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什麼?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食物,很多人經常說這句話,但很少人說下一句,也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典故,更不知道是誰提出的這一句話,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以食爲天的下是1

食以安爲先

“民以食爲天前後各有一句,它的上一句是王者以民爲天,下一句是食以安爲先。後來演變成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安以質爲本,質以誠爲根這句話了。”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

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民以食爲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指人民以糧食爲自己生活所繫,說明了民食的重要。

食:食物,吃的東西。也指糧食並暗示運作糧食所需要的生產資源等。

天:天空,老天。比喻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

人民以糧食爲自己生活所繫,擴展爲人民羣衆需要生產糧食等生活必須品的資源來維持生存。原句是“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但其下一句後來在流傳中有很多變種,從不同角度可以對出不同下句,如:國以糧爲本、食以味爲先等。

民以食爲天的下是2

據《史記酈食其列傳》記載,楚漢之爭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成皋,劉邦想要放棄成皋,這時謀士酈食其勸劉邦道:我聽說知天命者爲王。王者以人民爲天,而人民以食爲天。對於老百姓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

現在楚國屯糧的地方叫敖倉,但楚軍卻沒有派重兵堅守敖倉。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倉,奪得楚國的糧食,那就等於爭取了楚國的人民。這樣一來,大王必然會扭轉戰局,打敗楚軍。劉邦大大讚賞,於是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了扭轉。

酈食其的那句話在《漢書》中變成了“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去掉了“人”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的“民以食爲天”了。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 第2張

根據唐代司馬貞爲《史記》做的《索隱》,“王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最早乃是管仲的思想。管仲的原話是“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和酈食其的活學活用比起來,管仲的話在邏輯上更精當,在視野上更高遠: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糧食,而王者的事業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王者必須重視老百姓的糧食問題,重視民生。

從這個意義上說,“食”不僅僅是人民的天,也是王者的天。

國以食爲天,王以食爲天。這個“食”不是“作威作福玉食”的食,而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

《尚書洪範》篇所列舉的“八政”中,就把“食”列在第一,“貨”(商業)列在第二,而其他諸如祭祀、軍事等等都排在後面,因此“八政”又稱“農用八政”,可見先王對糧食的重視。

也正因爲糧食是人民的首要問題,所以歷代統治者除了重視農業生產之外,還要有意識地減輕農民負擔,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論語》就記載,魯哀公遇到荒年,魯哀公怕王氏鬧糧荒,於是想把農業稅提高到十分之二,而孔子的學生有若卻仍然主張十分之一,並說了“百姓不富足,您又如何能富足呢?

百姓富足了,您又如何能不富足呢?”這話很好地體現了王者與人民、糧食三者的辯證關係:糧食是百姓的天,老百姓的天廣闊了,君王的天才會廣闊。

“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雖然是兩句緊密聯繫的話,但由於與前一句類似的話在儒家經典中屢見不鮮,如《尚書》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惟天惠民,惟闢(即“王”)奉天”等,所以前一句並不算新鮮,而後一句因爲其接地氣的品格和高度的概括性,而成爲了一句婦孺皆知的名言。

民以食爲天的下是3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民以食爲天”。

中國古人認爲天是最大的,所以用“天”來比喻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民以食爲天,意思就是民衆把糧食看成是自己生活當中最重要的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以此強調飲食吃喝對於民衆生計的重要性。

據《漢書·酈食其傳》中記載:在秦朝末年,有個書生叫酈食其,很有學問。他曾獻計幫助漢高祖劉邦智取陳留,被封爲廣野君。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

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的力量,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國時期建立的,因爲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稱爲敖倉,這是當時關東最大的一個糧倉。

在項羽猛烈的攻擊下,劉邦計劃後撤,把成皋以東讓給項羽。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

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您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民以食爲天的下一句是 第3張

可見,糧食問題不僅是決定國家命運、影響治國方略的關鍵,還是關係到民衆的溫飽、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由此“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這句話,成爲著名的典故流傳於後世,現在已經成爲中國人的口頭禪了。

毫無疑問,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的生命活動,需要不斷補充和吸收各種營養物質。隨着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日常食譜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過去中國人以穀物爲主食,以肉蛋類、蔬菜類爲副食品的飲食結構,現在已被看成是“生活水平低下,物質貧乏落後”的表現。

尤其是在一些“營養師”們的指導下,人們更是不遺餘力的不斷更新各種各類的營養食品,以期能夠實現營養充足而維護健康的最佳狀態。人們想通過飲食來維護身體健康的願望,本是無可非議的。

但是,如果不分體質類型,無視疾病種類及身體狀況、個體差異,也不管身體是否需要等,而盲目進補,這樣,不但不能保證身體所需的營養維持均衡,反而還會不同程度地損害健康。

特別是在重視美食的現代社會裏,更有一些美食家完全是爲了滿足個人的飲食慾望而盡情吃喝,致使吃出來的疾病越來越多,由此而引發的諸多常見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

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哥哥聽說海蔘特別有營養,多吃對身體大有好處,就花了一萬多元錢給他買了一大包,讓他每天早晨都吃上兩條。當時正值寒冬時節,我告訴他千萬不能這樣吃。

海蔘已經是現代人熟知的食品,它之所以倍受歡迎,是因爲它具有一定的藥性,因此成爲衆所周知的補品。可是,到底它能補什麼?適合什麼樣的人吃?

人們並不清楚,只知道能補就好,好就多吃!這種什麼好就吃什麼,什麼能補就多吃一些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以致一些人出現了嚴重的偏執行爲仍然毫無悔改,直至吃出病來爲止。

其實,海蔘的功效是由它的性味所決定的,這種海產品性微寒,味甘、鹹,歸肺、腎、大腸經,能夠補腎益精,養血潤燥,還能止血。

主要治療精血虧損或虛弱勞怯,或見陽痿、夢遺,或腸燥便祕,或肺虛咳嗽、咯血,腸風便血,外傷出血等病證,主要適應於肺陰虛證、腎陰虛證、血虛證的患者。因此,在食用海蔘的時候,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第一,由於海蔘性微寒,所以凡是身體陽虛、脾虛、胃寒者應禁用。

第二,按照中醫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的用藥原則,在寒冷時節避免服用寒涼性的藥物或食物,所以在冬季不要食用(尤其是長期食用)海蔘。

第三,由於海蔘滋補力量較強,屬於滋膩之品,容易傷脾生溼,所以體內溼盛、外形肥胖的人,不宜食用。

第四,滋補之品能夠戀邪,所以患有感冒、感染性疾病等外邪、實邪未盡的人也要禁服。

事實上,沒有一種美味佳餚可以囊括人體所有必需的營養素,也沒有任何一種靈丹妙藥能夠包治人世間的所有病痛!——大家一定要理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哦!

人體內所必需的營養素和功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規飲食,在普通的谷肉果菜之間,水谷之中,就蘊含着大量的營養精微。

中華民族的先祖們以其豐富的經驗和超人的智慧,總結並探索出最適宜人類生存需要的飲食結構,並從那遙遠的古代,歷經千萬年的風雨歲月,將其形成世代相傳的飲食文化,這爲《黃帝內經》中飲食養生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而深厚的理論基礎。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