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精選8篇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精選8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1

爲期一個月的同課異構的準備,今天在新華小學結束了。首先感謝讓區教育局的領導能夠給予我們這些教師一個學習、交流和進步的平臺,其次感謝新華小學的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幫助和支持,最後感謝四年二班的各位同學的配合。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精選8篇

早早地來到學校,和學生進行了溝通,本以爲是胸有成竹的準備工作,可是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卻是情況百出,以下就針對這次同課異構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爲以後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和教學理念基礎。

備一節課的基礎,首先就是備學生。由於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都不瞭解,在前一天到學校瞭解了一下學生的基本情況,感覺他們對課本知識掌握的沒有問題,而且都能夠把握文中母親的品質,可是在授課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這就是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的不充分,導致在課堂中自己占主導地位,讓學生的思想受我的牽制,以至於所呈現的課堂非常地沉悶。這就體現了自己在課堂中的教育機制還是有待提高。

要想提高教育機智,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還是不夠的,還要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設計報告單的時候,把小組合作部分學生要分析的內容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彙報的時候,能夠按照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交流。

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要讓學生進行大量地朗讀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文本的知識進行透徹地分析。在課堂中僅讓學生針對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朗讀,自己也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在後面的文段中進行朗讀,可是在授課中卻大大地忽略了這個環節,導致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所呈現出來的就是“死氣沉沉”的氛圍。

這次活動讓自己讓自己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時也在其他授課教師身上尋找到了閃光點,吸取他們的優點,用到自己的課堂之上,使呈現的課堂形式更加地靈活,課堂效果更好。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2

我一直在思考,課堂何以精彩?是課前靈動的預設?是教師詩意的語言?是師生默契的交流?是師生澎湃的激情?是聲情並茂的朗讀?是課外資源的引進?是美侖美奐的課件?讀了於永正老師《第一次抱母親》的課堂實錄,讓我對課堂精彩有了新的認識,不僅僅是我起先想到的這些,課堂的精彩還源自一個又一個的細節!

什麼是課堂的細節?細節是教學過程中富有教學價值的環節和情節,如細小的教學語言、環節,文本詞句、訓練點等。細節是很微妙的,少了這個細節,聽課者可能覺察不到;有了這個細節,讓人爲之一驚!讓人心明眼亮!讓人回味無窮!課堂中的細節有的是預設的,有的是現場生成的,有的甚至是執教老師的“無心插柳”。有句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雖說有點誇張,但不無道理,成功的課堂往往是由多個精彩的細節巧妙組合起來的。從細節的處理中我們能夠隱約觸摸到執教老師的“良苦用心”。我從於永正老師的課堂實錄中剪輯幾個細節與大家分享。

細節一:“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

師:上課以前,你們老師一個字都沒說我嗎?沒說我一個字?(學生無人舉手)沒說呀!哎呀,怎麼能不說我呢?哦,說了,怎麼說我的?

生:她說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師於永正來爲我們上課。

師:哦,說了,而且還加了“著名”兩個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遲疑了一會兒)嗯——信!

師:信!不過她很勉強,想了一會兒說:“嗯——信!”。她這個表情很好,說信吧,又不太信;說不信吧,是老師說的。你用個詞兒來形容你現在的心情。

生:很猶豫吧。

師:這叫“將——”,“半——”(女生一時回答不上來)要不要別人幫忙呢?

生:(女生終於想起來)是半信半疑。

師:對,半信半疑。聽她說的話,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對老師說的話半信半疑。你們老師究竟說得對不對,要看咱們的課上得好不好,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咱們兩節課以後你們再說說你們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這是於永正老師課前與學生談話的一個細節。由於老師的“著名”引出“信不信”,再由“半信半疑”引出“課上得好不好”就要“看於老師會不會當你們的大朋友,是不是你們很好的大朋友。”這句話裏包含了一個“課堂評價”的問題,於老師認爲,一堂課好不好,應該由學生說了算,評價的標準就是這堂課里老師能不能成爲學生的好朋友。對於借班上課的老師來說,在學生面前還是陌生的,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必然會對上課的老師產生好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老師以學生爲本,融入學生羣體,成爲學生的好朋友,這樣的語文課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細節二:“哎呀,很遺憾,我希望你們看一看,結果沒看。”

師:四(6)班的同學都很棒,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們將在這一起上一節課,知道我們今天學什麼課文嗎?

生:(小聲齊答)不知道。

師:不至於吧?真不知道?

生:(小聲答)不知道。

師:書看過沒有?

生:(齊)沒有。

師:說實話,看了沒看?

生:(齊)沒有。

師:哎呀,很遺憾,我希望你們看一看,結果沒看。好,今天我們學的課文題目是《第一次抱母親》。

於永正老師真的感到遺憾嗎?真的希望學生上課之前多看幾遍課文嗎?顯然不是。當前有不少人反對(質疑)公開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開課上老師“作假”氾濫,上課之前學生已經把課文讀得滾瓜爛熟,甚至有過“彩排”,公開課成了“演出課”!“不知道。”“沒有。”

學生根本不知道今天上的是什麼課文,童言是真實的,於老師的這堂課也是真實的,課前老師與學生沒有做過任何“手腳”。這樣的公開課纔有“聽”的價值,能夠真實地看到學生如何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會讀到會讀,從不懂到懂的發展過程。公開課必須“貨真價實”,來不得半點虛假!我想,這也是於老師展示這個細節所要表達的意圖。

細節三:“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

師:好,看來同學們很會提問題。第一次抱母親,母親是什麼感受?抱母親的人是什麼感受?還有,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抱母親?爲什麼要抱母親?現在打開書,答案在書裏,請翻到《第一次抱母親》。找到了沒有?請翻到第69頁。請你們帶着你們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課文裏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認得的字可以拼讀一下,要求大家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生字記住,同時要思考你們的問題,好嗎?各人讀各人的,開始吧。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時間大約五六分鐘。)

師:讀了一遍課文,剛纔你們提的問題,答案找到的請舉手。手放下。你們提的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當中,只要一讀,就能找到。其實,我關心的不是你們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生字都認識的舉手。(學生紛紛舉手)於老師寫一字,看誰認識,大家都不要讀。看我寫字。(師板書生字:越)認識的舉手,請你來讀。

……

於永正老師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後,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了不少頗有價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帶着問題讀課文。讀課文之前,於老師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要求大家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生字記住。學生自由讀完第一遍課文之後,於老師並沒有急着請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檢查學生的識字和朗讀有沒有“過關”。在於老師看來,讓學生提出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時還是第一遍讀課文,後面還有更多的讀,問題的“答案”在多讀之後學生必會豁然開朗。於老師第一課時的“保底工程”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讀準確、讀流利。“我最關心的是字,通過預習,通過讀,認識不認識,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流暢。”從這個細節中,我們還看到,於老師提倡課內預習,不佔用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實現第一課時“零起點”教學,這在不少公開課中(第二課時除外)是少見的。

細節四:“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

師:(打斷學生)停下來。聽我說,十三,可以不讀,如果要讀,就讀成“第十三課”。咱不讀,上來就讀課題,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後讀正文,這樣讀——(師拿起書進行示範)第一次抱母親,(有意在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一會兒)母親病了……這樣讀,給別人、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的時間稍長)……

師:(打斷學生)有進步!停頓的時間再長一點兒。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題目與正文之間留下了足夠的時間)母親病了,住在醫院裏,我們兄弟姐妹輪流去守護。……

師:(打斷學生)我提示一下,句號要停頓。爲什麼要停頓?因爲一句話說完了要想。住下讀。

生:“輪到我的那天,護士進來換牀單,我讓母親起來,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牀都很吃力。”(學生把“都”字讀得較重)

師:“轉身下牀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樣把“都”讀得很響,“轉身”的後邊應該加個頓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說明“轉身”和“下牀”這兩個動作都很吃力,但是書上沒有這個頓號,因此這個“都”要讀得輕一點兒。(示範兩遍)“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跟着讀。

生:(齊讀)“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面對第一個女生)你也讀一遍。

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會讀了,大家像她一樣再讀一遍。

生:(齊讀)“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於永正老師的朗讀指導真是細緻入微啊!比如:課題前的序號可以不讀,要讀就讀成“第十三課”。“讀完課題以後要停一會兒,再讀正文,要讓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讀到句號的地方,也要停一會兒,目的也是要“想”。與其說這是朗讀的技巧,不如說是於老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朗讀既是讀給自己聽,也是讀給別人聽;既要讓自己思考,也要讓別人思考。再比如,“轉身下牀都很吃力”這句話,學生把“都”讀重了,不仔細揣摩,是發現不了破綻的。於老師不是“聽之任之”,而是及時糾正,點撥得非常精妙!用一個“頓號”引導學生,“都”在這句話中不能讀重音,而且自己範讀了兩遍,再讓學生跟讀。如此細微的朗讀指導,長此以往,不怕學生讀不好課文!

細節五:“他的讀有三個優點,第一,題目讀得好;第二,有兩個詞讀得好……”

生:(男生讀第一段。在讀的過程中,仍然把“仰面”讀成了“áng面”,於老師再次讓全體同學把這句話齊讀兩遍。)

師:他的讀有三個優點,第一,題目讀得好;第二,有兩個詞讀得好,一個是“趕緊”(邊說邊把“趕緊”二字板書在黑板上),同學們能看見嗎?跟我一起寫吧。還有一個詞,護士說話的時候,後邊用了一個十分恰當的詞,找一找,護士說話時用了一個詞,用得非常恰當,不知同學們聽出來沒有?

生:(齊答)責怪。

師:一起讀讀這個詞。“護士責怪說”,讀。

生:(齊)護士責怪說。

師:這個詞,他也讀得非常好。(邊說邊板書“責怪”)“怪”字的豎心旁,先兩邊後中間。爲什麼說他這兩個詞讀得好?“趕緊”不僅是說話快,更重要的是表達一種心情,表達我對母親的體貼。請你把這段再讀一讀。

生: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媽”喊響一點,“媽,你別動”表達一種急切,“你別動,我來抱你。”一起再來讀一遍。

生:(齊)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你別動,我來抱你。”再讀。

生:(齊)“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師:還有一個詞,責怪,(手指黑板)責是責備,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學們看這兒,如果說護士責備他,用“責備”就太厲害了,那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因爲他們畢竟素不相識。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對母親的關愛,對母親的着急。母親病得這樣,母親這麼輕,你怎麼用這麼大勁呀,所以含有一點責備,這是護士的心情。請他再讀一讀護士責怪的話。

生: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師:“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順着這樣的語氣往下讀。

生:護士說:“你以爲你媽有多重?”

師:“你以爲你媽有多重?”這都是一種責怪,而不是責備,責備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輕,少了一份對母親的關心、着急,這個詞用得太恰當了!想不想聽於老師讀一讀。

師:(範讀這一段)這是責怪的語氣,而不是責備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好嗎?

生:(練習讀這一段。)

“趕緊”和“責怪”是於永正老師“必講”的兩個詞語,如果由於老師自己提出這兩個詞語,會顯得不夠自然,有“貼標籤”之嫌。於老師很有辦法,在學生的朗讀中以“優點”的方式提煉出這兩個詞語,並板書出來,“爲什麼說他這兩個詞讀得好?”然後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語境,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的“詞語理解”不是侷限於字面意思的簡單解釋,而是與課文情景融爲一體,在細細地品味中,深深地朗讀中感受對母親的關心體貼。這一個細節,我把它稱爲“細節放大”,於老師抓住“有兩個詞讀得好”,引導學生把詞語做大、做強、做深!逐一“攻破”,自然流暢!不愧爲大師啊!

細節六:“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師:你們學過孟郊的一首詩嗎?《遊子吟》學過沒有?(生齊答:學過。)你知道於老師此時此刻最想說的是詩中的哪一句話?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掌聲。(全班同學鼓掌)是的,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話就是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我們對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難以報達父母對我們的恩澤,記住這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起讀。

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拿出筆,把這句詩寫在書上,咱們一起寫。(生在書上寫,師在黑板上寫。寫完以後,師將末尾的句號改爲歎號。)同學們坐好。此時此刻我第一句話要說的是這句詩,我第二段話要說的,(師拿出一個筆記本)想不想聽於老師讀第二段話?

生:(齊)想!

師:謝謝大家。(讀自己寫的讀後感)《第一次抱母親》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動別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是別人的年邁的父母還健在,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於老師讀完,臺上臺下再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篇課文的教學於永正老師沒有隻停留在“偉大母愛”的層面上,而是繼續深入開掘。對孩子們來講,更重要的是“回報母愛”,關愛他人!“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於老師道出了自己此時此刻最想說的一句話。“回報母愛”,從古至今,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寫下這句詩就是要讓孩子們銘記母愛,回報母愛。更令人感動的是於老師當場朗讀了自己寫的讀後感:“我要像愛我的父母那樣去愛我周圍的老人,我要像關愛我的孩子那樣去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這不是簡單空洞的說教,於老師是在用自己的言行爲學生做出表率啊!與其讓學生去喊一些假大空的“愛”的口號,還不如老師率先垂範,因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詩句和讀後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的味道,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識字習文,同時也是在學習如何做人啊!

細節七:“我的掌聲不僅是獻給這五位同學,也是獻給所有同學,因爲同學們都在進步。”

師:在下課以前,我想請同學們再把書讀一讀,我最喜歡聽小朋友們讀書。我相信這一次讀得比剛纔大有進步,我還想請開始讀的那五位同學來讀,好嗎?我們來看一看,這五位同學通過這兩節課,和第一次讀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進步。

生:(五位同學分段讀課文。第一位同學仍然把“仰面”讀成了“áng面”,師又讓全體同學練讀兩遍。其他同學都讀得很流暢,也很有感情。)

師:讓我們給這五位同學掌聲。(師帶頭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這五位同學都進步了,我的掌聲不僅是獻給這五位同學,也是獻給所有同學,因爲同學們都在進步。

課堂上,於永正老師總是會爲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而感到高興,爲每一位學生的出色表現而鼓掌。從這個細節中我們領悟到,課堂是屬於學生的,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樂園,只有每一位學生都進步了,課堂才能煥發生命活力。於老師爲什麼還要指名先前讀過課文的五位學生再次讀課文?我想就是讓學生的前後表現來證明我們的課堂“一切爲了學生”,當我們親眼目睹學生從讀不通到讀通順,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這一個進步的過程,我們沒有理由不爲學生鼓掌。語文課不需要什麼“花架子”,紮紮實實地以學生的進步爲出發點,服務學生,鼓勵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這纔是語文課的本色!

細節八:“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師:我們的課就上到這兒,好嗎?還有寫字任務,寫字的時候,我提醒大家有兩個字要注意,第一,寫“疚”的時候要注意,(邊講解邊示範)裏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後一筆捺起筆要高一點,而且要舒展。因爲字寫得有沒有精神,有沒有骨氣,捺很關鍵。還有一個“越”字,一起跟老師寫,(邊講解邊示範)捺要長一些,右邊的第一筆起筆從左邊的第二橫的地方開始,斜鉤稍微高一點兒。記住:右邊的第一筆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橫的地方起筆,不然的話,這個字就寫得很難看。你們回去以後,描紅仿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兩個字。

師:同學們,我送大家一句話:“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下課。(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

說實話,語文課中很少看到學生寫字。其實寫字是語文課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於永正老師在這堂課裏也是多次指導學生如何把字寫得美觀,他的板書向來都是一筆一劃,整齊規範,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他是在用自己的字告訴學生把字寫好很重要。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漢字中浸潤着中國的文化,噴發着中國的精神,“我們要堂堂正正地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啊,寫字如同做人,寫字需要靜心、恆心,需要心領神會,寫好漢字,就是熱愛祖國,就是在弘揚祖國的文化和精神,就是在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聆聽着於老師的寫字要領,觀賞着於老師的範寫,我感受到了語文帶給我們的力量和智慧

細節是華美樂章中的一枚音符,細節是太陽光芒中的一束光線,細節是萬頃波濤中的一朵浪花,細節是高山峻嶺中的一顆石子。在於永正老師的《第一次抱母親》課堂實錄中還有不少成功的細節,彷彿點點春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催促着我努力生長。我們應該從大師的課堂中搜尋這些美妙動人的細節,汲取細節背後的精神營養,從細節中領悟語文教學的真諦。

無數細節決定了教學行爲的好壞、優劣。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學細節上來,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善於發現細節,處理細節,研究細節。擦亮眼睛,從細處入手,揣摩語文教學的一言一語、一招一式,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與精彩!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3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爲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爲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繫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說說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 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 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在理解“我爲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好題材。在充分感悟母愛感悟文章後,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自己母親平凡的母愛進行了動情描述,學生無不動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心中想對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不少學生從小事回憶,寫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獨特珍貴的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4

本學期,有幸與師傅微微一同上了一節同題異構課。雖然是一節組內的公開課,但在與師傅切磋、與文本對話、與骨幹老師的交流中,我收穫很多。

在接到通知要上一節同題課的時候,我就和師傅微微迅速的研讀四下所有的課文,選擇了一篇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有關母愛的課文。爲了準備好這節課,我反覆的閱讀文本,畫出我認爲值得講和值得教的內容,形成了一篇自己的教案。但是,這篇教案很快被推翻了。

我們新教師參加了一次培訓,區教研員陳飛老師在培訓的過程中,就選擇了《第一次抱母親》這篇散文,與新教師們一起研讀。他從課題入手,將“第一次抱母親”的“抱”字解讀爲“回報”的“報”字。這一下子就打開了我的思路,將“抱”字深入的去理解和闡釋,不正是回報的意思嘛。我突然明白,從一個“報”字入手,將文章中所有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通篇考慮,就可以很自然的對作者兩次抱母親的不同表現、抱母親的不同含義進行清晰的解讀——這纔是真的解讀文本。陳飛老師扣住作者到底在做什麼,他動作背後的真正含義,讓我一下子明白了語言背後的東西。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因此我趁熱打鐵,將自己的想法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完成了我的教案。

在試上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班的班情不一樣,因此上出來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教案來,那麼這節課就變成了走流程,學生反而學不到什麼。怎麼在大體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緊緊抓住學情,上出有班級的特色的一節課。我根據我們的班的具體情況——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比較差,在課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細讀文本,通過提出幾個有思考和討論價值的問題,適時的將孩子思路引領到文章的關鍵處(這也是師傅微微採用的王榮生教授“三段式”備課方式給我的啓發)。整節課基本達到了我的預期,學生投入到課堂中,積極思考,通過細讀文本,與文字交朋友,收穫文字背後的意義。

課後,與師傅微微和年級組的骨幹老師研討的時候,他們又給了我新的啓發。母愛雖然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但是課文中選錄的《第一次抱母親》,故事發生在60、70年代,那時候的母親與新時代的母親是截然不同的,現在的母親不會肩上挑着重擔,不會翻山越嶺做農活。因此,學生無法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來理解課文中的這位母親,也就無法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心中的那種對母親的感激。從另一方面來說,學生現在才10歲左右,讓他們理解已過而立之年的作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有點難爲孩子了。

學情到底是怎樣的程度?

通過這次同題異構課,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在備課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學生現階段的語文水平以外,還應該考慮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認知水平等。只有更深入的瞭解學生,解讀學情,才能真正上好一節適合四年級孩子的課。

其實這節課給我的收穫絕不止於此,師傅對於課堂遊刃有餘的把控,對學生學習狀態的關注、對學生回答的精巧點評。都深深的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師傅通過她的一言一行教給我的,我會好好收藏,用到我的課堂上。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5

《第一次抱母親》敘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經歷,表達了母親的偉大和兒子對母親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導感悟母愛、學會孝敬的好文章,對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三讀(即初讀、再讀、精讀)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內心感受,(難過—愧疚—崇敬、愛戴之情)在讀中感悟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從而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母親的崇敬、愛戴和孝敬之情。

這個片段,我在教學時,爲了讓學生能夠深入文字,領會文意,真正理解和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朗讀,讀出話中意,弦外音,再結合自己的體會,讓作者的心靈和學生的心靈進行碰撞,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產生表達的慾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釋放。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識(“三八”書信、《遊子吟》)進行拓展,挖掘課文的內涵,能調動學生已經產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能使他們很快地入情入境,從而讓作者的內心感受和學生的獨特體驗融爲一體,變爲具體的行動。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6

4月21日,我上了一堂語文課《第一次抱母親》,感覺這節課比哪一次試講都成功,非常感謝全組同仁的幫助,如果沒有大家的集思廣益,沒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沒有大家的同籌構思,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課堂?一堂高效的課堂是打磨出來的。

針對道德課堂這一指導思想,在設計教案時,力求簡單,高效,以一個大問題貫穿全文。起先,我先是採取按部就班的策略,逐段講解,在實施過程中,我發覺只能是瞭解課文內容,但是文本的精髓走不進學生的內心。同時,同組的老師也毫不隱晦的指出,整堂課就是你自己在表演,在陶醉置身,沒有讓文本老師學生三者產生共鳴。

我思忖着,若是要學生走進文本,受到打動,產生共鳴,必須要先熟悉課文。這也是我在試講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少孩子沒有熟讀課文,所以在課堂上就不能順利的引導學生。

於是,我忽然萌生了一個想法,自己先在班級微信圈裏動情的朗讀一遍,隨即孩子們紛紛效仿,一時間,微信圈裏的精彩的朗讀此起彼伏。熟悉課文是學好文本的基礎。

在熟讀課文的情況下,就開始設計問題,全文貫穿一個問題:“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我的心裏爲什麼很難過?”全文的點點滴滴,字裏行間都是“我”難過的原因。因爲一個機緣巧合而抱母親,由此發現母親很輕,於是開始難過愧疚,回憶起童年,青年,自責自己對母親的關心太少了。在引導中,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讓學生談感受,契合主題問題,利用文本走進孩子的生活,讓學生談及自己的經歷,觸及他們的心靈深處

全班同學在前期的發言上都很積極踊躍,但是在小練筆時卻發現舉手的孩子爲數寥寥,甚至是不少孩子可能是隻字未寫。在寫法上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得有些學生感覺無從下筆。同時,也是因爲學生平時訓練的少,今後在這個方面還要多加強訓練。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7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着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瞭解到現在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膚淺的,甚至把母愛視爲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進母親的內心,感受母愛,進而回報母愛,成爲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朗讀爲抓手,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讀,並聯系生活實際,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充分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一、想象畫面,整體把握課文。

中年級注重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放放電影,想象眼前浮現了哪些畫面。在朗讀和想象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並能將一些細微之處一一捕捉,例如有關護士的畫面等。

二、重組課文,抓重點語段

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因此在理解課文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以 “文章中哪個畫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動你” 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兩幅插圖——“母親挑重擔”的畫面和“我爲了報答母親恩情而抱着母親入睡”的畫面進行品讀,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第一次抱母親》反思範文8

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裏?語文的味道在哪裏?在關鍵的詞句裏,在理解後的朗讀裏。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範。“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裏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着,我邊講邊在黑板上範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看,靜靜地聽。當我範寫完了,師生髮出由衷的讚歎。他們只是讚歎我寫的字漂亮嗎?

指導學生把字寫好,是不是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裏。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範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範,做到筆順規範,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衿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這些手段自然會爲語文教學增光添彩,現在,該用我也照用。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