿着勺子細心的、慢慢的將餃子在鍋中攪拌,所有人都期盼着餃子快快出鍋,元寶全部入庫,喜事像開了花一樣,也更期盼着自己的事業不斷進取、永不止步。

給別人送餃子的寓意 第3張

吃餃子寓意着閤家歡樂,團圓安康。家家戶戶過年吃餃子時,全家人都會圍坐桌前一同進餐,將幸福共同分享。而且過年包的餃子也與衆不同,餃子裏會有各種各樣的吉祥食品,像紅糖大棗、硬幣等。每個人都會爭前恐後的碰碰運氣,誰吃到了預示着今年都會更有福氣、運氣和財氣。

吃餃子還有一種講究,那就是招待女婿,對於孃家人來說,嫁出去的女兒過年的時候那一定是要到自己婆婆家中過得,但是過完年一般是初三那就要回孃家的,這個時候女婿就是孃家人招待的對象,但是女婿別稱金龜婿,所以用餃子來招待他是最合適!而這時候的餃子一般都是那些有着特殊餃子餡,希望自己的女婿能夠對自己的姑娘好點,家庭幸福!

過年吃餃子的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曆史。據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爲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以紀念張仲景恩師。

據說,女媧捏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的發展史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