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如何從成功學角度開發潛能

如何從成功學角度開發潛能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尋求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發展,是人生命意識裏的根本需要。

如何從成功學角度開發潛能

逼自己.就是戰勝自己,必須比自己的過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競爭,必須比別人更新。

促使潛能開發應用的方法途徑有許許多多,但從成功學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個方面,即“誘、逼、練、學”。

1.“誘”就是引導

尋求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發展,是人牛命意識裏的根本需要。因此,具有主體自覺意識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絕不願意停留在任何狹小的、有限的狀態之中的,而總是要想不斷開拓以取得更多的發展,從而更好地生存。這種熾熱的、旺盛的發展需要,是潛能蓄勢待發的前兆。只要對這種意識給予有益的暗示、引發、規劃和培育,就能把潛能很好地動起來,釋放出來??通過“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

自我設汁,就是根據社會的客觀條件,自我的實際特質等多因素設計出自我潛能理想的實現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最理想、最自由、最大最好的發展。

自我實現就是根據自我設計的道路,經過努力奮鬥,把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設計,使自己成爲最理想的人。

就自我本身而言,自我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沒有自我設計,就缺乏主體自我意識的表現,其整個實踐活動將是盲目的,因而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自我設計是自我實現的基礎,亦即是成功的基礎,是自我實現的指導方針:自我實現則是自我設計的結果,對自我設計的驗證、修正和實現。

通過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的概念,可以看到,我們的 “人生目標金字塔”與馬斯洛的“層級需要”很好地對接在一起。

從整個人生看,成功就是自我實現,人生終極目標的實現,就是最大的自我實現,最大的創新;從人生階層看,達成每一個目標,都是一次自我實現,一次創新,一次成功。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實現中最終實現自我。

成功的渴望與生俱來,自我實現的意向人人都有,因而在各行各業的人中,都能見到因發揮出巨大潛能而自我實現的例子,但大多數人沒有把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沒有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發展。總體而言,馬斯洛估計成功者只有1%。

對此,馬斯洛是這樣解釋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同時受文化環境的.限制及童年環境的不利影響,因而最易受阻,阻礙最多;多數人懼怕自我實現所需要的對自己本身的認識,易放棄天賦的潛質進入到不確定的狀態。

所謂“懼怕自我實現所需要的對自己本身的認識”,即由於心態消極而關閉自己,不敢面對現實,認識自己,從而沒有(或不懂得)作自我設計??這又說明了“心態”和“目標'對成功的重要性。

請注意,我們鼓勵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並不是說要與社會、與他人相隔離而修煉成仙。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設計,必須建立在社會環境的基礎之上,真正的自我實現者,是在與社會和他人的和諧共處中才得以實現自我的。因此,自我實現本身必然伴隨着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時,成功者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於非成功者。因爲他們的情感體驗更爲開闊、更爲自發,因而也更有創造性、更有愛心。

2.“逼”就是逼迫

當我們邂逅一位曾經山重水複而後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時,一番唏噓,一陣嘆息之後,往往都會問:

“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麼活出來的?”

“人都是逼出來的。”那位歷盡滄桑的老友會這樣平淡地回答。

當我們的同事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內完成了意想不到的業績時,我們會充滿敬意又略帶醋意地搭訕:

“真想不到……怎麼就給弄出來了?”

“還不都是逼的。”

“都是逼出來的”,這樣的話在生活中聽到的次數實在是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誰想過。這平平淡淡的幾個字,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諦!

“逼出來的”究竟是什麼東西?是人的潛能,是人的創造力,是創新,是發展。

“猴子”變成了人,何等神奇,還不是大自然“逼”的嗎?

日常生活中,人在一“逼”之下而發揮出超常智能和動能的事例不勝枚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東方中國漢代飛將軍李廣,以善射聞名。據史書記載,有一天李廣出去打獵,驚見草裏有一隻“虎”,情急之下應手放了一箭。過去一看,原來是塊大石頭,而箭頭竟然沒入石中。接着他又試射了兒次,箭都是碰石而落。

這裏有一個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

有一天,一位女士上街購物,把四歲的孩子單獨留在家中。返回時,在住宅樓附近碰到熟人,就停下來說話。突然,她發現自己家12樓的窗子開着,孩子爬在窗臺上正向媽媽招手??她還來不及驚叫,孩子已經失足掉了下來??她丟下手中的東西,不顧一切地向孩子奔去(請注意:她穿的是筒狀裙子和高跟鞋)……就在孩子快落地的一瞬間,她接住了孩子。事後,人們作過一次模擬實驗:從12樓窗口扔下一個枕頭,讓最優秀的消防隊員從相同距離飛身來救,試了很多次,始終還差很遠。

新紀錄都是在比賽中創造的,而且競爭越激烈,成績往往越好。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體會,臨考試前,學習效率是最高的。

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既有求發展的需要,又有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的惰性。能夠臥薪嚐膽、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當頭棒喝式的促動,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辦法。人們常說的“壓力就是動力”,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被逼不要“無奈”,被逼是福。

要麼是被“看得起”委以重託,要麼是有好運氣,否則不會“逼”到你的頭上來。你有了,別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態就會改變;被逼,就會有明確的目標;被逼,就會分清輕重緩急,抓緊時間;被逼,就會馬上行動。不尋求突破,不創新,就休想跨過這道坎,於是潛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集聚而爆發,如核聚變。

目標達成了,“被逼”的狀態解除了,人發展了。

不僅不要怕“逼”,而且還應該主動“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逼自己,使自我經常處在一個積極進取、創新求變的良好的緊張狀態,使潛能時常處在激發狀態。除了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有這樣的心態,另外就是要訂立較高的目標來“逼”自己,來提升自己。

全世界最愛“自找麻煩”的人,年過半百的美國婦女卡羅琳?赫巴德算得上一個。這位和藹可親的美國大嬸一方面是一位物理學家的妻子和4個孩子的母親,另一方面又是隨時準備到世界各地搶險救災、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國救災行動隊”的創建者和領導人。這一組織的宗旨就是“搜尋和營救”,無論國內國外,哪裏有災難,就到哪裏去。

1988年12月,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萬:大樓、住宅、工廠、學校倒塌無數。赫巴德聞訊後幾小時便登上飛往亞美尼亞的飛機。她和其他營救隊員在零度以下的嚴寒中,在覆蓋幾英里的廢墟中摸爬 8天,儘可能多地搜尋出還有希望救活的人……

卡羅琳?赫巴德參加的營救活動不計其數。他曾到過地震後的薩爾瓦多和菲律賓,去過巴拿馬的密林中搜尋生存者,在紐約和田納西州尋找因橋樑折斷而受難的人;到過遭颶風襲擊後的南卡羅來納州;到過飛機、火車失事現場和火災水災現場;搜尋救援過丟失的孩子、失蹤的獵人和溺水者。

人們無不爲她搶險救人、見義勇爲的事蹟和捨己爲人的精神所感動。

當談到20年來的收穫和體會時,她說:“我喜歡遇到緊急情況時產生的那種緊張感,那種興奮感。當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時,我會感到一種滿意、一種自豪。在受災現場,你能看到人類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類本性最壞的一面。而且我也曾處於某種危難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品嚐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戰勝自己,必須比自己的過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競爭,必須比別人更新。別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別人不敢想,我敢想:別人不敢做,我來做:別人認爲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潛能的力量,真的非常大!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於接受挑戰,把自己丟進新條件、新情況、新問題中,逼到走投無路,纔會想方設法:破釜沉舟,纔會背水一戰,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來逼,用目標管理、時間管理來逼,用行動結果來逼。以創新之心逼出創新的行爲,得到創新的結果。創新是潛能發揮之始,亦是潛能發揮之終。

人的潛能也遵循着“馬太效應”,越開發、越使用,就越多越強。

生命力是從壓力中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就是創新能力,就是創造力,就是人的潛能,也就是競爭力。

3.“練”就是練習

練習由專家設計開發的包括“潛意識理論與暗示技術”、“自我形象理論與觀想技術”、 “成功原則和光明技術”、“情商理論與放鬆入靜技術”等等的練習、題目、測驗、訓練,如腦筋急轉彎、一分鐘推理等等。

4.“學”就是學習

學習絕對是增加潛能基本儲量及促使潛能發揮的最佳方法。知識豐富必然聯想豐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信息聯結的面和信息量。

在當今時代,信息就如同古時代帝王的權杖,能掌握特別知識的人就可扭轉人生,進而改造全世界。

在美國,有一位年輕富有、健康幸福、事業成功的人,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接觸的對象有總統,也有病患者,涵蓋社會各個階層。他臉上總是洋溢着笑容,與他的愛妻如膠似漆。繁忙的工作結束後,夫婦倆就飛回加州聖地亞哥的家,那是一座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別墅,盤桓數日,與家人共享天倫。

這位年輕人才25歲,只有高中學歷,他是怎麼能夠在這等年紀就有如此的成就?何況,就在三年前他還一貧如洗,住在一間只有10平方米大的單身公寓裏,房子小得連洗碗盤都得在浴缸中。那時的他意志消沉、身材癡肥、窮困潦倒,可說是前途暗淡;如今廣受矚目、身體健壯、交遊廣闊、前途璀燦。他怎麼會有如此懸殊的轉變 ?

這一切不是天方夜譚,這個年輕人就是世界聞名的潛能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

安東尼?羅賓之所以如此迅速地使美夢成真,並不是上天對他特別厚愛。

事實上,在今天這個時代人人都有可能一鳴驚人,做出以往所未曾想到的成就。譬如蘋果牌電腦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他還是個穿着牛仔褲,一文不名的孩子時,就抱着對用電腦的信念,終於創立了一家排名《財富》雜誌五百大之一的企業,其成長之速,無人可及。再如特德?特納,他把毫不起眼的媒體??有線電視??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還有大製片家史蒂芬?史匹柏、艾美獎超級歌手史普林史汀,以及反敗爲勝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經理李?艾柯卡。請問,他們除了膾炙人口的成就以外,還有什麼相同的特質呢 ?

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與衆不同的能力。

能力是一個引人爭議的字眼,各人看法不一。羅賓認爲,最偉大的能力除了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外,還要能造福社會。翻開歷史,掌握人類的能力一直以不同且對立的面貌呈現。

早期能力指的就是體力,最健壯敏捷的人便可指揮族人;有了文明之後,能力就成爲權力,來自於繼承,由王公貴族所持有,不容他人分享;及至工業革命的初期,能力化爲財力,資本家主宰了工業的走向。今天以上三種能力仍然影響人類的活動,不過其中又興起了一種最具威力的能力,那就是專業的知識。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今天是信息時代。新的想法、動向和觀念每日影響着周圍的一切,不論是深奧的量子物理學或大衆口中的漢堡包。如果要形容這個時代的特色,那就是信息的充斥氾濫。從報章雜誌、電影電視,乃至於電腦,新的信息如狂風暴雨襲來,逼得我們必須終日去看、去聽、去想,因此造成在這個社會裏擁有信息且能善用的人,便擁有古代帝王所執掌的無上權力。正如社會學家肯尼思所說的:“工業社會的動力是金錢,但在信息社會卻是知識,人們將會看到一個擁有信息且不爲無知所挾的新階層的出現,他們的能力不是來自金錢,不是來自土地,而是來自知識。”

令我們慶幸的是我們不是生活在古代,若非王公貴族就絕無可能擁有權力;我們也慶幸不是生在工業革命之初,若非生在豪門富邸,便無聚財之力。但在今日,掌握知識力量的機會有可能在每個人的手中,任何一位身穿牛仔褲的孩子都有可能創立一家影響世界的大公司。所以說,在當今時代,信息就如同古時代帝王的權杖,能掌握特別知識的人就可以扭轉人生,進而改造全世界。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