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相信大家對我國的唐朝並不陌生,唐朝被稱爲開元盛世,這說明歷史學家們對唐朝的肯定,唐朝如此繁榮離不開唐朝的皇帝。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的相關內容。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1

關係表圖片: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

唐代各個皇帝之間的關係:

1、李淵搶了外孫的北周建立了隋朝。

2、李世明,李淵的二兒子。玄武門之變殺了老大老三,逼李淵禪讓給他。

3、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爲長孫皇后,爲嫡三子。

4、唐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后毒殺。

5、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爲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6、武則天爲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爲皇后,高宗駕崩後,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爲帝,改國號爲周。

7、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8、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9、唐代宗李豫,唐肅宗長子。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爲“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爲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10、唐德宗李適(kuò),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

11、唐順宗李誦,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

12、唐憲宗李純,唐順宗長子。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穆宗的長子。在位2年,爲宦官謀殺,終年18歲。

15、唐文宗李昂,唐穆宗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

16、唐武宗即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爲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

18、唐懿宗李漼(cuǐ),唐宣宗李忱長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爲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

19、唐僖宗李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諡號爲惠聖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曄,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16年,享年38歲。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爲聖穆景文孝皇帝。

擴展資料: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羣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爲京師。顯慶元年置東都洛陽,後又陸續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鳳翔等都城。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爲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爲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朝復辟。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中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2

唐朝最厲害的三個皇帝是誰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開始到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爲止總共289年的國祚。又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是開拓時期,唐朝國土最大的時候是唐高宗永徽年間,而奠定這一基礎的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太宗無疑是唐朝最偉大的皇帝,他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領導手下文武能臣,消滅隋朝末年亂世割據的各個勢力。完成唐朝的統一。收服西域,滅亡東突厥,被各少數民族民族尊稱爲“天可汗”。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 第2張

唐太宗

盛唐時期主要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玄宗是前任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按道理說與皇位無緣,但李隆基平定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的叛亂,結束了唐中宗復位以來的朝政動盪,對安穩李唐社稷立了大功,所以被唐睿宗立爲太子,並接受唐睿宗的禪讓登基,開元年間重用名臣宋璟、姚崇等,社會穩定,政治清明,國家富強,創造了開元盛世。但隨着盛世的到來,唐玄宗開始怠政,荒 淫無道,重用楊國忠,李林甫等奸臣,特別是好大喜功,重用番將安祿山,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雖然經過玄宗、肅宗、代宗祖孫三代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王朝再也無法回到開元年間的盛世了,同時宦官和藩鎮的勢力也開始崛起,成爲阻止唐朝發展的最大破壞力量。所以唐玄宗的要爲唐朝的衰敗負主要責任。

唐明皇

第三個比較有作爲的皇帝是唐憲宗李純。唐憲宗是唐代宗的曾孫,唐德宗的孫子,唐順宗的兒子,由宦官發動宮廷政變逼迫唐順宗禪位而即位的。在位前期重用裴度、韋皋等大臣消滅蔡州節度使吳元濟和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反叛朝廷的割據藩鎮,使得自玄宗統治末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有所緩解,使得唐朝的威望得到進一步恢復。在統治末期因爲服用丹藥,脾氣變得暴躁,最後被宦官王世澄等殺死,也有的說法是被兒子唐穆宗李淳和宦官合謀殺死。憲宗的死使得唐朝徹底失去了重新恢復元氣的機會,特別是繼任者唐穆宗昏庸無能讓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局面更加惡化。後面雖然有幾個皇帝試圖振作,倒最終都是曇花一現。唐朝最後被割據汴梁的藩鎮朱溫篡奪。

唐憲宗

唐朝總共有20位皇帝,其中最有作爲的是太宗、玄宗和憲宗了。太宗的功業歷來評價很好,也是自太宗以後歷代帝王的典範。玄宗可算是有始無終,憲宗功業比不上太宗和玄宗卻也是唐朝的中興之主,只可惜死於宮廷政變使得唐朝的中興成爲泡影。

安史之亂過後的唐朝

歷經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是割據政權與唐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也爲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空前的戰亂造成了社會混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所以,詩聖杜甫纔會寫下“寂寞天寶後……世亂各東西”。的詩句。戰後唐朝百姓過着橫徵暴斂的日子,統治階級與大衆的矛盾日益激化。另外,唐朝經此一戰後,對西域的管控越來越力不從心。此時,吐蕃、大食等國趁機侵佔邊疆,逐漸佔領河西、隴右等地。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對佛教推行達到鼎盛,每每迎佛骨入宮,都聲勢浩大,勞民傷財。而且,安史之亂造成北方局勢動亂,經濟重心也往相對穩定的南方轉移。

安史之亂後對唐朝影響最大的是各自割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唐皇室的中央集權被削弱。這樣註定了唐朝不復當年的輝煌,和未來的土崩瓦解。

唐朝歷代皇帝關係表 第3張

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爲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爲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雖說,最終大唐王朝還是以及其慘痛的代價鎮壓了安史之亂,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唐朝已解決了藩鎮之禍。

在唐代後期的藩鎮裏,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則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河朔藩鎮與中原藩鎮在割據與防割據的相持關係上,中原藩鎮與邊疆藩鎮在維繫內外均勢的平衡關係上,邊疆、東南藩鎮與中原藩鎮在武力和財力的相互依賴關係上,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繫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從而,唐朝相對穩定統治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直到大唐王朝覆滅的百餘年時間裏,各大藩鎮雖然從名義上效忠於朝廷,但是,實際上二者之間還是暗流涌動。

唐朝的國力,在玄宗登基後的天寶年間達到巔峯。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的國力急速下滑。此後,仍有安史殘黨在河朔地區活動,與朝廷分庭抗禮。由於,此前朝廷在嶺南乃至江南一帶設立了大量藩鎮,朝廷日漸衰微的控制力已無法控制各大藩鎮,只能坐視藩鎮割據。

不過,此時的唐朝與沒落時期的東漢有本質上的差別,並未因羣雄割據而變得奄奄一息,反而,統治中原長達一個半世紀。筆者認爲,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亦與藩鎮割據有很大的關係。各藩鎮與朝廷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平衡。

可以說,就是這種微妙的平衡,才使唐王朝沒在朝夕之間分崩離析。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著名學者韓國磐,就針對藩鎮崛起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韓國磐認爲: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中國的莊院經濟蒸蒸日上,大土地私有制成爲大勢所趨。衆所周知,每個統治藩鎮的節度使往往坐擁良田千傾,且名下有大量莊園經濟。

所以,這些節度使們爲了維持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的資產受到朝廷的染指,勢必會採取一定措施,進而形成藩鎮割據的形勢。因此,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問題非但沒有迎刃而解,節度使們反而競擁強兵,藩鎮問題日漸惡化。

許多史學愛好者贊同這一說法,並進一步推斷,藩鎮兵強馬壯,且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特別是戰鬥力強橫的牙軍,原本這些軍隊都是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裝,也是藩鎮地區地主階級的武力代表。各地節度使之所以能夠手握重兵,離不開這些地方地主階級的支持。

正是這種軍閥勢力與大地主經濟的緊密結合,使節度使們擁有了割據一方的資本。

不過,也有一部分朋友否定了該觀點,他們提出,並非所有藩鎮都參與到割據中,例如:郭子儀等一些本身擁有大量田產莊園的節度使依舊安分守己,其治下的地主階級也不支持、擁護割據。反觀同樣以大土地所有制治國的北宋,朝廷還曾推行了一套支持武將購買田產的政策,但是,北宋卻並未出現割據現象。

所以,藩鎮割據是一種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產生的現象,與大土地所有制無關,是一種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的政體形勢。

除了上述兩種論調外,還有人覺得,藩鎮完全受到武人支配,因而,造成割據現象的始作俑者正是軍士。這些地方色彩非常嚴重的私兵出身於勞苦大衆,他們以當兵作爲謀生的職業,依靠武力巧取豪奪。因此,割據地區的社會基礎是完全建立在軍士之上的,節度使必須維護這一人羣的利益,代表這一人羣的意志,才能收穫他們的支持。

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鎮割據的最大受益者不僅是野心昭彰的節度使,還有最底層的軍士。軍士是否擁護節度使,都是圍繞着利益進行的。

簡而言之,“嗜利性”纔是導致藩鎮問題的重中之重。

還有些學者改變了視角,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他們提出,五代時期的商人們往往會選擇依附於某個軍隊,許多軍閥也會進行經商活動。在利益的驅使下,軍閥往往會與商人有債務關係。當軍閥選擇進行割據時,商人自然會理所應當地成爲藩鎮的經濟後盾。

根據這種說法來看,經濟纔是割據勢力最重要的社會基礎。自唐中期以後,軍閥與商人的地方利益大體一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關係使他們在反叛朝廷的旗幟下聯合勾結。商人是藩鎮勢力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而割據政權又是保護商人利益的保護傘。

實際上,唐朝中期以後的藩鎮形勢複雜,每個藩鎮治下都有相當規模的土地、人民,又有獨具特色的私人武裝,在財賦上又與中央朝廷互不相關。因此,藩鎮的形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我們不能將藩鎮問題視作某種單一社會條件的產物,而是因各方面社會因素及社會矛盾綜合造成的結果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