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清明節由來簡介

清明節由來簡介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由來簡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源自上古時代的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其歷史發展中,留下來各種各樣的習俗。下面一起來看看清明節由來簡介。

清明節由來簡介1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清明的來歷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於是設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無奈,最後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戰亂,只好流亡國外。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身邊不乏有才能出衆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時候,跟隨他的臣子都陸陸續續棄他而去,身邊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這期間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差點暈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塊肉爲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動得留下淚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繼任國君,即晉文公。晉文公當上國君後,自然要封賞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晉文公卻忘了流亡途中爲他割肉充飢的.介子推。

清明節由來簡介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綿山隱居了。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追悔莫及,他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命人搜山,但是並沒有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現身,沒想到這樣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時候,他揹着母親死在一棵老枯柳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悲痛萬分的晉文公,將這—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發現去年燒死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並且當場折下幾支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清明插柳戴柳成爲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比如拔河、盪鞦韆、鬥雞等等,但是掃墓祭祖仍是千年不變的主題。

清明節由來簡介2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不僅會去掃墓祭祖,也會進行踏青郊遊等活動。所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它之所以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係。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很接近,後來清明逐漸取代了寒食節。而寒食節原有的一些風俗活動,比如:掃墓、冷食、盪鞦韆、郊遊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祭祖郊遊孩子們最開心

這裏主要講下寒食。所謂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帶孩子回老家祭祖,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感恩情感。今年因疫情特殊時期,響應自治區領導防控要求,不參加聚集性活動,讓孩子們參與網上祭拜活動了。

清明節由來簡介 第2張

節氣涵義

清明節氣點:鬥指乙;太陽黃經爲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爲清明節氣。

漢代至清初採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爲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爲“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爲清明交節點。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

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時至清明,在中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節由來簡介3

故事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由來簡介 第3張

在文獻記載中,介子推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纔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

許多學者認爲這是後人爲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爲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

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後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於文獻上。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爲“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爲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

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爲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