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美文 >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堯陵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始建年代不詳,唐、元、明、清、民國均有損毀並修復,2007年修復重建。接下來讓我們瞭解一下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1

在堯廟東北30公里處的郭村與澇河之間,陵丘爲純淨黃土築成,高50米,環周80米,陵上松柏蒼翠,周圍土崖環峙,澇河水經陵前南流。遠眺如一高聳丘巒,十分壯觀。陵前築祠廟,據說是唐初創建,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碑記載,唐太宗徵東突厥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己像,元明、清代均有修繕。

祠內現在有山門、牌坊、廂房、獻殿、垛殿、寢殿、碑亭等建築,佈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格外醒目。祠內存在碑碣10餘通,碑文記載堯王故績及堯陵沿革;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堯陵全圖,至今完好。

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岩石丘上,澇河環繞,巖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臺,下爲磚券門洞,呈樓閣式。

進了山門,東西原爲看戲樓臺,北面爲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爲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

入儀門中院正中爲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爲配殿。獻殿後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爲標誌的石碑,與殿宇同爲明代萬曆年間修造,兩旁排列着元、明、清時代碑碣。

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並塑唐太宗像於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裏外的土丘上挖土揹負到這沙石巖丘上來,於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淨黃土堆積的陵丘。

相傳獻殿後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後有洞可通懸棺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後這無人再去探究。

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裏有下馬莊,再東3裏有上馬臺,傳爲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後,廟會廢止,至今未復。

堯陵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爲唐堯。

1965年冬,在牛村古城遺址東約4公里的秦村附近挖掘發現了《侯馬盟書》。這些盟書是用毛筆蘸硃砂(少數蘸墨)寫在玉片、石片上的文字材料,數量達五千餘件,其中可以認讀的有六百餘件,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侯馬盟書》是晉定公十六年(前496)由晉大夫趙鞅主持,六國在新田進行盟誓的記載。

主要內容爲:六國之間保證互不侵犯,振興國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齊心協力,共同對外。《侯馬盟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爲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盟誓制度和書法文字提供了極爲可靠的科學資料。1961年至1963年,在牛村古城南部發掘出東周時代晉國的鑄銅作坊,其規模之大、文物數量之多,蜚聲中外。

在鑄銅作坊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東周時代的陶範、銅錠以及鑄銅生產工具。陶範共出土三萬餘塊,其中能辨認器型的有一千餘件,成組配套又能復原器型的有百餘件。

用這些陶範製作的生活用具(或祭祀用的禮器)有鼎、豆、壺、簋、邊(音夷)鑑、敦、匕、匙、鏡、帶鉤;樂器有鍾;兵器有劍、鏃(箭頭)、鋪;工具有鑊、鏟;還有馬車飾等。它們雕刻精細,花紋優美,種類繁多,反映了東周時期晉國鑄銅藝術的完美工藝,爲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增添了異彩。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2

據傳,菏澤是堯舜之故里;先爲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素有“古鄄”之稱的鄄城,境內出土的文物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鄄城縣富春鄉有一處堯陵,據悉,自東漢光武帝始祭谷林堯陵,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鄄城谷林堯陵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西南7.5公里的富春鄉榖林莊村南,東臨榖林苗圃場院。南距金堤一公里。是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關於堯陵,自古就有“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說。

堯陵面積6000餘平方米,封土直徑50米,高9米。在考古過程中,在現場發現了14萬平方米的大規模龍山文化遺址,從勘探所取土芯樣本及包含物分析,包含有龍山文化、周代、漢代及明清時期的文化遺物。

據《濮州志 堯陵古圖》載:陵區周圍繞有陵牆,內有享殿,東西朝房,更衣亭;陵園東南有聖母殿;大門南側有石坊。堯陵封土位於陵區北部正中,呈橢圓形,環封土一週繞有陵牆。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第2張
  

封土前有清光緒二十九年八月濮州知州謬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一通;神道南部東側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濮州知州薛孟立祭文碑。陵區內植有松柏200餘棵,把堯陵裝點的`莊重肅穆,雄偉壯觀。1979年堯陵被鄄城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堯陵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堯陵遺址是分佈範圍達14 萬平方米的大型古代文化遺址,內含龍山文化時期、周代、漢代、明清時期遺存。其中清代遺存分佈範圍較小,約 1.17 萬平方米,位於現存堯陵封土以南、以東,可能是清代堯陵的建築遺存。

堯陵及其附屬文物:自漢宣帝劉詢起(前73年),以帝堯爲祖宗。《東觀漢記·光武帝紀》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二年(26年)始祭成陽堯陵,這是有史可查的祀堯陵之始。《東漢觀記·光武帝紀》載“建武二年,”宜脩奉濟陽成陽縣堯冢,雲臺致敬祭祀禮亦宜之。”

東漢元和二年(公元 85 年)帝使祀堯於成陽(《濮州志·典禮》83 頁),永康元年(公元167 年)濟陰太守孟鬱建堯廟,並作修堯廟碑。由此可以推測,堯陵及堯廟應疊壓在龍山文化層之上。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3

帝堯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後世譽爲“文明始祖”和“國祖”。堯陵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爲巍峨高大。堯陵四面環山繞水,古有“山環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爲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着堯陵全貌圖。1986年,堯陵被確定爲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第六批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市、區兩級高度重視下,2007年4月3日,堯陵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修復建設工程開工, 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復工程竣工,完成陵區修繕、陵區澇河護坡、陵前大橋、陵前廣場、澇河溢水壩、赤龍壁、道路、道路綠化等工程,投資66000萬元。

堯帝陵景區在哪裏 第3張
  

根據總體規劃,堯陵景區可遊覽面積爲1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項目有堯帝拜謁區、堯帝祭祀區、堯都風情園區,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和10平方公里的綠化。

2012年12月底完成所有規劃項目建設,總投資4.6億元。建成後的堯陵景區集遊、購、娛、吃、住、行六大功能於一體,成爲一座規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遊景區,成爲全國一流的'集文物保護、祭祀拜謁、旅遊休閒於一體的歷史文化旅遊勝地。

大陽鎮:大陽鎮是2001年3月由原大陽鎮與郭行鄉合併後的新建制鎮,距城16公里。位於堯都區東部丘陵地帶,南臨浮山,北連洪洞,東瀕古縣,西接段店。境內有溝有坡,丘陵起伏,總面積102.7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7287戶,共有29117口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