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情感 >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9篇)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9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5.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9篇)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1

當時拿起這本書時不知道爲什麼莫名的沉重,似乎裏面有着讓人喘不過氣的祕密。第一眼“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封面語錄,還沒翻開書本,就明白了這次旅途的追尋——尋找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莉迪亞。

莉迪亞的一生很累,很沉重。她是個戴着面具長大的女孩,面具上的花紋爲他人描繪,但殊不知面具下的傷痕累累,條條出自自己的茫然和崩潰。莉迪亞是家裏的老二,繼承了父親的的黑頭髮和母親的藍眼睛,母親瑪麗琳爲了未實現的理想而離家出走,留下了孩子和丈夫在家焦急的等候和尋找,這也是莉迪亞許下錯誤的諾言的源頭,從母親在現實的壓迫下最終回家的那天開始,便是另一個莉迪亞的開始,開始走進自己爲了愛而設的迷宮,直至迷失自我。父母都認爲莉迪亞可以代替他們實現未實現的夢想,可在面對莉迪亞冰冷的屍體,父親內疚不已,而母親卻只想着報復和真相,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邁克脫不了關係,而這時莉迪亞的妹妹是從開始到結束明白的一清二楚的人,所以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哥哥內斯離開家時,家裏的重擔都壓在了莉迪亞身上,壓倒了莉迪亞最後一棵救命稻草。莉迪亞學游泳落水時哥哥的一瞬間的拯救是美好的,但最後她自己醒悟時卻沒了哥哥的存在,同時自己也無力挽回了。

每天面對這鏡子裏一樣的自己,其實裏面的你在變化,變得越來越懂事聽話了,知道有事不要總是找爸媽,知道自己要的,自己愛的,自己做的決定確定自己的一生。我這時捫心自問“我真的長大了嗎?”書本的裏第一句便讓我震驚,“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沒發現。”一個“還”字的衝擊,使這本書更沉重了,似乎透露着莉迪亞的痛。一個可愛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沒了眼神裏的星星點點,沒了害怕和不安。害怕母親再次消失,所以在童稚天真的時代許下了承諾,曾怕父親崩潰,怕家庭破裂,就這樣在瑪麗琳被現實打倒回到家中時,莉迪亞變成了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紐帶,變成爲母親付出一生的莉迪亞,也漸漸沒了眼睛裏應該有的孩子的天真無邪。一次次的摩擦,時光在莉迪亞的每個時間段裏都留下了不一樣的痕跡,懂事和堅強的讓人心疼,但是脆弱在她成長中開始慢慢發酵,開始不堪一擊。

最後她想重新開始,這次不需要哥哥將落水的她拉到岸上,她要自己踏水游到岸邊,但是命運終究沒有給這次機會,她所有想說的話隨她一起沉入了湖底。“從那以後,就總是這樣,只要她伸出手說,別沉下去,她就握住她的手,不讓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亞想,從那裏開始,一切都錯了”。她的夢想只剩下自由,剩下她在這個世界的痛苦和遺憾。在生活中,在面具的下面,我們都負重前行,只願你還能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堅守自己。

我不僅希望莉迪亞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希望自己不是莉迪亞,。我會有着一個小樹洞,學會自己和自己聊天。那裏裝滿了心事,孰輕孰重。不安心,在這個時代是什麼位置;不理解,父母親戚的嘮叨和對我們的選擇;不勇敢,因爲自己早已長大,只是現在的自己懂得太多,似乎有點遺憾。還沒大聲的對自己說一句對不起和謝謝你。青春半熟,還有很多事情要去追,還有好多人去愛,還要懂得珍惜現在。書本上和電視劇上的人物事件,讓我潸然淚下,最後英子眼裏的星辰回來了,莉迪亞的消逝似乎讓人覺得是假的,我覺得她沒死,只是時間爲她停了下來。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生善良的,只是這個幼稚的世界總是喜歡玩遊戲,卻不知道有些人玩不起。只是我相信,因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眼裏的星辰大海是不同的寬闊。現在的我似乎知道自己在哪了,我在自己的時間裏慢慢的變化,在自己的世界裏孤芳自賞,在別人的眼裏輕描淡寫,在這個需要奮鬥的年紀,學着努力留下回憶。可能很多事情要很久很久才知道痛,可能在以後,一個寒冬里加班後開車回家,在等紅綠燈時才反應過來,原來那個人說的話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有個樹洞,安放脆弱的自己,吐露這成長的煩惱和美夢。這是我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它會藏在自己心底,揮灑在青春年華里,對自己說一聲,謝謝和對不起。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2

故事要從利迪婭的父母開始說起。

利迪婭的父親——詹姆斯,是一位有着中國血統,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詹姆斯出生在唐人街,在經濟大蕭條開始時,父母得到一份愛荷華州一所寄宿學校的工作,並獲得該學校一個學習的機會。由於這種機緣,詹姆斯在那樣困難的年代,不僅健康成長,還在學業上一帆風順,最終考取了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米德伍德任教。

在美國,教育上的分層現象特別嚴重;在中國一個窮苦山區人家的孩子,能通過努力學習,考取清華北大,最終翻身,在美國這種方法卻行不通。因爲美國的私立學校,像哈佛、耶魯等,是由社區捐款維持生存的,它們存在的本來目的,是爲了維護美國本土上層階級,它們會吸納一些社會其他階層的孩子,但主要目的是爲了強化原上層階級的隊伍,所以被分配到其他階層的機會特別少。在美國生活的黃種人所能得到的機會更別提了。

然而,幸運“逆襲”的詹姆斯一路上並沒有感受順風順水的快感,相反,一直深深困擾於與周圍人的不同,求同也成了他之後人生的主題之一。

利迪婭的母親——馬麗林,是一個地道的白種人,不滿於母親“做個賢良淑德小女人”的期望,馬麗林從小顯得特立獨行——喜歡化學,想做醫生;厭棄女生必修的家政,想做手工。

當馬麗林遇到詹姆斯,一個從小期待與衆不同的人,遇到了真正與衆不同的存在;一個從小期待融入另一個世界的人,終於看到另一個世界向他張開了懷抱。兩人很快結婚,馬麗林在大三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隨同詹姆斯來到米德伍德,任由一個小房子鎖住了她全部的夢想。

在他們結婚時,馬麗林的母親曾反覆唸叨“這是不對的”。這種警告一度被忽視,但終因利迪婭的死亡被大家正視,同樣被正視的還有許多問題。

悲劇導火線:母親的神祕失蹤

利迪婭是詹姆斯和馬麗林的第二個女兒,前面還有一個男孩,名叫內斯。在內斯七歲,利迪婭五歲的時候,這個家發生了一件怪事——利迪婭的母親離家出走了。

馬麗林雖然婚後一直深愛丈夫和孩子,爲他們提供可口的食物,維護整潔溫馨的家,但年少時的夢想,並沒有因此被扼殺。在馬林裏的母親去世,她獨自一人前往老家料理,目睹母親的一生都困於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並在死後一切都被輕易扔棄,不留絲毫痕跡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夢想,並最終作出離家完成學業,併爲做一個醫生而奮鬥的決定。

於是,在一個清晨,馬麗林不見了。詹姆斯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孩子們失去了自己的母親。而在這種被遺棄中,內斯找到了一生摯愛——宇宙,確定了研究宇宙的人生方向;而利迪婭卻在遺棄中,懷疑反思自己,許下了“若母親回來,一定會滿足她每一個願望的心願”,爲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馬麗林最終回來了,倒在考試即將開始的前三個星期,因爲她有懷孕了。這一次她終於喪失了奮鬥的勇氣。她將全部心思傾注到自己的女兒——利迪婭的身上。詹姆斯也因爲馬麗林的迴歸而更愛她,也將全部的心思傾注到那個和她母親有着同樣顏色眼睛的女兒——利迪婭的身上。一個五歲的孩子,爲了不再拋棄,默默承受了兩個成年人人生的重量。

她和內斯的關係很特別。在利迪婭剛成爲父母的關注焦點時,內斯曾因不滿這種偏愛,將利迪婭推進湖裏,而在看到湖水閉合下馬麗林臉上安寧、滿足的神色後,諒解了她的不易,將她拉了上來。那一刻,兄妹兩個交換了在父母這種狂熱偏愛下的感受,並締結了互助的同盟。

就算一切都在將自己壓向深淵,至少還有內斯,他會拉住她的手,將她從深淵裏拉上來。

然後,在利迪婭十五歲這一年,內斯也要走了;內斯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家庭的壓抑氣氛也讓他迫切想切斷一切聯繫,無論物理距離,還是心裏距離,內斯都不再是利迪婭的支撐。

十五歲的利迪婭,害怕水的利迪婭,在凌晨來到小時候曾墜入的湖中,在一片漆黑和安寧中,走向水面,遠處一點燈光,像遙掛天邊的孤星。

爲何要用死亡警醒世人?

故事的脈絡大概就是這樣。

小說中有提到四五十年達,有色人種在美國的生存困境;有提到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種,將自己的人生傾注到另一個本應該完全獨立的生命體上,對對方造成的壓力;有提到父母的偏愛對孩子的影響;這林林總總的問題,最後確實通過一個少女的死亡引起一家人的重視。

但其實這樣的問題,在如今的中國家庭也並不罕見。庸碌是大部分人的標籤,而希望卻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當對自己失望,孩子自然成了繼續自己希望的下一個目標。

爲何小說中,利迪婭會想到死亡呢?作者爲何要安排一個死亡來給世人敲響這個警鐘呢?

一個美國中層階級的家庭中的花季少女最終選擇了自殺,或許囿於她的人生經驗,當時的種種壓力已壓得她喘不過起來,可從其他階層,從不同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或許“前途光明”會被與她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人的視野總是有侷限性的,有些問題從一方面看,實則退無可退,然而換個角度也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3

放假的時候最適合讀小說,《無聲告白》這本書一直放在書架上,想找一個大段的時間一口氣看完,所以這次旅行的途中,什麼書都沒有帶,只帶上了它,而它也沒有辜負我的期待,整本書的情節展開極爲機智,處處能夠撩動我的情緒。

整本書情節圍繞着莉迪亞的一家五口人展開。

詹姆斯-李,薩迪亞的爸爸,雖然土生土長在美國,但是他有着一張中國人的面孔。他的爸爸在1930年頂着別人的假名移民到了美國。在那個對中國人還不是特別接受的年代,他處處的感受到了白人對他的歧視。他極力的想融進這個大熔爐中,但是從小到大不論他用什麼樣的方法,都不能夠實現他的願望。所以他雖然一直生活在美國這個國家,卻一直有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孤獨。

瑪麗琳,莉迪亞的媽媽,她是一個從小到大被當家政老師的媽媽教導着要做一個賢妻良母的人,但是天性期待與衆不同的她,從來不願意聽從母親這樣的安排。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爲一個女醫生,所以從進大學的第一天起,她就努力的學着醫學院的知識

當她在大學裏面第一次遇見了老師詹姆斯,這個有着東方人面孔的老師的時候,便深深的被他吸引。一個因爲自己的長相而心生自卑的人,當遇到一個白人女孩的追求的時候,便足以產生不可思議的愛情火花,他們也很快在一起。並且有了兩個小孩,因爲有了家庭的壓力,她慢慢的放棄了自己想當醫生的夢想,做了一個家庭主婦。

她的婚姻沒有得到她母親的祝福,所以在她結婚後,她和母親便徹底斷了來往。結婚八年後,她母親去世的時候,她才收到了通知,當她回去整理母親的遺物的時候,發現唯一能夠紀念她母親的東西,只有母親時常放在手邊的一本烹飪料理書。

隨着清理好母親的遺物,瑪麗琳突然發現她媽媽在這個世界上過得毫無意義,完全沒有追求過自己的夢想。所以她拋棄了自己的一切,搬到遠離家的一個小公寓裏,重新開始看書,以求實現自己的夢想。

內斯,莉迪亞的哥哥,他雖然是家中的長子,但是莉迪亞纔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不論他有什麼樣的需求,或者是他有什麼樣的想法表達出來時,爸爸媽媽都不會重視。所以他慢慢的習慣了,把自己的想法、願望、需求都埋藏在心裏,不告訴任何人,只是一個人堅持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聽從自己內心的需求。但是他也是家中唯一一個能夠真正理解莉迪亞內心想法的人,也是莉迪亞的情感唯一輸出口。

漢娜,莉迪亞的妹妹,她是一個意外的到來。因爲她的到來,她的媽媽不得不放棄了自己之前的夢想實現計劃,甚至埋藏了他的夢想,乖乖的回家,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而她的爸爸有時也覺得她是一個多餘的存在。她的房間被安排在閣樓上以前存放雜物的地方,家裏的很多人甚至常常忘記了它的存在,而她也乖乖的把自己放在最渺小的位置,總是把自己藏在桌角下面,椅子背後,儘量的讓別人忽視他的存在,但是她也是整本書中唯一能夠看透所有人的人,她知道所有人發生了哪些的變化,她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卻不能夠說出來。

莉迪亞,家中的二女兒,她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也是她爸爸媽媽夢想實現的承擔者。因爲莉迪亞媽媽那次毫無徵兆的離家出走,她的心理遭受了極大的創傷,她暗暗的祈禱發誓,只要媽媽能夠回到家裏,她願意做任何的事情來讓媽媽開心,從而留在家裏。

當她媽媽發現自己的夢想實現不了的時候,她希望莉迪亞能夠幫自己實現夢想,成爲一個女醫生。而莉迪亞每次對媽媽的要求都是毫不猶豫的點頭說yes。因爲莉迪亞發現自己這樣一個簡單的做法,便讓媽媽變得非常開心,從而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溫馨和諧。她便值得自己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是她將來承受的無法承受的壓力之源。

當莉迪亞習慣於無條件的滿足媽媽的需求時,她便慢慢的變成了一個無條件滿足別人期待的人。當她的爸爸希望她能夠多多的出去交朋友時,即使內心不情願,她也鼓足了勇氣去嘗試。但是因爲它獨特的東方人的面孔,和她的父親一樣很難交到朋友,所以爲了讓她的爸爸不難過,她想到了假裝打電話這個方法,假裝坐在陽臺上給別的同學打電話,假裝告訴爸爸她的同學有哪些變化,讓家裏人知道自己是有聽他們的話的,她是有交到朋友的,她不是一個孤獨的人,只是她內心的孤獨,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

莉迪亞所有壓抑的情感只能和內斯一個人說,因爲他是被爸爸媽媽忽視的人,他知道孤獨的感覺。他能夠明白莉迪亞被爸爸媽媽完全關注,毫無自己的思想空間的那種窒息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內斯是莉迪亞的一根救命稻草,因爲有他的存在,莉迪亞才感覺到自己能夠承受爸爸媽媽這樣的期待壓力。但是這一切的平衡都被內斯收到的'哈佛錄取通知書打破了,莉迪亞覺得自己的世界正在崩潰,但是她無能爲力。

與其說莉迪亞因爲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而努力完成他們的期待,倒不如說是因爲莉迪亞努力的在迎合父母的期待,而變成了他們喜歡的人,因爲他們覺得莉迪亞在他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當莉迪亞無法控制自己世界的平衡,無法承受他們期望的時候,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4

書中父親母親的結婚達成了一個閉口不談不問以前過往的共識。最近流行劇《都挺好》我認爲也是同類題材,人不可能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你越是想逃離你恐懼,害怕的影響,這種影響就約會如影隨形的追隨着你。蘇明玉恐懼的說:我變成了我最恨的人。本書中的父親,從小恐懼和別人不一樣,不知道怎樣融入羣體,不知道怎樣結交朋友,成年後也沒有正視自己的父母及生活,反而硬生生的把過去的生活掩蓋起來。本書中的母親,從小就想與衆不同,想做人羣中的焦點,不想做普通大衆的一員,她不理解自己的母親,結婚以後業與母親斷絕一切聯繫,也閉口不談以前的生活。這兩個人都不是成熟的成年人,幼年時期,你無法改變環境,家庭,甚至你不知道怎樣做。但逐步長得過程中呢?需要做的是正視以前害怕的問題,思考原因,找到讓自己不再恐懼的辦法。

而不是把自己沒有達成的願望強加給下一代。這樣只能是一個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劇。讀書過程我在想如果書中母親沒有嫁給書中父親,是不是就沒有這麼多悲劇,自己的人生也不會這麼悲哀。可最後我認爲,沒可能,每個人遇到的每個人,自有他的道理,最終堅定的走下去,才能達到自我的完滿,和人生的修行。前幾天看完一本書叫《刺》,後面我感悟爲人父母的重要,的確,對我來說,生育一個孩子,是一種自我的完滿,她能幫我完成我的修行。但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生孩子只意味着我必須要生,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想說,請考慮清楚再選擇要不要做一位父親或者母親。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5

《無聲告白》這本書買了很久了,一直沒有看,除了沒有留有足夠時間給這樣一本尚未成爲真正經典的書外,主要是這本書普通的外觀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散裝、平凡的腰封、書本太薄。然而,可能是緣分的作用,它最終與我相遇了。

這本小說的作者叫伍綺詩(Celeste Ng),是一位美籍華人,父母均爲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當然,介紹作者肯定有一定原因,況且此書是作者的處女作,但凡處女作必含有作者早年經歷的影子,因此本書也無疑是在作者自身敘述的基礎上的延伸虛構。

《無聲告白》的故事由一個華裔家庭的女兒莉迪亞的突然死去引起,作者的筆牽着讀者的神經在以這個華裔家庭的組建開始以後十多年的時光裏任意穿梭。單單爲了愛情建立家庭還是爲了順暢的人生或是其他東西,這是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十幾年的內心矛盾。有時候,大家都說要活得與衆不同,但這種與衆不同卻是在李氏家庭與當地的種族差異上,可能這種差異性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恰恰這樣一個家庭存在於如上述的矛盾之中,以及他們對莉迪亞死亡原因的追溯而產生的不同意見,父親、母親、哥哥、妹妹、警察、同學……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孤獨中。

我發現美國的小說乃至電影都喜歡利用時間所產生的效果,這種效果並非是時間讓人產生的歷史滄桑感,而是時間的隨意性。其實我們也會在中國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裏體會到,但這似乎並不是我們的傳統,中國人相信因果,於是中國文學(當然指的小說)的方式也以順敘居多。美國文化是歐洲分裂出來的文化,是從其他文化中抽離並組合起來的,因此這種起伏感、跳躍感也會在他們的文學中表現出來。

縱觀中外大部頭的文學名著,幾乎所有作品的時間跨度都非常大,戰爭、愛情、貧富這些文學主題在時間中得到延伸,從而傳達出時代感、孤獨感和淒涼感。而當下的文學正缺少這種能力,僅僅在一個節點摳得死去活來,總會使讀者產生厭煩。然而這也並不能全部歸罪於作者,像《紅樓夢》、《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這一類的作品的誕生對作者的要求當然也極高,沒有非凡的經歷而強迫寫類似的作品也必然一塌糊塗,因此當下的作者就找到了另一種出路,於是最近的作品就呈現出細膩的特點,而閱讀就不會有那種真正過癮的感覺了。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6

近期教育類的書籍讀多了,稍微有些審美疲勞。於是便在微信讀書上尋找不同風格的書籍,看着看着,我把目光鎖定在“女性必讀,成長必看”的這個書單,打開書單,看到位列第一的是小說《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的作者伍綺詩是美籍華裔作家,出生於美國,畢業於哈佛大學。20_年,處女作《無聲告白》獲得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獲獎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

小說主要圍繞着家中老二莉迪亞的死亡迷局進行展開,撥開層層迷霧,才得知莉迪亞爲了擺脫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而選擇自沉湖底,告別這個她一直唯唯諾諾,活在別人期待中的世界。

閱讀這整本書時,我都追尋着作者的文字,去找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當她被從出事的湖底打撈起來的時候,臉已經被啃咬了一半,面目全非。這樣的畫面着實令人有些壓抑!不過,最令人壓抑的遠非如此。

某日,莉迪亞的媽媽因爲想要追求個人的理想,便拋棄丈夫詹姆斯和大兒子內斯和女兒莉迪亞,離家出走。自那以後,他們三人都盼望着她的回來。莉迪亞暗自祈禱,只要她媽媽回家,她什麼都聽媽媽的。最後因爲莉迪亞的媽媽突然發現自己懷有身孕,只能放棄自己的理想,回到家。就這樣,他們一家團聚了。悲劇的'序幕也漸漸拉開。

莉迪亞對媽媽的安排唯命是從,學媽媽希望她學的課程,帶着媽媽對她的期待活着。作爲混血兒,在學校備受排擠,幾乎沒有朋友,卻還要在父母面前假裝有朋友,假裝和朋友電話寒暄。面對不及格的物理試卷,她不知道如何面對對她抱有高期待的母親……

讀着莉迪亞在家中所遭遇的一切,感覺她承受了她這個年紀所不能承受之重,這些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本來哥哥內斯一直是她得以依靠和傾訴的對象,只不過哥哥也去哈佛上學了。最後,她終於選擇了與這個世界決絕。

對於殺害莉迪亞的兇手,她的家人各自有各自的猜想,只不過兇手就是他們而已!他們是將莉迪亞推向湖底的兇手!

16歲花季小女的莉迪亞,戰戰兢兢地活着,令人壓抑地行走在作者的字裏行間。不過更悲劇的是,這樣的悲劇不只出現在小說裏,生活中更是有跡可循。

許多家長,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寄託在孩子成長,把自己的諸多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期待,固然是好事。但是全然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讓孩子一味地向前趕路,這樣最後究竟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生命始終是他們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人生也只能由他們自己掌舵。作爲成年人,可以適時爲他們的人生指點迷津,但是始終要銘記:在他們的人生航線上,他們纔是自己的人生主角!他們不是成年人彌補自己遺憾的工具,讓孩子成爲他們自己,是成年人能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

前段時間第一屆學生來看我時,其中一個孩子在和我聊天時,因爲她在小學階段十分喜歡錶演,於是我便問她,在中學還表演嗎?還跳舞嗎?這時,她的臉上掠過一絲憂傷,無奈地說,“我現在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了,只有學習了。”

我很好奇地問她,“怎麼不跳舞了呢?不喜歡嗎?”“因爲我家長不允許。”說到這裏,她不僅委屈地落淚了。繼續傾訴着,“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委屈,本來每天回家學習都很累了,他們還讓我做家務。做了家務,還要說我做的不好……”

她還說了一些很委屈的事,聽了之後,我也覺得有些心疼,只能試着安慰她。可是我忘不了小學時,她是個多麼外向開朗,愛笑的女孩呀,如今卻如此的多愁善感了。想着,不免難過。

孩子別無選擇地出現在現在的家庭,父女母子一場,都是緣分。希望父母用智慧的家庭教育,給予孩子得以完整成長的生長環境。如果沒有能力提供充足的養料,也不要做傷害孩子的推手!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7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爲開場,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爲讀者撥開謎團。

作爲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於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託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於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裏她不用爲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爲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爲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爲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爲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願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8

我選擇與星空訣別,讓黑夜的寒冷凍住心房,或許可以冰封住疼痛與憂傷。冰澈的湖水漫向天際,我輕輕對着盪漾的水波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著作,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長篇小說曾奪得20_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我每一次輕輕翻開這本書,心頭總會爲之顫抖,感覺剎那間全身的血液都爲之凝固,深感此書獲獎是實至名歸。伍綺詩以細膩生動的文筆,講述了一箇中美家庭的小女孩莉迪亞從小揹負着維繫家庭的重擔和完成父母未了的心願,她在巨大的家庭、社會等造成的心理壓力之下最終選擇自盡的故事。

本書的故事扣人心絃,情節逐層推進,一波三折,奧普拉評論說:“情節展開極爲機智,處處撩動你的情緒。”全書開頭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作者以一個小女孩的死緊緊揪住了讀者的心。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激發了讀者無盡的閱讀興趣。作者從這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展開敘述,看似依舊平凡的一天,實際卻已不再平靜,看似簡樸平和的語調卻散發着淡淡憂傷。全書圍繞尋找莉迪亞的死亡真相來展開描述,通過描寫全家不同人物的故事來逐步探尋她的死亡真相。其中,作者先通過寫女主人公的母親年輕時想學醫卻遭他人嘲笑,最終因爲家庭原因放棄夢想的情節,爲下文寫母親希望甚至要求莉迪亞學理從醫的情節埋下伏筆,母親的故事情節是探索真相的核心,不僅暗示了主要原因,也巧妙地探索了性別歧視現象,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的相互影響。家,是我們休息的港灣,但對家的責任承擔也許會束縛了我們振翅雲霄馳騁天下的夢想,這段情節自然地引起了讀者對權衡家庭責任與個人夢想的的思考。情節簡單卻深刻,猶如熊熊烈火的引星。

小說的高潮在懷疑莉迪亞的男性朋友傑克是兇手以及父親出軌之時,在家庭即將破裂,似乎一切證據都指向傑克是兇手之時,卻峯迴路轉,傑克的祕密揭示,真相另有隱情。隨着故事節奏越來越快,我的心絃也繃得越來越緊,在驚心動魄之中,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跌宕起伏的情節自然地引出故事的結局,在真相大白之後,我得到了寬慰。莉迪亞因始終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從而淹沒了真實的自己,當她找到真正的歸宿就選擇了葬身於湖底,寄夢於天涯。故事的結局讓人深刻地領會到“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主題。同時,莉迪亞家庭的重新團圓,也讓我們明白家人之間相互理解與尊重的重要性。

拿破崙曾說過:“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一個世界;一張臉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無聲告白》把諸如不同國籍間的種族歧視、社會間的性別歧視、個人間的愛情觀歧視等等人性的醜惡,社會的弊端揭露得淋漓盡致。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關懷或許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但在他人眼中卻可能如溫暖的火把點燃黑暗的夜空。全文每一處落筆,每一個精準的字眼,每一個深邃的或者戲謔的思想,都能觸動我們的心,帶着我們傾聽那些高於或者低於浮世的響動,叩問靈魂的深處。

閱讀《無聲告白》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能給我們那顆沾滿煙火與塵埃的心帶來一絲絲光明與溫暖。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9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羣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豔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合似乎很合理,但與衆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爲家庭,女子放棄了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並不喜歡醫學成爲幹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於因爲“極度”關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爲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果發現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果發現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爲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後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揹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僞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出自己聲音的人,那麼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多麼的不合羣,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並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衆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纔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麼的不合羣。”這是我想對莉迪亞說的,你背後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麼回事。我不說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得由你自己選。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