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人物故事1

于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時身兼我的偶像。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于謙的仕途是一帆風順,四十餘歲就已經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過日子,可能能混個尚書退休。可是天不如人願,很快,異族騎兵重振雄風,蒙古鐵騎衝進了關內,圍困了都城北京。這時,大部分官員主張學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謙卻堅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讚賞,被任命爲北京最高軍事統帥。在於謙的率領下,蒙古鐵騎又被擊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後來,于謙被小人陷害,在刑場被處死。在牢裏,他的附屬們都驚慌失措,有的出錢買通權臣,有的那聲喊叫,請求面見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動不動……可他卻是穩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還寫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最後,英勇就義。

于謙不但文武兼備,不屈不撓,而且還是個大清官。他死後有官員去他家抄家,卻只見滿屋破布,于謙的妻子兒女,僕人隨從全是布衣平民的樣子,身上破爛不堪。官員們不信于謙這樣的大人竟一貧如洗,便探頭探腦地四處張望,最後真讓他們找到了屋後有一個封得嚴實的木屋。官員們大喜過望,打開門後,裏面竟是皇帝賞給於謙的華麗服裝,尚方寶劍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員們不禁慚愧不已,各自離開。

我心目中的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智勇雙全,有膽有識,不畏權暴,清廉公正。你喜歡他嗎?

歷史人物故事2

在天長東鄉,住着一戶有錢的老員外,名叫沈萬山,外號神萬山。老夫妻二人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名喚沈鳳仙。據說,以前他家和別人一樣,祖輩種田爲生,輪到沈萬山,家裏漸漸發了起來,但真正發財的原因還真虧他的女兒。這故事得從頭說起。

沈鳳仙從出生起就與衆不同,自幼聰明過人,無論針功還是習文,她一看就知。她會紡紗織布、描龍繡鳳,還會吟詩答對、能歌善舞,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有沉魚落雁之容,老夫妻愛如掌上明珠,想找一個合適的後生招婿在家,繼承家業,可上門求親的不計其數,跑破了門坎,女兒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沒辦法。

原來鳳仙十七歲時,晚上睡夢中被一美貌後生驚醒,姑娘哭着不允,可那青年說了多少知冷知熱的話,並說自己是財神化身,能讓她一生富貴。姑娘自知已經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歲時,突然懷孕了,這事被老員外知道了,大發雷霆,無論誰說情,都不依,說她犯了家規,這是犯七律之罪。他給女兒一把菜刀和一條繩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絕望了,哭得淚人一般,母親只是哭,也沒有辦法。

就在這天晚上,那後生來了,說:“鳳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親說好,暗地裏買一個丫頭賠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驢車,讓它自己走,它在什麼人家門口停下,你就嫁給他,窮你別怕,我會來幫助你。”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樓來到母親房中,趁父親不在說出此話,母親轉憂爲喜,並買了一個叫小紅的丫頭。這天晚上,女兒給母親叩了三個頭,上車了。由丫頭小紅趕車,就這樣慢慢地走了。女兒走後,老夫人把後樓放了一把火給燒了,還哭着說“女兒被火燒死了”,老員外信以爲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淚水。

主僕二人坐上車後,小驢不緊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東南西北,只好聽天由命了。當天晚上,小驢車來到南陽(今汊澗)一小戶人家門口停下,不走了,丫頭狠命趕驢,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頭下車。這家老媽媽看見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來,趕緊讓坐、倒茶,問長問短,姑娘問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職業爲生,老媽媽笑着說:“我家姓王,老頭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叫王喜,給人家挑水,掙錢餬口,別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歲了,只因家窮,到現在還沒有老婆。”老太太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又問:“天這麼晚了,姑娘到哪裏去?是不是走錯路了?”姑娘說:“我到外婆家,多年未來,找不着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難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裏呢?”說着兒子回來了,雖然衣服破舊些,但人品很好,濃眉大眼,說話滿臉笑,忠厚老實。姑娘暗自高興,但無法開口,只見小夥子用帽子捧來一點米,這是明天一天的口糧,全部放在了鍋裏,煮成了乾飯,來招待客人。小夥子一邊忙着,一邊老是看着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還是丫頭小紅心靈,說:“老太太,大哥,我告訴你,我們小姐父母雙亡,沒有親人,燒紙時,不小心把火弄出來把房子燒了,現在投親不着,如果大哥不嫌,小姐願意與你結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小夥子不知說什麼纔好,心裏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說:“我這裏房子少,正愁沒法住,既然姑娘願意,今晚就成親,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說完就叫兒子去買菜,買鞭炮,由小紅伴着小姐,當晚連丫頭四口人高高興興地熱鬧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牀,準備去借早飯米,鳳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牆根,拿出一塊石頭,用手輕輕一掰,拿一點給丈夫,叫他去當錢,王喜拿着小石頭來到銀器店,一看是一塊烏金,當下換成銀錠,買米買菜,老太太高興地笑着對人說:“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婦。”

說也奇怪,別人懷孕九個月就生了,而鳳仙整整十二個月才生,王喜得了貴子,但他不知道媳婦懷的是別人孩子。可鳳仙知道,她給孩子取名叫王胎來,意思是胎裏帶來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臉沒有一處不像王喜的,從此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給人挑水了,他不知哪來那麼多錢,開始建房,開店,並在南頭買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現在這地方還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員外來了,別人如不稱他員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據說天長知縣母親過七十大壽,全縣大戶人家都接了請帖,王胎來回家問父親,有沒有請他去吃酒,王喜說沒有。王胎來人小,說話倒是可以,他說:“這太不像話,怎麼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陽也是大戶人家,雖沒有官,但有的是錢。”這話被路人聽見,當時爲了討好,跑到天長,告訴縣太爺。縣太爺知道後,立即叫人送去請帖。來人很會說話,說:“縣太爺叫我負責送請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該萬死,請王老員外父子要高擡貴手,如果讓縣太爺知道了,說小人辦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萬千萬要原諒小人。”王員外聽了說:“好,我不怪你。”到了這一天,王員外忙於事務,分不開身,由十三歲的兒子王胎來前去拜壽。吃完酒上帳時,王胎來到帳房,叫先生寫白銀兩騾車。先生沒有下筆,看這孩子笑笑,管錢人在先生耳邊輕聲說:“你寫,到明天就去取錢,看他怎麼講。”哪知輕聲說話也被王胎來聽見了,他大聲說:“請先生下筆,明天到南陽王府取錢,王胎來決不妄言。”當場人都看着這個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寫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陽王府,確實拖了兩騾車銀子。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天長。

話說沈萬山自從女兒走後,他以爲女兒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場後,也病了很久,從此家境越過越貧,賭錢場場輸,坐吃山空,房子燒的燒了,賣的賣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頭,心想:我女兒若在家該多好呀!說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兒,突然女兒打發兒子王胎來趕着當年的驢車來了,原來女兒也在思念母親,所以叫兒子前來看望外祖母,但她萬萬不知道父母會落到如此地步。王胎來趕着驢車隨着驢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覺小驢停下了。他下車看見門外坐着白髮老人,也不問,就直接上前說:“外祖母,孫兒接你來了。”老太太問:“你是誰家孩子?”孩子說:“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聽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着虎頭虎腦的孩子問:“孩子,你是誰?”孩子趕忙跪下說:“外婆,我叫王胎來,今年十三歲了,是您女兒沈鳳仙的兒子,你要不信,你問問您家這頭當年推磨的驢子,它是見證。”這毛驢像聽懂人話似的,向老人點點頭,還嗷嗷地叫了兩聲。老人家心裏想:女兒走了整整十三年,這孩子真是外孫無疑了。當時把喜訊告訴了老頭子,孩子跪着叫外公,老人家以爲女兒死了,現在看來沈家沒有絕後,真是喜從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陽,老夫人倒沒有意見,可老頭子說:“我當年要處死你母親,他不會認我的,再說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來看出老人家心思,說:“外公,我母親叫我來接你,讓我給你們帶來了兩雙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孫三人同時坐着驢車來到了南陽。

這時,王喜母親已經病故,丫頭小紅也早就嫁了人,家裏只有三口人。當岳父來到之時,這父女情、母女愛就無法表達了。說也奇怪,現在女兒家住的房子前前後後都和沈家當年的一模一樣,樓房、耳房、前廳,到處都是原來的樣子。母親問女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連鍋竈都像女兒在家的樣子。女兒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點,按照我在孃家住房的樣子建的。”女兒問母親:“那些房子還在嗎?”母親說:“後樓燒了,前廳賣了只有耳房,我們住着,也壞了。”孫子胎來笑着說:“都被我們擡到這裏來了。”所以有句古話:“沈萬山家寶貝是活的。”

後來,老夫妻倆在女兒家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再後來,王胎來又娶了親、生了子。王家雖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興旺,逐漸成爲南陽首富大戶。

歷史人物故事3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爲“童貞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在繼位之初:1558年,年僅25歲的伊麗莎白在一場宮廷血腥的權力內訌中僥倖活命,同年繼位。當時英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對立和紛爭,英國隨時都面臨着國家分裂和混亂的危險,同時還受到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威脅。

宗教改革:伊麗莎白將英國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徹底解決國內宗教紛爭,從此徹底斷絕宗教內戰的可能。這是伊麗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國人念念不忘的政績之一。伊麗莎白及之後的英國王室們因此擁有其它歐洲君主無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發展經濟:伊麗莎白一世認爲民心最重要。她沒有向自己的百姓橫徵暴斂,而是打造軍艦船隻,鼓勵有勇氣的人去海外聚斂財富。從此以後英國的國庫迅速充盈。英國民間擺脫了苛捐雜稅,開始安居樂業。經濟從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海軍力量:伊麗莎白鼓勵海上擴張,擁有了一支經歷過實戰演練的熟練海軍兵源,從而爲她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洗雪國家前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588年,她派人率英國艦隊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曾說過一句至今令人震驚的話——“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 她的這句話,在英國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對於英國人來說,她就是都鐸玫瑰的化身。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爲“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爲“黃金時代”。

歷史人物故事4

羽扇輕拂,一襲灑逸的鶴氅隨髮髻間的綸巾飄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間閃現出絕非常人所有的英氣。諸葛孔明,這個“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這樣定格在了歷史長河的畫卷之中……

“千秋有諸葛,看鏡汗吾顏。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諸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樑甫》,未出草廬,已知天下三分;輕搖羽扇,談笑之間,衆位儒生儼然已被辯得啞口無言;濁酒一杯,帷幄於草船,頃刻間已借得曹操百萬之箭;擺八卦,觀天象,竟可算得東風將來此助陣;點一縷淡香,彈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馬懿十萬大軍落魄而歸……這等神機妙算,何用比於古人,管仲樂毅怎可與之匹敵?“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你怎會辜負于徐庶的這番贊言!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忠”這個詞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閃耀的光點。爲報先帝的三顧之恩,你臨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念先帝白帝託孤之情,爲效先帝興復漢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而夙夜憂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終究是天妒英才,你滿懷着憂怨逝世於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爲你嘆息,“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後主劉禪,他是何許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對你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你,原是如此清醒的一人,此刻,怎會如此感情論事?你那滿腔的忠義凜然、嘔心瀝血,那樂不思蜀的劉阿斗,他——怎可意會?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千古諸葛,衆說紛紜,千年的光陰在人世間流轉,靈與肉雖被磨滅在清風間,無法磨滅的是諸葛孔明在世間的偉大人格。

歷史人物故事5

清朝初年,山東的一個小地方出現了一家奇怪的茶棚。過往的路人都可以進到茶棚裏面喝一杯茶,這茶不收銀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說一些奇聞異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齡。他出生在山東一個商人家庭中,父親棄儒經商,多年下來,家裏已是小康水平。在父親的資助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準備科舉考試。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家裏面就出了很大的變故。

蒲松齡的兩個哥哥娶的妻子都相當潑辣,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裏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給這三個兒子分了家。

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不像兩個嫂嫂這樣能打能吵又能搶,分家的時候也是默默躲在一邊等待蒲松齡父親的安排,最後,蒲松齡只分到了農場的三間破房子,以及二十畝薄田和只夠吃三個月的糧食。從這以後,蒲松齡不能像過去一樣只用讀書,什麼都不管了。他必須要自謀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個私塾老師,但當時私塾老師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錢最多隻有八兩銀子。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還不夠富人家的一頓宴席。

父親去世後,蒲松齡還得贍養母親,家裏就更揭不開鍋了。

爲了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挖空了心思,可在當時,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只有走科舉考試這條道路,蒲松齡也把希望寄託在了科舉考試上。除了教書外,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科舉考試上,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始終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歲時才成爲一個歲貢生。蒲松齡的一生可以說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他曾經感慨道:“窮神窮神,你和我爲什麼這麼親近,整天寸步不離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個僕人,你也得給我放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離開我,就好像是兩個熱戀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舉考試中始終不能得志,蒲松齡對黑暗的社會和不合理的科舉制度產生了很深的牴觸,他有一種傾訴的願望,於是他打算寫一本書。爲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齡花了很多心思,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馬路邊搭起了一個草亭,設立了一個茶棚。於是就出現了故事換茶喝的情景。

就這樣靠着和客人閒談,蒲松齡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書齋中,憑着記憶,將這些故事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寫在自己的書中。因爲故事是通過聊天得來的,蒲松齡就給自己的書齋起名字叫“聊齋”。

蒲松齡將自己一生的情感寄託到文章當中,因爲他寫的是傳奇故事,所以他爲自己的小說集取名《聊齋志異》。

蒲松齡花了大量的精力寫成的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說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這部書的作者,在貧困中掙扎和科舉考試中落魄的蒲松齡,卻沒有得到當時人們對他的肯定,最後在聊齋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歷史人物故事6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爲它的命運擔憂,爲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爲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7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家、思想家與國學大師,人謂有王安石之風。然其童年聰慧過人,婚姻充滿樂趣,處事笑話頗多……留下不少鮮爲人知的趣事。

六齡童詩章太炎生於書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歲,那天時值下雨,父親章浚在家邀請了10餘位文人、親友,邊飲酒邊吟詩詞。內有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興上來,情趣盎然,令小太炎應景誦詩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誦: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頓時,震驚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來宣紙筆墨,揮毫錄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該詩現珍藏於章太炎紀念館。

添“花馬甲”大凡兒童時代的人,特別喜歡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卻是個“書迷”,不諳嬉耍。那時,太炎的母親常與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邊看書,儘管環境鬧,他總是讀得旁若無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裏專心致志地看書,天色漸暗,氣溫轉低,其長嫂連喚三聲,叫他進屋添衣,免得着涼。太炎勉強進屋添衣後,仍回到天井借光讀書。殊不知竟穿上其長嫂的一件“花馬甲”,衆人見狀,大笑不止。而太炎卻茫然不知,擡起頭問家人笑什麼?讓我知道了也樂一樂……衆人越發樂了。

考“童子試”章太炎16歲那年,受父命參加“童子試”,當時試卷的試題爲:論燦爛之大清國。

考場上鴉雀無聲,許多考生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引經據典,尋章摘句,大做起、承、轉、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戰爭後,外國軍艦闖入中國沿海城鎮,燒、殺、奸、掠;又想到許多清朝官僚對洋人卑躬屈膝,對人民作威作福……這怎能證明清國“燦爛”呢?於是他揮毫疾書,把滿腔積憤灑於字裏行間,並呼籲“吾國民衆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不到一個鐘點,章太炎便第一個交了卷。主考官見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還在挖耳搔頭,有的……惟獨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稱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離開考場,只見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膽!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當今國人之思;我之所論,樁樁合乎國情之實,何罪之有?”頓時,考場裏“譁”地引起一陣騷亂。

主考官想駁又駁不倒,氣得臉色鐵青,又怕事態擴大,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烏紗帽,速令兩名差役把章太炎挾出考場。章的家人見狀,知道小少爺闖下大禍,將殃及老爺仕途,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卻若無其事。

歷史人物故事8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梁山伯的女孩,既聰明又漂亮。

有一天,他問父親,說他想去求學,父親說那都是男子乾的事情,不讓祝英臺去。祝英臺非常的傷心,於是她的丫鬟就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說英臺,我們男扮女裝,一起去吧。英臺非常的高興,於是他們扮成男扮女裝的樣子,還互相看了對方一眼,就去父親的房間裏了。他們來到了父親的房間裏,連父親都沒有看出來,由於拗不過祝英臺,所以就讓他們去了。

在求學的路上,銀牌遇見了梁山伯,於是他們一起就去求學了。在學校裏,他們兩個是一間房間,於是英臺爲了不讓發現,它就在兩牀之間放了一盆水。並告訴梁山伯睡覺要老實,梁山伯很聽話。可是這也比不過聰明的師孃師孃早就知道了這個祕密。有一天是娘讓祝英臺去他的房間一趟中臺去了,才知道原來是娘早就發現了。但是他卻請求師孃別告訴別人是娘娘,不過就答應了。

這一天,祝英臺的父親給朱英臺寫來了一封信,信上說到他的父親病了,讓他回去一趟。祝英臺只好乖乖的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梁山伯和師孃一起在送祝英臺,在路上祝英臺給梁山伯說梁山伯,我們家有一個九妹跟我長得非常的像,到這學期期末你去我們家提親吧。梁山伯就變答應了,因爲他非常喜歡祝英臺這種模樣。

英臺到了家發現父親的病早就好了,父親面說,既然你已經回來了,就不用去了,就待在家裏等着去馬家提親吧。英臺非常的傷心,但父親就是不讓他去求學,也不讓他見梁山伯。就這樣,梁山伯變氣死了,他臨死的那天晚上對他的嚇人說,他死後一定要把他埋在祝英臺和馬家的路上。

去馬家提親那一天的路上,下起了傾盆大雨。祝英臺的丫鬟告訴中他,這就是梁山伯的墳墓,聽到後,祝英臺跳下花架就奔過去,跳進了墳墓裏。雨過天晴,白雲飄在空中,出起了七色彩虹。墳墓旁有兩隻蝴蝶一直圍繞着墳墓轉。從此大家就把藍色的那一隻叫做梁山伯把粉色的那一隻叫做祝英臺。

歷史人物故事9

豐子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生動坦誠,漫畫多以兒童作爲題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顆善良、童真的心。

豐子愷共有7個子女。他在漫畫裏畫得最多的是大女兒阿寶。有一回,阿寶拿了一雙軟軟的新鞋子,並脫下自己腳上的那雙給凳子穿上了,還得意地叫: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她母親連忙喊:別弄髒了襪子!然後立刻把阿寶抓到藤榻上,動手毀壞她的創作。豐子愷卻很贊同女兒的調皮,反倒覺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風景且野蠻。

除了喜歡自己的孩子,豐子愷也很喜歡和鄰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剛上小學的那段日子,爸爸媽媽因爲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裏,一個偶然的機會,豐子愷得知她午飯沒有着落,便欣然邀請她到家裏共進午餐。

豐子愷的慈祥、親切和幽默使這個認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家庭。豐子愷帶着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樓的上上下下,給她們看他在日本留學時從當地帶回來的各種日本漫畫書以及各種畫集。

在工作之餘,豐子愷常常會從口袋裏掏出小本子,生動地速寫出姐妹倆聽女兒豐一吟講故事時的聚精會神、初學打毛線時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貓)玩耍時的笑逐顏開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頭扎辮的天真可愛畫面妙趣橫生,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歡快和驚喜!

一次,女兒豐一吟帶着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遊。回到日月樓後,孩子們興奮得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惹得豐子愷從樓上的工作室下來看熱鬧,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時,豐一吟開始教唱《送別》,不料唱到一半被豐子愷制止了,他對女兒說:小孩子哪懂什麼知交半零落啊,我給他們另外寫一個!一時興起的豐子愷沉思片刻後,張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別》來: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裏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充滿童趣的歌詞不必解釋,孩子們一聽就完全懂了。這首詞,後來配上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的樂曲,於是豐家老小百唱不厭。除了這一首,豐子愷還會教孩子們唱其他兒歌。

豐子愷的童真正是來自同這些孩子們長期的相處,也更是來自他愛孩子的那顆心。

歷史人物故事10

宋義——遭到項羽發動兵變爲其斬殺

料樑必敗

宋義原爲楚國令尹,秦末大起義,六國復辟,宋義投到楚將項梁麾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途中遇到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問他道:“您將要去會見武信君嗎?”顯回答說:“是啊。”宋義道:“我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當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這時秦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卿子冠軍

章邯已經擊垮了項梁的部隊,便認爲楚地的兵事不值得憂慮,就渡過黃河,向北攻打趙,大敗趙軍,而後率軍抵達邯鄲,將城中百姓全部遷徙到河內,剷平了邯鄲的城郭。張耳與趙王歇逃入鉅鹿城,秦將王離領兵將鉅鹿團團圍住。陳餘向北收集常山的兵士,獲得幾萬人,駐紮在鉅鹿北面,章邯駐軍鉅鹿南面的棘原。趙於是幾次向楚請求救援。

這時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正在楚,就進見楚懷王說:“宋義推論武信君的軍隊必敗,過了不幾天,項軍果然失敗。軍隊尚未開戰就預見到了敗亡的徵兆,這可以說是頗懂得兵法了!”楚懷王即召宋義前來商議事情,十分喜歡他,因此便任命他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范增爲末將,領兵去援救趙國。各路部隊的將領也都歸宋義統領,號稱他爲“卿子冠軍”。

歷史人物故事11

故事:八百多年前一個上元佳節,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寫了首《青玉案.元夕》。一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千古傳頌。“那人”經過後人千百年演繹,使得最初“那人”成了千古之謎。

追隨元夕夜“那人”模糊足跡,回到那個鼎盛塵封炎宋治世,領略她丹青妙筆,揭開“那人”千年謎底。她,出生書香世家,父親是禮部員外郎,在當時頗負盛名,母親是漢國公王準孫女,知書善文。在這樣優裕家庭裏,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便有了詞堂傳言“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

十八歲那年,她一襲品紅鴛鴦霞帔,一頭青絲綰成朝凰髻,數十里紅妝,街道兩旁飄揚紅緞。在滿城人觀望下,她嫁與右丞相之子趙明誠。一個曠世才女,一個如玉公子,一場傾城之戀,一段天地良緣。婚後,她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他們愛情也成了市民茶餘飯後閒談一段佳話。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不斷,奸臣當道,父輩失官,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曾經,感懷風花雪月,而如今,晚來風柔,愁銷無果,誰憐一枝梅,凌寒獨自敗,她登上高樓,依遍欄杆。她在等相聚那天,就算等到鐵樹開花,隕落無影。但不管怎樣,她都堅信,時光會給她最美答案。

靖康二年,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她開始了逃難生活,趙明誠臨危受命,不幸病倒,亡於任上。

“念夫殤,相思亂,山河碎,獨悽愴,煙水茫茫,何時歸鄉。曾經玉竹樓上共挽手,品芳酒;可如今,你獨走,我孤留。無家可歸憂傷,心沒有棲息地方,只有將這一切流浪在字裏行間。”

多年背井離鄉,她那顆心已經殘碎,造物弄人,命途多舛。讓她嚐盡人間冷暖,方纔成就她絢爛。

一個元夕夜。她懷着對死去親人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無限失望,寫了首《永遇樂.落日鎔金》,最後一句“如今憔悴,風鬟爽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讓當時有識之士讀一次哭一回。

或許她不知道,五十年後,二帝蒙塵,神州板蕩。同樣時間,同樣夜晚,有一個人懷着同樣心情,伴着月圓,賦詩一篇,飽含着對“那人”沉沉思念。

歷史人物故事12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臣祁黃羊:“南陽縣缺一個縣官,你認爲派誰去當合適?”

祁黃羊立刻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爲什麼要讓他去做官呢?”晉平公驚奇地問。

“你只問我派誰去合適,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聽了祁黃羊的話,派解狐去做了南陽的縣官。果然,解狐在南陽辦事很公正,爲那裏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裏缺個大法官,誰來當合適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黃羊說。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晉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別人說閒話。”

祁黃羊說:“你只是問我誰可以勝任,並沒有問我他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於是,晉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當了大法官以後,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擁護他。

孔子聽說後,稱讚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標準的。既不因爲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薦他;也不因爲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就不推薦。祁黃羊這樣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哲理點撥:做一個誠實坦蕩的人,是沒有必要顧忌大多的。

歷史人物故事13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陳藩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陳藩,對陳藩說:“小夥子你爲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爲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爲陳藩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衆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歷史人物故事14

宋王與使者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說:“齊國的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說:“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現在憑着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於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查看。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裏去?”

派去的人說:“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麼近了,國民已經如此恐懼。現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爲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麼辦呢?”

他的哥哥說:“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於死者死,先於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後,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說:“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裏。國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興。左右近臣都說:“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於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後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爲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塗,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自身,上下互相爲了謀求利益而爭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讚說:“先生說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爲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本來也是爲了利益,因爲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纔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說‘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爲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對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點撥:正確的領導思想帶來的好處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強個人修養,它的功效不遜於你投入的資金。其中加強領導修養最關鍵的,就是領導人能否從被領導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