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幸福生活 > 家居 >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分三個階段:基本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1

人是如何社會化的

人的社會化是從家庭、學校的教育開始的,教育是社會化的主要途徑。社會化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於自己的社會行爲規範、準則內化爲自己的行爲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

如何實現勞動者的社會化

勞動者社會化的過程一般可分爲(三)個階段。

1、基本社會化:學習生活知識,掌握勞動技能,習得行爲規範,確立人生目標,形成價值觀念和獲得社會角色,從而由生物人變爲社會人,成爲社會一般成員。

2、繼續社會化:一個人全部社會化歷程的一部分。

3、再社會化:在早期社會化與繼續社會化中與社會要求不相適應的人的社會化過程。擴展資料勞動者中年社會化:人到中年,生活閱歷漸深,性格特徵定型,思想比較成熟,有既定的生活目標與比較固定的行爲模式。

對一般中年人來說,繼續接受社會化教育,首先是爲了適應變化中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社會發生的'急劇變化,包括社會制度的變革、生產條件的改變、居住環境的變遷等,都迫使中年人不得不重新學習新的東西。其次,中年人一般要經歷結婚、生兒育女與就業等,需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與工作人員等多種角色,承擔多方面的社會責任,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必須通過學習與實踐,逐步熟悉和勝任自己的角色。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
  

生活方面如何實現個人目標

(一)生物因素

1、社會化的生物因素,是指個人所帶有的一種有上代爲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

2、表現:人的身體結構;人的組織特殊的大腦;人具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系統,有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活動,而語言又是社會化的強有力的工具和槓桿。

(二)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指影響個人社會化的全部社會環境

2、包括:(1)家庭(2)學校(3)夥伴羣體(4)工作單位(5)社區(6)大衆傳播

(三)互聯網

1、互聯網及其特點

2、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四)社會實踐

1、社會實踐是實現知識內化與積累,達到個人社會化目標的根本途徑。

2、個人在生活實踐中一般是通過:觀察學習;角色扮演;知識積累等環節實現社會化。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四個方面

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易造成孩子社會化不足的問題。到了青年期,則表現爲社交無能,缺乏社交動機,過分害羞,見了生人感到無話可說,不知所措等。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爲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爲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爲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給兒童制訂的社會化不足的診斷標準,很有參考價值。如果下述五條只符合其中一條,或者一條也不符合,就是社會化不足。

(1)至少有一位同齡朋友,且友誼維持至少6個月之久。

(2)在看不到有什麼即時的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3)做了錯事,造成了明顯的不好後果,但並未被人發現時,感到難過或後悔。

(4)別人做了對他不利或有損的事,能夠原諒而不指責別人,也不告狀。

(5)對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關心,或能夠分享別人的幸福與快樂,如爲別人生日、考試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社會化的類型:社會化,是內方外圓,內有原則,外顯圓滑,適應社會;未社會化,內方外方,有什麼說什麼,得罪人,不適應社會;反社會化,內圓外方,外表兇悍,內心柔軟,用兇悍掩蓋弱小的自我;過度社會化,內圓外圓,失去原則,做老好人,容易受委屈。

如何判斷一個人到底是“很有個性”還是“沒有長大”?

我覺得可以嘗試着秉持如下原則: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有個性,恰恰說明你還沒有長大;對於那些言必稱自己很有個性或者追求所謂個性的人,我們應該立馬給出TA還沒有長大的診斷。道理很簡單,一個真正有個性的人,正因爲自己已經擁有了個性,就不再去追求所謂的個性了——TA所追求的就是共性。畢竟所有的共性都寓於TA的個性當中,而TA的個性只是體現並豐富着共性而已。

如果再不明白,是因爲你當年背了那麼多的馬列哲學卻只是爲了考試而沒有理解。讓我們一起重溫: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矛盾的個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是指,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我們每個人,都呈現着社會化的四個方面,只是各方面所佔比重不同而已。比如,和別人相處時,心有不快,當即表現出來,完全不顧當時的場景如何,這就是社會化不足。當看到他人的行爲存在嚴重的問題時,有損自己、他人、集體的利益,不敢爭辯,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是過度社會化,沒有原則性。

當別人指出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時,自己明知不對,還要百般爭辯,甚至大打出手,這就是反社會化,外表強硬,內心軟弱。社會化的人,經歷過各種挫折磨難,身心不斷得到成長,內心有一定的規則,外在的呈現相對比較圓滑的方式,與他人相處時,既不違背原則,也不傷害他人,能以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達成有效,實現目標。

願每一位家長放手讓孩子去更多的經歷、成長,適應社會,成爲一個合格的社會化的人,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社會,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2

孔先生夫婦最近因兒子的事發生了爭執,孔先生認爲應該給兒子安排一些社會活動,成天關在家裏不出門,來了客人都不會打招呼,以後到社會上怎麼和人交往?孩子媽媽則認爲,別人都羨慕我們的孩子“坐得住、會讀書”,一定會考個好學校,社會交往那是以後的事。其實,孔先生夫婦爭執的焦點是對孩子的“社會化”存在認識問題。

我們把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稱爲“社會化”。一個人在剛剛出生時可以說是“動物人”,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才慢慢從“動物人”變成“社會人”。

勞動社會化的途徑 第2張
  

如何知道孩子社會化程度呢?

美國精神病學會給兒童制定的“社會化”診斷標準很有參考價值:

①至少有一個同齡朋友,並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

②在看不到有什麼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③做了錯事,造成了明顯的不良後果,但未被人發現的時候,能夠主動認錯。

④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時,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

⑤對朋友或同伴表示關心,或者能夠分享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如爲別人生日、考試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

一般來說,在上述5條標準中,6歲以下兒童應至少符合1條;7-12歲的孩子應至少符合2條;13-18歲的'孩子至少應符合3條。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達不到上述要求,可以認爲是社會化不足。社會化不足,就會是一定程度上的“孤家寡人”,不善於與人交往。

如果按每條20分來算,很多成年人可能也就剛及格(60分),那麼我們就要反思。很多精神問題都與社會化不足有密切關係,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很高,就可以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課本不是孩子學習的惟一,學習也不是孩子生活成長的惟一。因此,家長們在“望子成龍”的教育過程中,莫忽視了孩子社會化的培養,使孩子成爲一條對社會有用的、身心健康的“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