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生活保健 >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在農村辦白事是有很多的風俗的,特別是關於紙紮的風俗,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紙馬,紙馬指舊俗祭祀時所用的馬紙,祭畢隨即焚化。下面是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1

紙馬俗稱 ,中國民間祭祀財神、月神、竈神、壽星等神祗時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幣,秦俗牲用馬,唐代玄宗以後始以紙馬祀鬼神。

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爲它只存在於民間,爲區別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我們稱它爲民間版畫。當然,民間版畫還應包括年門畫。

雲南有關民間美術研究的人士多稱其爲"甲馬紙",這是根據最初收集這種民間版畫的保山、騰衝、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區的民間稱呼而來,於是沿襲成俗。

但據筆者所調查的雲南其它地區,如滇南、 滇東北,甚至已近滇西的楚雄卻都各有別稱,相比之下,總體上都稱其爲“紙馬”。

紙馬的扎法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首先,拿出一張正方形紙。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2張

第二步,上下角對摺然後展開。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3張

第三步,右下右上邊緣摺疊到中線。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4張

第四步,左下左上邊緣摺疊到中線。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5張

第五步,打開三角形。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6張

第六步,利用摺痕摺疊展平變成如圖所示。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7張

第七步,沿中線摺疊。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8張

第八步,摺疊左邊角。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9張

第九步,沿中線反向摺疊。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0張

第十步,同樣的方式摺疊出一個頭部。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1張

第十一步,將尖角折平。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2張

第十二步,反向摺疊右角。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3張

第十三步,將右下角折平。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4張

第十四步,如圖所示摺疊邊緣。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5張

第十五步,沿摺痕摺疊到內部。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6張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2

一、紙紮習俗從何而來?

紙牛紙馬紙房子,就是明器。名器即冥器,死人用的玩意,材料有很多種,最早是陶製的,往後還有木製、紙質等等。要是這麼看,那使用明器的習俗就太早了,可能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埋葬死人的習俗開始就有,在山頂洞人的墓葬裏,曾經發掘過隨葬的蚌刀,應該也算明器,到了新石器時代,開始有陶器的時候,明器就很多了,比如陶鞋什麼的。

二、紙紮何時開始的?

從小咱就知道,東漢蔡倫造紙張,所以紙質明器怎麼也得在紙張發明之後纔會出現。

最早出土紙質明器,是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羣,主要是從西晉至唐代的墓葬。這裏出土的'紙活有很多種,直接剪出來的二維紙人居多、也有多層裱糊用線縫合的鞋帽和簡易的用木條做支撐的紙活。現在咱們見的幾乎紙紮都是立體的,先用細竹篾或者葦子杆搭起架子,然後再進行裱糊。這可以說明在最早是以剪紙爲主流,立體紙紮是後來發展起來的。

古墓羣出土的大量紙明器爲證據,現在普遍認爲紙明器的起源源於十六國到唐代前期這段時間。不過我覺得,東漢末年到十六國之間還有100年左右,但是出土的紙活的樣式已經很成熟了。什麼東西從起源到成熟都是有一定過程的,沒見過哪個孩子生下來就跟姚明那麼大的……所以實際的時間應該還會更早。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7張

三、紙牛紙馬的講究

男燒馬、女燒牛不是絕對的,據說膠東地區男女全燒馬。

而男的燒馬,女的燒牛,對於這件事的解釋,有4層意思:

一、牛馬是大牲畜,代表穩定的生活來源和財富。

二、馬是急性子,幹活快,腿快,代表男人爲了養家拼命幹活,而牛是慢性子,代表女人在家操持家務,慢悠悠的幹,但總幹不完。

三、和性有關。馬喝清水,吃髒草。牛喝髒水,吃乾淨草。

四、在八卦的動物觀中,乾坤分別對應馬牛。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3

紙紮文化

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佛驛宮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綵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本書所涉及的紙人紙馬主要是指與民間喪葬及祭祀活動相關的紙紮,簡稱爲“紙紮”。

迄今發現最早的紙紮實物,是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羣中發掘的紙棺。棺體骨架用細木杆紮成,從前至後,有五道弧頂支撐作支架,再糊上廢紙,外表爲深紅色。此棺長2.3米,前高0.87米,寬0.68米,後高0.5米,寬0.46米。紙棺糊制的廢紙,大多是唐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驛館的馬料收支帳單紙。根據考古現場遺蹟分析,安葬死者時,先將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廢紙的葦蓆上,然後再罩扎製紙棺。根據墓主人隨葬品買地券上的記載,年代爲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這具特殊的紙紮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紮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爲“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裏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緞帶、五彩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書中描述每年從九月下旬開始賣冥衣靴鞋、席帽衣緞,爲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據明人著《如夢錄》所述,專門從事紙紮製作的人稱爲“扎彩匠”,其經營場所爲“紙紮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紙紮鋪也賣“寸鴰扇子”,有扎彩匠扎“顯道神”,其頭約有五尺高、六尺圍圓,這種紙紮是王府出殯時都要使用的。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了京城辦喪事出殯的情形以及紙紮的樣子。書中描述的大意是:當時辦喪事出殯的花費很大,參加出殯的人多達五百靈山寶塔陵園人,有喪車、銘旌。銘旌高達五丈,上面纏繞着帛布,一次喪事要耗費一百多匹帛,還有香亭幡蓋儀從等(圖11)。另有用紙紮糊的供奉物品,僅是紙糊扎的房屋就有數十間;出殯的路上,還有專門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優童,一路上跳竿走馬,表演一些戲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十月朔日,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紙紮作坊用五種顏色的剪紙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幾尺長,稱爲“寒衣”,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爲“送寒衣”。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紮的樣式是多樣的,在民間喪葬或祭祀活動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供奉紙紮與民間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其形成是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的發展和演變的結果,用喪俗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對世人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來充當的。奴隸社會,貴族死後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爲過於殘酷而逐漸被廢除。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紮成的草人,孔子稱之爲“束草爲人形”的“芻靈”。後來又發展爲用木偶人陪葬,大體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統稱爲“明器”。

農村白事紙馬的扎法 第18張

作爲明器的俑有各種形態,據《古明器圖錄》記載,“介士”爲主人守衛,“奄豎”可以爲主人“隨侍”,“侏儒”可以爲主人“作劇”。秦漢以後,由於製陶業的發展及普及,陶製俑又逐漸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從陪葬俑的逐漸變化過程可以看出,手工業的不斷進步,推動人類文化不斷髮展,並使一些陋習被廢除,喪俗藝術也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革,因而便出現了像秦始皇兵馬俑那樣壯觀的隨葬規模。漢代實行“舉孝廉”,在政治、倫理、道德諸方面,都以孝爲標準。爲倡導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製作規模之大、樣式之豐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際,隨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規模,喪俗文化又融入外來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靈魂昇天的“生命二元論”信仰更加普遍,與之相關的喪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現了新的形式。造紙術發明併成熟以後,紙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爲宋代以來喪葬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遍及我國各民族。紙材料的誕生和普及是紙紮藝術發展的首要條件。隨着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喪俗紙紮形成一個專門行業,京城有專門經營紙紮的“紙馬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明清之際,紙紮成爲喪俗和鬼節的主要用品(圖13)。從一些地方誌記載來看,明清紙紮工藝之精湛遠遠超過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爲當時各個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來,喪事必需供佛,或請僧道爲死者祈禱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一直延續這種風俗習慣。喪祭過程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供具,以禮待鬼神。祭祀喪俗主要目的在於厭勝、巫術、符咒、兆驗、占卜等。由於人們迷信靈魂,便出現了各種招魂、拘魂、禮魂、送魂的喪俗形式。從史前時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後期的青銅、漆、木、瓷類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後出現的紙紮祭靈,表明喪俗活動也通過種種樣式表達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當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認識還處於模糊階段時,對屍體的處理很簡單,其情境爲,《易·繫辭傳》中記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種埋葬方式近乎於對待野獸。隨着社會禮儀、倫理觀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強,人們便把喪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禮儀之一,這源於生者希望故去的親人在冥世也佔有更多財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隨着喪俗規模的不斷擴大,喪俗藝術也根據土葬、火葬、水葬、 不同的葬俗形式而發展起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