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關於嬰兒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

關於嬰兒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孩子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培養的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世界是很純淨的,下面小編分享關於孩子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方法。

關於嬰兒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

嬰兒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1

寶寶一出生就有了情緒體驗。喜怒哀懼是人的四個基本情緒,後來會衍生出很多種類的複雜情緒。幾個月的寶寶的情緒表現是毫無掩飾的,他們把體驗到的情緒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自然流露並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可恥的事,家長們無需在這時候教育孩子隱忍,而是給他們以足夠的愛,讓他們的情緒得以正確的處理。

嬰兒最大的特點是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都極爲迅速。早在新生兒時就有的最初的情緒反應,這時候的情緒狀態主要決定於生理需求滿足的情況和健康的情況。吃飽了、睡足了他就表現出愉快、安靜,就有了肯定的情緒。相反當飢餓、瞌睡和身體不適時就會哭鬧,出現消極不愉快的情緒。

有的媽媽在寶寶哭的時候總是不知所措,不管怎麼做都安撫不了寶寶的情緒。這時候,耐心已經消耗殆盡,媽媽們便開始變成了勒令遏制寶寶哭泣的“兇媽媽”,甚至把寶寶丟在一邊不管。這樣是非常危險的。你的兇可能導致寶寶難以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你的不管往往導致寶寶長大後變成心理不健全的缺愛孩子。

2~3個月的嬰兒產生了和成人接觸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決定於是否有人跟他玩。如果有成人的陪伴,有人和他玩耍時,嬰兒就會表現出全身的活動和笑出聲,顯露出非常愉快的情緒。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情緒會逐漸複雜起來。

心理學家曾對500名嬰兒進行觀察,發現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人,可以密切與母親的關係,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從中獲得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週歲以後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爲成熟,開始深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境,已經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這時母親就可適時地鼓勵孩子交往,接觸社會,不要對孩子的探索行爲設置人爲地障礙,既要滿足孩子的親子依戀情感,又切忌嬌慣和溺愛。

嬰兒期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的心理和智力發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後情緒不穩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的心智纔會健康、順利地發育。

正確對待寶寶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察覺孩子的情緒。很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哭,往往是他們表達不滿的最常用方法。但是情緒往往隱藏着豐富的含義,同樣的情緒表現在不同情況下表達的內容或許完全不同。父母們要仔細體察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抓住情緒表達的本質。

理解孩子的情緒。即使是不懂事的孩子,他們的情緒也是有理由的。我們不妨放下自己的家長架子,仔細觀察並瞭解孩子發生了什麼——餓了嗎?尿褲子了嗎?躺久了不舒服嗎?熱或冷了嗎?一個人無聊了嗎?沒睡醒嗎?或者只是想媽媽了……寶寶情緒不好,其實有千萬種原因。媽媽往往是最懂自己寶寶的,如果媽媽們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那他們該有多無助!所以,覺察和理解寶寶的情緒是處理他們這些情緒的基本前提。

其次,要幫助寶寶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通過簡單的'語言和動作,讓孩子意識到每種感覺的區別,這樣就會漸漸讓他們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孩子餓了,可以拍打着寶寶的肚子,說“餓了”,然後伴隨以食物給予,這樣以後孩子餓了就會慢慢學會拍打肚子的動作,或者是尋找食物。

家長們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並及時處理這些幼小生命的小情緒。快樂的時候,和他一起快樂;悲傷的時候,給他們最大的關懷。比如孩子沒睡醒,可以遮住寶寶的眼睛,輕輕搖晃身體,用最溫柔的聲音和動作來表達你的理解和心疼。

因此,要儘可能給嬰兒提供聲音、形象、顏色、氣味等各種刺激。系統地給予嬰兒逐漸增強的刺激,便可培育出接受能力極強且相當敏銳的感覺來。視、聽、觸覺和模仿是小嬰兒的主要行爲能力。在家中小寶寶和父母等交往也是通過這些能力來表現和發展的,這些特點又是他出生後各種能力繼續發育的基礎。

嬰兒的情緒我們要了解的有哪些2

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前一秒還在笑呵呵地玩,下一秒可能就開始大哭大鬧了。

其實,這是因爲孩子大腦中控制自動反應的皮層還沒有發育成熟,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哭和笑就成了他們最常用的情緒表達方式,開心時大笑,生氣、難過時大哭。

3歲以前,家庭是孩子主要的生活環境,家庭成員是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方式、情緒、說話時的語調等都會影響孩子。

面對孩子的不同情緒和表現,家長不僅要正確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教孩子接納自己的不同情緒,給予他們積極的迴應和引導。

面對喜悅,給孩子積極的迴應

我們都知道,還不能流利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會用笑和手舞足蹈來表達自己的開心和興奮。

比如,當他們看到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時,拿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都會興奮起來。

面對孩子的積極情緒,家長要學會進入他們的世界,和Ta一同感受喜悅、分享快樂,這樣,孩子會發現喜悅的價值,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面對悲傷,與孩子共情

隨着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會逐漸具有感受悲傷的能力,可能會因爲聽到的某個故事或經歷的某件事情感到難過、情緒低落,有的孩子還會忍不住大哭。

每當這時,總有許多家長會這樣安慰孩子:沒事的,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孩子表現出來的悲傷情緒也代表着孩子開始具備同理心。

這時候,爸爸媽媽不要着急去打斷孩子的悲傷情緒,而是應該與孩子共情,讓孩子可以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

當孩子難過、悲傷時,給Ta擁抱、安撫,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來接受事實,這纔是更好的選擇。

面對恐懼,給孩子安全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害怕的事物,尤其是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時,他們可能會更加緊張。

孩子經常表現出害怕和恐懼,本質上可能是因爲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家長不要因此就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因爲這會讓孩子更難克服恐懼心理。

當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恐懼時,家長要做的就是理解Ta的恐懼,向Ta表達愛和鼓勵,給Ta足夠的安全感。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助他們正確面對恐懼、建立自信心。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環境中的壓力與不確定性。

面對憤怒,向孩子傳遞平和

由於孩子發育還不成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還有限,於是經常會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甚至有些孩子在憤怒的同時還伴隨着攻擊性行爲。

許多家長在這時候會火冒三丈,用更高的聲調或者懲罰壓制住孩子的憤怒,但等到下一次的時候,孩子還是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發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先控制自己,向孩子傳遞平和的情緒。

比如孩子因爲沒有自己穿好襪子着急生氣時,媽媽可以跟Ta說:媽媽知道你因爲沒有做好感到着急,但這很正常,我們可以再試一下,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告訴媽媽。

平和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疏解孩子當下的憤怒,還能讓孩子學會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認識情緒,及時疏導負面情緒,培養積極情緒。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