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的時候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會食用糉子,當然端午節吃糉子也是有來歷的,以下了解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1

1、紀念屈原。

2、求子,人們互贈糉子寓意是求子。

3、功名得中,因爲“糉”和“中”音近,古時寓意考中功名。

4、光宗耀祖,“糉”和“中”音近,因爲端午節吃糉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每家每戶都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糉子做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爲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糉子這種形色。因爲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2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吃糉子有三種寓意,第一種寓意“光宗耀祖”,古代寓意“功名得中”;第二種紀念屈原;第三種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嚮往。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並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後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糉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爲糉子的“糉”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糉子,尤其家裏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糉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糉子的“糉”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糉子以後,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糉子,不僅是品嚐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糉子之後,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爲,能夠光宗耀祖。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第2張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爲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爲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於是家家戶戶都用糉葉和糯米包成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屍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糉子吃糉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

端午節吃糉子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吃糉子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一樣,也是三裏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麼,做什麼,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據傳說,吃糉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端午節食俗中除了全國各地共享的糉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喝雄黃酒,湖南常德、張家界等地還吃餈粑,江漢平原一帶吃黃鱔,山東、江西等地吃茶葉蛋,河北地區吃印有五種毒物花紋的五毒餅等。長江黃河以南人們包糉子都用竹葉,而北方地區多用蘆葉。這些均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第3張

在端午的習俗中,消災避疫、驅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題和最主要的動力。例如喝雄黃酒,《白蛇傳》裏有一個情節講的就是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現出了原形。這種建立在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基礎上的節日主題,自古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節習俗是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它伴隨着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轉變而變化。從對辟邪驅瘟主題、捨身報國或捨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開始,逐漸又通過各種活動(吃糉子、賽龍舟等)上升爲人類與自然、社會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才得以長盛不衰。

端午節之所以特別受到民衆的喜愛,還源於人們對於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鮮明的主題之一。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便採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將詩會與賽龍舟活動相呼應,更能夠體現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大融匯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過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迴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高尚的品格,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與文化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更新。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第4張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爲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3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一般認爲,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衆的心裏願望而已。

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

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第5張

擴展資料

購買糉子的注意事項:

1、要選購有QS(食品質量安全許可證)標誌的商品;其次,查看標籤:商品標籤上應標明商品名稱、淨含量、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產品執行標準號;食用時查驗主要原料及配料與標籤是否相符,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三無”產品。

2、警惕“返青糉葉”。爲保持糉葉新鮮誘人,一些商家採用化學染色手段,在浸泡糉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已經失去原色的糉葉返青,使其表面光鮮、色澤鮮綠。而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3、最好到正規商場、大型超市購買糉子,同時留存有效購物憑證,以備日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千萬不要爲了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動的小攤販手中購買,因爲其流動性較大,即使發現有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

4、吃糉子時若感到有發酸、發苦或餡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市場上的糉子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冷凍的,還有的是真空包裝的。新鮮的糉子在現在的室溫條件中只能保存幾個小時,因此,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就可能變質。

5、消費者如果有時間,最好自己購買優質的糉葉、糯米、紅棗等材料,自己動手包糉子,吃得更放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