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充斥着各行各業的人物,每個行業都會有人選擇,不同的行業之間其實說需要具備的技能和知識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1

第一個感悟:醫學不是萬能的,但醫生可以幫助患者。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醫生在和衰老、死亡的對抗中,並不保證每一場戰鬥都能打贏。但是醫生可以幫助患者,讓有限的生命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例如,很多女性內心忌諱衰老,面對更年期更是心情複雜。實際上,更年期作爲從中年到老年的過渡,既是女性身體的動盪期,也是機遇期。如果借鑑慢性疾病管理模式進行長程的健康管理,減少諸多老年退化性疾病的發生,不僅可以幫助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還能有效地提升女性人生後半程的生命質量。

第二個感悟:臨牀診療,不僅是治病,更是醫生和患者之間展開的人與人的交流。

醫生要爲患者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當醫生用自己的真心和患者交流時,患者也會用自己的真心助力醫生的職業成長。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醫生要在理智和情感之間建立平衡,既要儘可能地靠近患者並理解患者的心理,也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以便不受患者情緒以及自身情感干擾,客觀理性地做出判斷,爲患者做出最優治療選擇。

2003 年,結束了6年的婦產科基本培訓後,我選擇婦科內分泌作爲自己的職業方向,放棄最初心儀的婦科腫瘤專業。這一改變的背後有一個隱祕的原因。面對疾病困苦、生離死別,我在情感上過於自我代入,乃至心力交瘁。診室病房中,我要面帶微笑保持職業性的剋制;然而寂靜無人處,想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就要消逝,我經常淚眼滂沱。

在婦科內分泌診室,我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最開始,我聽到的是一個個的病例和錯綜複雜的症狀,後來,我看到的是一個個病人和一段段女性人生。病人們就像大姐姐一樣,逐漸地將我從深度困擾我的性格弱點中一點點地解脫出來。

我逐步意識到,如果說女性的一生是一場盛大的傳奇,那麼這場傳奇的總導演正是女性的內分泌系統。

第三個感悟:臨牀診療,從來都和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大環境密切相關。

社會上對一些疾病存在誤解和偏見。醫生要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到公衆中去,進行深入淺出的科普,糾正社會偏見,幫助病人卸掉強加在精神上的無形壓力,爲患者康復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過去幾千年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貧困、戰亂和肆虐的疾病導致人口平均壽命低,絕大部分女性不能順利活到老年。而現在是和平時期,糧食充足,生活安定,在現代醫學的護佑下,中國女性的平均壽命接近80 歲。更年期問題於是成爲困擾女性,甚至困擾全社會的大問題。

更年期綜合徵作爲一種典型的身心疾病,其治療不僅需要女性患者自身積極配合,也需要家人、朋友和全社會的支持。現實生活中,對更年期的污名化,往往阻礙了女性的就醫求助之路。比如否認更年期症狀是一種客觀存在,認爲女性就是胡“作”;比如對更年期女性的精神歧視;比如物化女性,過於強調年輕、貌美、苗條,導致女性過度整容、亂服保健品,反而損害了女性的健康……

作爲一名婦科內分泌醫生,我有責任幫助女性朋友們瞭解自己的身體,正視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發生的變化,同時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堅定地帶領女性朋友們走出更年期帶來的身體困境和社會困境。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第2張

以上種種,讓我感覺到,非常有必要寫一本更年期醫學科普書。

更年期作爲女性漫長人生旅途中的必經之路,是一段特殊的生命歷程。多年來,我在歷次公衆科普教育中一直強調:“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

更年期的女性身體可謂進入“多事之秋”,開始頻繁出狀況。這些狀況可能是雌激素波動性下降導致的各種不適,即更年期綜合徵。同時也可能出現器質性疾病,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許多老年退化性疾病可能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發展,比如骨質疏鬆症、心腦血管疾病等。堅持科學有效的更年期健康管理,則有可能將上述疾病撲滅在星星之火階段,阻遏其發展成燎原之勢。

每年全國都有大量的女性進入更年期,她們的身心在遭受磨難,但能到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內分泌與生殖中心(後文稱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內分泌門診)看病的女性畢竟是少數。我希望用這本書安慰她們,告訴她們:“更年期,別慌別怕!更年期過好,未來會更好!”

我想創作一本更年期醫學科普書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本人也到了知天命之年,處於最典型的更年期年齡段。過去,爲了更好地理解更年期女性的心境,我一直在努力靠近她們。而今天,我成了她們中的一員,對於更年期女性的診療,此時的我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悟。我由衷地把每一位病人當作久別重逢的閨密,繼續共同探尋現代社會中女性的生命意義。

陳教授在這本書中將她24年的臨牀經驗進行總結,講述了40個生動的病例故事,串起醫學前沿、臨牀診療以及醫患互動等更年期醫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用科學的方式,陪你一起走過這段特殊的旅程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女性及其家人不可少的更年期自助醫學工具書,更從一個個更年期婦女病例入手,從探討女性健康問題,拓展到更年期女性的社會心理困境,將社會輿論大環境與更年期女性的健康問題合二爲一,對更年期綜合徵這一典型身心疾病給出了新的解答,更親民,更接地氣。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2

工作VS生活,你如何選擇?好友猝死一年後,一位青年醫生的感悟

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媒體對於醫生的態度,要麼就是像“聊城假藥案”一樣,爲了收視率,不顧事實去刻意抹黑,去造謠誹謗;要麼,就是過分的強調了醫生的崇高,有點捧殺的感覺,比如在飛機上拿嘴吸尿這種,很少有媒體能夠客觀的去報道醫生這個羣體。

在十一國慶長假裏,難得跟關係好的朋友們有相聚的一刻,突然覺得自己都跟現實世界脫軌了。從醫幾年下來,在享受了幾個難得安靜的瞬間後,我開始思考:工作和生活,哪個對於醫生的意義更大?

在早年的時候,我這種類似於工作狂的人,白天在醫院忙於工作與處理各種“狗血”的事情,晚上還能熬夜趕論文,在特定的時間段還要負責各種課題標書的寫作,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忙到連剪頭髮的時候都怕被急診電話叫回去。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第3張

因爲有一次我真的剪頭髮剪到一半的時候,接到需要急診介入取栓治療腦卒中患者的電話,我只好跟理髮師商量了一下,花3分鐘處理了完髮型,匆匆趕往工作崗位。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被頸椎病困擾了很久之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工作重要還是生活重要?我相信很多人其實都面臨着跟我一樣的困惑。

在談工作和生活之前,身爲理工科出身的人,先做一個分析,我們爲什麼要工作?當然是爲了能夠賺到能夠養活我們自己的金錢,對於醫生而言,絕大部分工作了10餘年左右的醫生養活自己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都會跟我一樣,處於一個職業倦怠期,慢慢的生活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上。

今年是醫務人員地位相對較高的.一年,但是疫情最艱難的時刻過去之後,仍然出現了各種狗血的事情:醫生莫名其妙被砍的;抗疫期間津貼被剋扣的;更有甚者,醫院開始集體減薪的……

在默默奉獻了很多年之後,隨着年齡越來越大,對於整個醫療體制改革的不確定性,和對於整個醫療行業的不確定性,使得很多人對於工作產生了迷茫。醫生這種職業,全年無休,國慶+中秋8天長假,我院的態度是正常門診全開,對於絕大部分醫院而言,今年的收入和支出能不能平衡都是一個考驗,對於醫生來說,想要享受生活是一個很奢侈的東西。

你多一分鐘的時間在工作上,就少一分鐘的時間在自己的家庭上,很多年以前,那時候自己順風順水,並不覺得生活是一個很難的事情,而如今到了保溫杯裏泡枸杞的年紀,才忽然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覺得生活對於每個人都很艱難。

我一個在北醫三院的師妹曾經默默統計過她身邊離婚的醫務人員,發現離婚率很高,很多有一定行政級別的醫院領導,也是迫於外界壓力沒有離婚但也形同陌路,很多時候醫務人員過分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而導致家庭不和睦也是婚姻破裂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對於醫生這份工作,我覺得工作算是崇高的,但是崇高的人就一定要全身心的累死在工作崗位上麼?

2019年,年僅31週歲與我一同入職的一位同事猝死在了家中,如今過去一年了,除了她的家人,她的醫院顯然是忘記了她……(事件回顧:半月內第5位!寫在同我一起入職的醫生好友猝死後……)經歷了這麼多,我越發覺得醫生其實跟打掃大街的環衛工人一樣,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會面臨裁員,會面臨降薪,也會猝死。

在有限的生命裏,在工作完了以後,也要學會“臨牀躺學”,不是每個醫生都會成爲專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對於90%的人而言,這只是一份工作。

可能有些人的薪水還可以,可能有些人的薪水也不如人意,適當的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時間,我們也是需要生活的,24小時讓人在醫院,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更是對患者不負責任,過度疲勞的醫生,在治療方案決定和手術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自己都不知道的失誤。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第4張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曾不是太理解我在德國的師姐,明明工作得好好的,爲什麼放飛自我辭職環球旅行去了,直到我最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們國內的醫生可能過得是“hard模式”,在國內叫荒野求生,在國外叫享受生活。

當師姐給我介紹,在德國她們下班以後不會有人因爲工作的事情而打擾她時候,我真是滿滿的羨慕,特別是聽到在德國跟患者家屬的交流就限定在1個小時,過了這個時間段可以拒絕回答家屬的問題,這個時候讓我又回想起了前幾天在走廊鬧事的患者家屬,這種中國特色式的醫鬧,疫情還未結束,醫鬧依然很是猖狂。

對於未來,我覺得國家在進行醫療改革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臨牀一線醫生是血肉之軀,畢竟衛健部門國慶長假期間都不是每天在工作,而一線的醫生在基本工資直線下降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工作。

我們國內的醫生也學着要去享受生活,給生活多一點時間,工作呢,只是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也勸那些年輕的醫生,要試着去學會享受生活,不能被社會上的輿論所綁架,醫生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們接受讚揚,但不接受捧殺,在這個略顯艱難的2020年,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3

爲什麼許多人都喜歡醫生這個職業?僅僅是因爲薪資待遇嗎?

很多人都喜歡醫生這一個職業,首先這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能夠救死扶傷而且也是一個非常體面的職業,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會覺得選擇成爲醫生是因爲工資比較高,福利待遇比較好。

1、這是一個神聖的職業

爲什麼絕大部分人都想要成爲醫生,是因爲醫生本來就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在這裏爭分奪秒就是希望能夠救死扶傷,可以挽救每一個瀕臨死亡的患者。對於醫生來說,如果能夠搶救患者並且成功搶救,相信內心也會擁有着更多的愉悅感。

在疫情到來時,有多少醫生逆行得到了衆多人的讚揚,這其實就是一個光宗耀祖的職業,而且也非常的體面,總會讓人覺得佩服至極。

2、工資高待遇好

當然也有一些人成爲醫生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工資待遇好,一般是一些普通的醫生,每個月的工資也夠日常花銷,如果是一些主任級別,每個月的工資都會遠超普通白領的薪資。

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悟 第5張

除了這一些之外,還會有很多的待遇,比如住房津貼,又或者是交通津貼等等,大部分的醫生在買房的時候都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因此這也是大部分人選擇成爲醫生的主要原因,這簡直是一個鐵飯碗。

3、純粹是個人喜歡

也有一些人成爲醫生是因爲個人的喜歡,比如在小的時候可能是因爲遭遇親人的離世,但是自己卻沒有能力挽救,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也定下一個目標,希望在長大之後能夠成爲一個醫生,可以挽救所有的病人。

也有一些人可能是因爲家族的原因,比如自己的父母全部都是醫生,那麼在耳濡目染之下,同樣也會非常喜歡做醫生,這可能就是一種興趣,都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有興趣,那麼在這一個行業肯定也會做得比較好。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