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今年1月,聯想宣佈向上交所遞交CDR(中國存託憑證)上市及交易申請,截至目前,聯想尚未披露撤銷掛牌申請的原因。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1

聯想集團的遞交上市申請和撤回申請大概是這幾天最矚目的事情了。

據報道,2021年9月30日,港股上市的聯想集團向上交所遞交登陸科創板的招股書獲受理。10月8日,上交所公告,聯想集團和保薦人中金公司分別向上交所遞交了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上交所決定終止對公司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的審覈。

籌劃了一年的回A事項,終於在9月30日正式通過科創板上市申請的聯想,在一個國慶長假之後突然又毫無徵兆的撤回申請,聯想這波操作着實讓人摸不着頭腦。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與此同時,聯想的股價也跟着搖搖晃晃。

據報道,在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後的首個港股交易日,聯想集團股價收漲近10%。10月5日,聯想集團股價收漲近5%,創下今年5月以來的新高。

而10月8日撤回申請後,聯想集團H股每股報8.81港元,較上一交易日下跌4.76%,總市值1061億元,當天蒸發52億港元。

01、爲什麼聯想要回A上市?

聯想集團楊元慶表示,聯想此番回A上市,一是因爲聯想的業務一直紮根在國內,期待在中國上市;二來聯想也希望和國內資本市場建立更密切的鏈接。

不過,這只是楊元慶的說辭,在業內人士看來,聯想不過是想通過收攬國內資金爲自己回血,挽救自己資產負債率高達90.5%的狼狽局面。

02、爲什麼聯想在短短8天之後就撤回上市申請?

雖然聯想集團在10月10日發佈的聲明中表示,撤回上市申請是因爲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複雜度,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等原因,但其實情況並不這麼簡單。

首先,科創板顧名思義,一家公司要有拿的出手的科技研發。但是聯想是公認的不符合這個標準。

衆所周知,聯想電腦的芯片、處理器、內存等核心技術都是從外部採購,而非自主研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聯想只是一家把別人的東西拼湊在一起的組裝公司。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2張

同時,根據聯想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佔當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48%、2.63%、2.39%。而只是別的科技公司研發佔比的零頭。

這也更能說明,聯想集團不符合科創板的要求。

其次,聯想在國內早已經失去民心。

作爲一家民族企業,聯想卻一心想着造福外國人。不但把總部設在美國,而且在國外的價錢還比中國便宜不少。雖然聯想在中國的粉絲並不少,但是受到價格影響,不少國人只能去購買美國版聯想電腦。

聯想的這種操作方式讓不少國人氣憤,身爲中國的民族企業,卻一心造福美國羣衆,融入美國社會。

不僅如此,在國外市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的聯想集團,一直都是在用國內賺來的錢去補貼國外的價格,這讓中國消費者實在難以接受。

得罪了中國消費者,還想在中國撈錢,聯想想要在中國上市,不會太容易。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2

醞釀大半年之後,聯想集團的“回A”之路戛然而止。

10月8日晚間,上交所官網顯示,聯想的科創板IPO(首次公開發行)審覈狀態由“已受理”更改爲“終止”。聯想和保薦人中金公司當日分別遞交了上市文件撤回申請。

這一變化令外界頗爲意外。9月30日,聯想的上市申請獲得受理,不少人認爲掛牌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僅僅一個工作日之後,這筆募資規模高達人民幣100億元的IPO就宣告終止。

爲了迴歸國內資本市場,聯想籌謀已久。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聯想先後在香港和美國上市。近年來,出於拓寬融資渠道等多種因素,聯想開始尋求在A股上市,首選科創板。

今年1月,聯想宣佈向上交所遞交CDR(中國存託憑證)上市及交易申請,正式踏上國內上市之路。

直到8月上旬,聯想管理層對於此次上市仍然十分樂觀。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一場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科創板上市進展順利,但要一步一步走,“只是時間問題”。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3張

楊元慶

但兩個月後,聯想登陸科創板宣告失利。相關公告使用了“終止”的表述,或許意味着聯想短時間不會再度啓動這一進程。

其實,聯想此次衝刺IPO,帶有“及格式闖關”的味道。

作爲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產物,科創板的定位是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至少在前兩項上,以銷售個人電腦(PC)爲主業的聯想很難說100%契合;要想被接納,需要在招股書中展現更有說服力的故事。

在招股書中,聯想介紹了自身的業務構成,宣稱公司符合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定位,涵蓋“物聯網和智能硬件”和“雲計算”兩大板塊。

但細究起來,這種描述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

按照一般定義,爲聯想貢獻90%營收的PC和智能手機,很難被歸入“物聯網和智能硬件”;而AR/VR(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設備、智能門鎖、投影儀之類的產品,概念上固然更加契合,但並非主業,也稱不上是拳頭產品。

雲計算方面,聯想近年來在數據中心領域取得不小進展,全球市場份額躋身前五。但這塊業務的營收佔比僅爲10%左右,每年波動很小。

也就是說,聯想在財務上仍是一家以銷售PC和手機爲主業的公司;但它在招股書中重點包裝非核心業務的故事,以增強投資人心目中的“科技感”,躋身科創板。

不過,招股書的合理美化是每一家擬上市公司的通常做法;只要不存在虛構或誤導,就不構成違規。而公司爲了滿足上市標準,通過調整表述“壓線過關”,也是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常態。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4張

截至目前,聯想尚未披露撤銷掛牌申請的原因。但從各項指標均已達成,只差臨門一腳卻主動撤回的操作中,或許可以管窺聯想管理層的思路。

在頭部企業的歸國浪潮中,作爲老牌紅籌股,聯想不太可能被國內資本市場長期拒之門外;與“能不能上”相比,“上得好不好”,也就是中長期股價表現纔是聯想管理層的真正考驗。

這不僅需要更高超的財技,也需要聯想在營收結構調整、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聯想需要通過核心技術的突破,讓公衆和投資人脫離“組裝廠”的認知窠臼,而芯片研發是重中之重。

高度依賴PC業務,是聯想最被外界詬病的問題,也是影響資本市場看法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國內一線科技公司中,聯想是唯一一家把PC作爲支柱業務的。華爲、小米等廠商儘管也推出了筆記本電腦,但均作爲核心的手機產品線的延展,營收佔比並不大。

2018至2021財年,PC和智能設備業務在聯想集團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爲75.4%、78.6%和79.9%,居於核心地位。考慮到聯想手機、平板電腦等業務的體量較小,這塊營收其實主要是賣電腦的收入。

在智能手機佔據主流的時代,聯想之所以仍然看重PC,既有公司歷史和業務慣性的因素,也有PC市場逐漸復甦的原因。

去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各地興起居家辦公、遠程辦公的熱潮,推升了PC需求。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2021年全球PC出貨量超過3億臺,同比增長13.1%。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5張

而在中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今年第一季度,國內PC出貨量接近1200萬臺,同比增長近50%;預計到2025年,國內PC全年出貨量將接近7000萬臺。

旺盛的市場需求,明顯拉動了聯想的財務業績。最近一個季度,聯想智能設備業務營收達947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PC業務貢獻了82%。

過去三個財年,聯想集團營收分別爲3424億元、3527億元和4116億元,其中PC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分別爲2581億元、2772億元和3287億元,保持穩定增長。但在營收規模創下新高的同時,PC業務利潤低下的難題也愈發凸顯。

2018~2020財年,聯想集團的毛利潤率分別爲14.44%、16.48%和16.08%;扣除各項費用後,淨利潤率僅爲1.2%、1.6%和2.1%。相比之下,小米的調整後淨利潤率超過5%,而蘋果的淨利潤率超過20%。

忙活一年卻沒怎麼賺到錢,重要原因是第三方採購成本居高不下。

由於自身無法生產關鍵電子組件,聯想每年都需要向第三方廠商大量採購,主要包括處理器、芯片、內存、存儲器等。根據財報,過去三年間,這部分成本分別爲1416億元、1355億元、1506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爲41.4%、38.4%,36.6%。

此外,與國內手機廠商免費使用Android不同,聯想需要從微軟公司大量採購Windows操作系統,預裝在電腦上。這部分費用每年也在250億元以上。

一些批評者認爲,從商業模式來看,聯想只是一家電子產品組裝廠。這種說法儘管有失偏頗,卻也部分反映了“錢都被供應商賺走了”的現狀。

反映到資本市場上,自2018年以來,聯想港股股價起起伏伏,長期在10港元以下徘徊,目前不到9港元;市盈率只有9.8倍,明顯低於小米港股的14.7倍。

聯想要想打破現狀,讓盈利能力突破天花板,進而爲登陸科創板奠定基礎,必須從供應鏈下手,用自研代替採購,實現價值重新分配。

PC成本結構中,CPU和顯卡一直佔據大頭。特別是CPU,通常會佔據一臺電腦1/5乃至1/4的成本。如果聯想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其生產成本就有機會獲得較大壓縮。

聯想一直有着巨大的芯片需求,但直至今年,聯想纔開始表露出親身投入的意向。在8月上旬的財報溝通會上,楊元慶表示不排除自研芯片的可能,也不排除合作可能。

相比之下,蘋果、華爲、小米等廠商很早就啓動了芯片自研。

蘋果除了已經十幾次迭代的A系列芯片外,還在2020年底推出M1芯片,主要面向MacBook筆記本電腦,徹底擺脫了對英特爾的依賴。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6張

國內廠商中,華爲2009年發佈了K3芯片,2013年推出麒麟芯片,一度撐起自家的高端手機產品線;小米則先後發佈了澎湃S1和C1芯片。OPPO和vivo的自研芯片也已經提上日程。

聯想在這件事上猶疑不決,與創立之初定下的“貿工技”路線直接相關。沿着柳傳志劃定的這條路徑,聯想擊敗衆多對手,坐上全球PC行業的王座。在此期間,在楊元慶的操持下,聯想的營收規模不斷增長,業務條線也愈發龐大。

但在全球科技版圖中,聯想始終沒能成爲最耀眼的公司之一;即使在深耕多時的PC領域,它更多扮演的也是生產者而非創新者的角色。

尤其是過去十年裏,“貿工技”增長邏輯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最大的困惑是,按照最初設想,“技”是“貿”和“工”之後的自然演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聯想似乎尚未完成這關鍵一躍。無論是電腦或手機、硬件或軟件,聯想很難找到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零部件。

這導致聯想在很長時間裏,講不出足夠性感的`資本故事,也無法激發人們的想象空間。它的港股市值約爲1000億港元,被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遠遠甩開,僅相當於小米的1/5。

如果不打通這一關節,聯想即使在科創板掛牌,其股價也難言樂觀。這絕不是所謂“市值管理”等手段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啓動回A之前,聯想已經在尋求轉變。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7張

過去幾年間,聯想多次調整組織架構,將業務劃分爲智能設備、數據中心和數據智能三大集團;並提出“3S戰略”和“端-邊-雲-網-智”的架構體系,發力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

可以看出,這些新變化都是圍繞B端用戶展開。但截至目前,聯想的營收結構並未出現大幅變化,PC佔比甚至有提升趨勢,改革成效並不明顯。

原因之一是,B端市場是“慢市場”,用戶教育、技術打磨和落地部署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且無法通過密集營銷來實現規模和收入增長。對於聯想而言,頗有遠水難解近渴之感。

其實,既然中短期不可能告別PC業務,那麼聯想最值得攻克的難題就是芯片。如果有了自己的芯片,眼下的大多數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新的增長飛輪將被啓動。

此外,通過自研芯片,聯想還能在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中,抵禦“斷供”風險。

目前,聯想電腦的CPU、顯卡等核心組件均由海外公司生產。雖然大客戶能夠享受較高的供貨優先級,但在全球芯片短缺疊加地緣政治影響的背景下,聯想的供應鏈安全也面臨挑戰。

過去兩年的虛擬貨幣挖礦熱潮,高端顯卡供貨短缺,已經導致不少PC廠商頻繁缺貨。而華爲在美國打壓下,被迫剝離手機業務,投入多年的麒麟芯片很可能永久停產,更是給所有中國公司上了一課。

聯想爲什麼終止科創板IPO 第8張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芯片廠商雖然有所發展,但無論是技術、工藝還是產能,都距離英特爾等一線廠商相去甚遠。至少在目前,聯想不可能將其作爲替代選項。

在國內芯片廠商仍在艱難跋涉的情況下,聯想的入局,能夠爲國產芯片行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聯想自身的龐大需求,也能爲自研芯片的落地提供足夠寬闊的場景。

聯想造芯,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

作爲現代工業的皇冠明珠,計算機芯片的研發成本極高,英特爾僅2020年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6億元),佔全年營收的17%。

相比之下,過去三個財年,聯想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02億元、115億元和120億元,佔比不到3%。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營收佔比,差距十分明顯。

不過,這一局面正在改變。上一季度,聯想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0%。按照楊元慶的設想,未來三年研發投入將翻一番。

更大的難題是,留給聯想的時間不多了。

參考蘋果、小米等公司的經歷,從0研發一款芯片,至少需要5年時間。即使聯想從現在起全力投入,最早也要到2026年之後才能取得顯著進展。

此外,蘋果等公司在研發芯片時,均採用了ARM公司的方案,在指令集和架構上受益匪淺。但在PC領域,聯想找不到ARM這樣的公司,完全自研又不現實,只能向英特爾、AMD等公司購買授權,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造芯也是聯想必須要走的路。

未來許多年裏,PC業務仍將是聯想的現金牛和基本盤。在市場需求的支撐下,它不會像許多人預測的那樣迅速萎縮,只會被慢慢侵蝕,直至臨界點的到來。這注定是一條緩慢下降的曲線。

對於聯想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PC市場未必長青,卻也能夠提供足夠長的緩衝帶,讓聯想尋找新的增長點,而芯片是最合理的選擇之一。

除了遠期收益外,造芯還能幫助聯想打開新的想象空間。即使在起步階段缺少實際成果,也足以讓嗅覺靈敏的投資者蜂擁而至。屆時,聯想將有機會正式叩開科創板之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