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地理知識

中國地理知識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地理知識,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中國這麼大,那中國的地理知識你知道多少呢,關於中國地理知識的總結來啦。

中國地理知識1

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1、中國領土的四至點: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附近)。南北跨緯度近50度,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60多度、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2、我國的臨海:我國有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我國的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島以東直接瀕臨的太平洋。

3、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①從緯度位置來看,我國位於北半球,北迴歸線橫穿我國南部,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這種南北跨度較大的緯度位置,使我國擁有豐富的熱量和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於我國多種農業經濟的發展。

②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種海陸兼備的位置,使東部沿海地區多優良海灣,便於發展海洋運輸,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東部遼闊的海域,不僅便於發展海洋事業,而且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豐富,有利於農業生產。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

4、我國的行政區劃:我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爲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我國有兩個簡稱的省級行政區有甘、陝、雲、貴、川五個省區。

5、我國部分省區之最:

中國地理知識

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徵,應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兩方面的特徵。其中,絕對位置即爲經緯度位置,以及由此確定的半球位置、五帶位置、氣壓帶風帶位置等;相對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陸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處地形區部位、板塊位置等)、經濟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處經濟區、與發達地區的距離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鄰的行政區)等。

中國的人口和民族

1、我國人口分佈的界線、特點及其成因:

①我國人口分佈界線:黑河——騰衝一線。

②我國人口分佈特點:東南多,西北少。

③我國人口分佈東南多、西北少的原因——a、自然條件:東南部距海洋近,平原廣闊,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溼潤,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西北部深處內陸,多屬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自然條件惡劣。b、開發歷史:東南部開發歷史悠久,自古農耕發達;西北部開發較晚。C、社會經濟條件:東南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城鎮多;西北部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不發達,經濟落後。

2、我國的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漢族人口最多,佔92%,其他55個民族被稱爲少數民族。

3、我國人口在4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壯滿回苗維,彝土蒙古藏”。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4、我國的民族分佈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佈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中國的地形

1、 我國的地形特徵:①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佈;②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③西部以高原山地爲主,東部以平原丘陵爲主。

2、 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①第一級與第二級分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②第二級與第三級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3、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利影響:

①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海洋上溼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②西高東低使大河東流入海,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繫;

③在地勢階梯的過渡帶,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④地形類型多種多樣,爲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山區大力發展林業、採礦業及旅遊業、水電業)。

(2)不利影響:

①山區面積廣大,平原面積較小,耕地資源不足;

②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經濟發展滯後;

③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於農業發展;

④山區易發地質災害。

4、山脈成爲地形區界線,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

中國地理知識 第2張

5、我國地形區之最:

中國地理知識 第3張

6、我國地震多發的主要原因是——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地帶附近,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交會處。

7、我國的主要地震帶有:①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的山地。

8、我國的火山主要分佈在——內蒙古高原南部、東北山區、臺灣、海南島等地。

9、滑坡災害——分佈在山區的陡坡。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面物質疏鬆(斷裂面、植被破壞嚴重);多暴雨。

10、泥石流災害——分佈在山區的溝谷。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崎嶇,地面物質疏鬆(植被破壞嚴重),多暴雨。

11、描述某區域的地形特徵——一般從海拔、地勢起伏狀況(包括起伏大小,哪裏高、哪裏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傾斜等)、地形的種類及分佈、特殊地貌類型及分佈等方面說明。

12、某地地勢特徵主要指——起伏大小(相對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哪裏高、哪裏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傾斜)等。

中國地理知識2

中國的氣候

1、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及原因——

①冬季:特點——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成因——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少於南方,氣溫低得多;同時,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爲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

②夏季:特點——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北方的太陽高度雖然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晝時間比南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所以,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2.我國的一月均溫0C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佈。

3、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熱量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所以氣溫最低。

4、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內陸,受大陸影響增溫快;②海拔低,氣溫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氣流越過山地進入盆地時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④沙漠廣佈,吸熱快;⑤空氣乾燥,天空少雲,太陽輻射強。

5、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我國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跨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垂直溫度帶四個溫度帶。

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佈規律——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成因——因爲東南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減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漸減少。

7、我國幾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佈——①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②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③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一線。

8、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佈規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乾旱地區最大。

9、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陰賀巴岡”一線,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

①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幹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溼氣流被擡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溼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②推移規律:五月——夏季風在南部沿海登陸,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華南地區進入雨季;六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移到長江流域,雨帶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持續到七月上旬),4—6月華北出現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後)——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先後推進到華北、東北,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南撤到長江以南;十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在大陸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11、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燒寮,成因——①冬季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夏季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冬、夏季風均帶來大量的海洋水汽;②來自海洋的溼潤氣流受地形擡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節受颱風影響,有颱風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溫增溼作用。(該地還是我國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爲,冬季該地盛行的東北季風來自海洋,飽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受到地形的擡升,就形成綿綿冬雨。)

12、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成因——深居內陸,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13、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我國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係,自東南向西北分佈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我國跨四類乾溼地區的省(區)——西藏、甘肅、陝西、內蒙古。

1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②地形的影響;③季風的影響。

15、我國的氣候特徵——①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②雨熱同期;③氣候複雜多樣。

16、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夏季高溫,使需熱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區大大向北擴展;②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③氣候複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B、不利影響:①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象嚴重;②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③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颱風造成水災、風災。④高寒、乾旱氣候區廣,不利於農業發展。

17、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江淮地區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的伏旱;

③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的颱風;

④華北地區春季和初夏的春旱;

⑤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半年的寒潮;

⑥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強低溫和雨雪天氣);⑦東北、華北、西北春季的風沙天氣;

⑧東部季風區夏秋季節的暴雨洪澇;等。

18、我國旱澇災害與夏季風的關係——①受夏季風進退影響的鋒面雨帶的移動,導致北方的春旱、夏澇,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19、華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風尚未到達華北地區,降水少;

②春季太陽高度增大,升溫快,又多大風天氣,蒸發旺盛;

③春季正是華北地區小麥返青和春耕季節,需水量大。

20、長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面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制,形成高溫、晴朗、乾旱的天氣。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21、華南及西南冬、春乾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

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

④西南地區易發生乾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22、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有——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②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④溼潤與半溼潤地區界線;⑤≥10℃積溫4500℃等值線。

23、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的特徵——主要從氣溫(高低及變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兩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徵——主要從氣候類型、氣溫(高低及變化)、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水熱組合狀況(如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氣候要素特徵(如光照、風、氣壓等)等方面描述。

25、影響氣溫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

②下墊面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面性質等);

③大氣運動;④天氣狀況;⑤人類活動;等。

26、影響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氣環流(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的影響);

②天氣系統;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⑤洋流;⑥人類活動;等。

27、影響氣候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因素;

②下墊面因素(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面性質等);

③大氣環流因素;④人類活動因素等。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我國內、外流區域的界線——北段大體沿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線。

2、河流的水文特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徵——指源地、流程(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與河網密度、河流彎曲係數、水系形狀等。

4.我國四類地區河流的判斷:① 春汛、夏汛→東北地區河流;②流量小、冬季斷流→西北地區河流;③ 量大、汛期長→南方地區河流;④ 量小、汛期短、季節變化大→華北地區河流。

5.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形起伏大小;②氣候因素中的降水強度;③ 被覆蓋狀況;④ 壤質地等。

6、長江中下游的洪災及防治

A、洪水的來源——三個主要來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漢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干流出現特大洪水。

B、長江中下游洪災嚴重的原因——①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這是因爲:流域內氣候溼潤,雨季長,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積大,支流衆多,使長江干流汛期長、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匯合在一起,長江干流就會出現特大洪水。

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緊張;二是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峯的功能削弱。

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勢低窪,且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較緩,水流不暢,排洪不暢;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擡高河牀,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於人們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還使得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峯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峯流量。可見,造成長江洪災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爲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纔是人爲原因,人爲原因起到了加劇洪水災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興修水庫,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點治理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分洪等);④ 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⑤ 建三峽工程——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

7、黃河下游出現斷流的原因——①徑流量小。黃河流域大部分位於半溼潤半乾旱區,降水較少,且流域面積較小,支流少,使黃河年平均徑流量較小;黃河下游爲地上河,少有支流匯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黃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現斷流。

②工農業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黃河沿岸工業以煤炭、鋼鐵、紡織、化學等工業爲主,耗水量大;農業灌溉多以漫灌爲主,需水量大;黃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極大。黃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徑流量進一步減少。

③由於節水意識不強和管理及技術落後等原因,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較大。④由於蒸發和滲漏損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漸減少。

8、黃河水害及治理

A、黃河水害及成因——黃河之害,在於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並在下游河道沉積,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根本——治黃的關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黃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生物措施(造林種草)和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並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對攔沙、調沙、防洪、防凌、解決下游斷流問題將起到作用)。③興修、加固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黃河凌汛

A、發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寧夏、內蒙古境內);②下游山東境內一段。

B、發生時間——冬季(河水開始封凍時)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

10、黃河下游流域狹窄,幾乎無支流的原因——河牀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無法匯入。

11、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勢起伏大,或位於地勢階梯過渡地帶);②河流徑流量大(原因:氣候溼潤,降水豐沛)。

12、建設水電站(基地)的條件:

一般從方面進行分析:

①能是否豐富;②建壩難易及工程投資大小(地形、地質條件);③ 民規模及難度;

④ 沒損失(耕地和城鎮等)大小;⑤市場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等。

13、河流洪澇災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徵:a、流域面積廣,支流衆多;b、地勢低平,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c、地上河兩岸河堤易決口潰堤;d、扇狀水系或東西對稱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時匯入幹流,使幹流洪峯疊加;e、河道泥沙淤積或入海河道單一,使排洪不暢。②水文特徵:a、流經溼潤地區,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牀;c、幹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徵:a、氣候溼潤,降水豐沛,多暴雨;b、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

(2)人爲原因: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峯補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積擡高河牀,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及植被破壞導致的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峯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澇災害的治理原則、措施

(1)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建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15、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即發展內河航運的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響落差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經平原的河流河寬水緩,有利通航。②氣候——徑流量及變化、結冰期或封凍期:a、降水——影響河流水量、水位及季節變化。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利於航運。b、氣溫——影響水溫,從而影響結冰期或封凍期,影響通航時間。③水系特徵——河道寬闊,河網稠密,有利於航運。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程度:流域內人口衆多,經濟發達,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航運發展。

16、我國的兩大湖泊分佈區是: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平原湖區。

17、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

(1)乾旱地區的湖泊——①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使湖水減少(或由於全球變暖,蒸發加劇,使湖水減少);(自然原因) ② 工農業和人們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人爲原因)

(2)溼潤地區的湖泊——①流域內由於自然或人爲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積;②人類大量圍湖造田,使湖面縮小。

中國的自然資源

1、 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

①耕地——半溼潤和溼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北方以旱地爲主,南方以水田爲主。

②林地——東北、西南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東南林區。

③草地——北方乾旱和半乾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以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的草山、草坡。

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