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傳統節日有很多,對於不同的民族其實在慶祝節日上都是會有一定的差異的,而且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所有的節日都是一樣的,以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1

苗族踩花山節

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節日踩花山。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銀,組織的鬥牛、鬥畫眉、吹蘆笙、爬花杆等,爬花杆是苗族人特有的娛樂活動。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在正月裏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場上,彙集了附近苗寨的人們,可以說是人山人海。

他們穿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在花山場尋找自己的親戚朋友。踩花山場上最惹人注目的是穿着華麗的姑娘們。

花杆原是苗族人祈禱生兒育女的供物,後來漸漸地成爲踩花山活動中最吸引人的中心活動。在花杆下聚集着許多青年男女,他們有說有笑地觀看爬花杆表演。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有的表演者還在爬杆時吹蘆笙,他們在各種姿勢下都能吹蘆笙,看上去十分精彩有趣,成爲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

隨着表演活動高潮的過去,人羣中的活動也有了轉移。原來小夥子和姑娘們各自圍在一起,慢慢地他們聚攏起來,因爲踩花山活動中談情說愛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納西族三朵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最具民族風情的節日,是納西人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三朵”的重要節日,也是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

在東巴古籍的記載中,三朵是玉龍雪山的神靈,是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豪,千百年被納西族崇奉爲保護神、戰神。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2張

據說“三朵”屬羊,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各地納西大衆都要到北嶽廟(即玉龍祠,又名三朵廟)祭拜祈福。

除在北嶽廟舉辦節慶活動外,納西族同胞要在自家烹製食物,燒香祭拜“三朵”,正如詩篇中所說:“年年春二月,戶戶祝三朵。”

納西族同胞認爲“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常常顯聖,保護着納西人的安全,唐代現已開始建祠祭祀,深受納西人信仰。

景頗族目腦節

“目腦縱歌”,景頗語意爲“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腦節作爲一種大型的羣衆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景頗族最早是氐羌族羣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習俗。

毛南族分龍節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3張

分龍節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慶祝活動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於祈求五穀豐登。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穀收穫常無保障。

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爲每年夏至後的頭一個時辰日,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爲傳統的農業祭祀節。

祭神有廟祭和家祭。廟祭兩天,第一天,先在廟內供神。當晚,人們匯於廟前觀看身着法衣、頭戴面具的.巫師跳神演唱。次日,人們又圍於廟前,觀看椎牛祭神儀式。

第三天,即分龍日,各戶舉行家祭家宴,請青少年作社交娛樂活動。這一天,家家戶戶宰雞鴨,製作五色糯飯、粉蒸肉等佳餚,用於祭祖和祭家氏神等。

並用各色糯飯捏成小團團,插在竹枝上,表示碩果累累,預祝豐收。同時用糯飯糰夾粉蒸肉喂耕牛,以示慰勞。供奉祖先諸神之後,即請親友赴宴,共度節日。

彝族祭火節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4張

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在雲南彌勒彝族阿細人都會舉行祭火節,神祕的祭火活動撼人心魄,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這是原始激情的豪邁釋放,也是屬於阿細人最原始的狂歡節!

祭火節是彝族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精彩的迴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爲萬物之靈的神祕慶典。這祭火神節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5張

彝族阿細人非常崇尚火,一生都會舉行各種與火相關的活動,出生時要在火塘邊進行命名儀式。他們認爲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爲神。

傳說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阿細的祖先過着沒有光明的生活,不僅吃的是生肉,還時常遭受野獸的侵襲。這樣的日子,讓整個部落人非常期盼有火帶來的便利。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6張

終於在農曆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才得以熟食,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阿細人把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據瞭解,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啊細”,聚居於雲南省路南(今石林)、彌勒、丘北等縣。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2

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共有56個主要的民族,在這些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曆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

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曆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爲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7張

少數民族的節日及風俗

那達慕

蒙古語意爲“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

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爲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刀杆節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8張

少數民族

傈僳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爲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着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着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着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準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爲“大爾德”(大節日)。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爲“小爾德”(小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3

三月三歌節的哪個民族的節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爲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爲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歌節的由來

以前相傳唱歌可以讓天上的神靈感到快樂,歌唱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就逐漸發展爲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在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爲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爲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爲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爲歌圩。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及其寓意 第9張

三月三歌節的特色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爲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爲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體,老人小孩亦來遊樂助興。

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爲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爲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爲文化藝術節。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