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我們都知道懷孕的過程中是沒有月經來的,在生完寶寶之後女性纔會繼續來月經,那麼對於產後女性什麼時候來月經呢?下面小編分享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的文章,一起來看下吧。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1

如果新媽媽沒有餵奶,月經通常在產後6~8周內會來。研究資料顯示,沒有哺乳的新媽媽,有40%在產後6周恢復排卵;到了產後8~12周,還沒有恢復排卵及月經的新媽媽大約只佔35%。哺乳的新媽媽,在產後12周約有25%會恢復排卵與月經,大多數哺乳新媽媽通常要到18周才完全恢復排卵機能。

產後泌乳激素持續維持高數值時,即會發生所謂的產後無月經症。通常稱血中泌乳激素過高的毛病爲“高泌乳激素血癥”。哺乳期新媽媽沒來月經,是因爲哺育母乳會使血中的泌乳激素升高,使腦下視丘的性腺荷爾蒙分泌素分泌減低或停止,而造成沒有排卵週期不能排卵。

不論是否哺餵母乳,通常產後前幾次的生理週期都不是很規律,月經來的間隔時間、來的量等,都可能和懷孕前不太一樣,不過幾次過後就會趨於穩定。如果媽媽產後生理週期長期都很紊亂,必須諮詢婦科醫生,以免忽略了其他的.生理問題。

如果新媽媽產後來經時間不規律,主要是由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器質病變或藥物等引起。內分泌功能失調如甲狀腺、腎上腺皮持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器質病變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腫瘤及發育異常、營養不良等;藥物因素如使用內分泌製劑等,這些原因都可能使產後來經時間不規律。

遇到這種情況新媽媽平時應該注意適當補鈣,多休息,加強營養,適當運動,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長期來經時間不規律,建議去醫院查明具體原因再做相應的治療。

但是有的新媽媽產後月經週期正常,可是經量卻很少,甚至來一點點就完了,這就是“月經過少”的症狀。主要原因是由身體血虛或者外傷性出血造成的,如產後大出血可造成身體血虛,以致月經過少;先天腎氣腎精不足,生產過多等損傷腎臟,以致腎氣不足,比較後導致月經過少;有時內分泌正常,而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對卵巢激素的刺激反應減少,或子宮內膜部分粘連,也能發生月經過少。

但如果新媽媽每次月經的出血量很大,則說明月經過多。月經過多主要是由器質性疾病,如子宮肌瘤所致,但比較常見病因還是排卵型DUB。正常情況下,每個月經週期的經血量一般不超過30毫升~50毫升如果超過80毫升,則可診斷爲月經過多。每個人月經週期的經血量都不相同,這隻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判斷了。

女性產後月經大分析2

女性產後月經來的早好還是晚好

1、產後大姨媽,最早有多早

——1個月

沒錯,就是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大姨媽就如期而至了。當然,這是在媽媽沒有哺乳、身體各方面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如果說產後堅持哺乳,那麼月經一般不會那麼早來。 女性生小孩後,月經週期和卵巢排卵功能的恢復各人不一,如有的婦女產後28天就開始排卵,一個月就來月經。而有的婦女,特別是給孩子哺乳的婦女,恢復排卵和月經週期的時間要晚一些。但無論早晚,總要先排卵,後來月經。

2、產後大姨媽,最晚有多晚

——1年

因爲媽媽堅持哺乳的關係,大姨媽在一年之後才姍姍來遲。哺乳期間,媽媽的腦垂體前葉需要分泌大量的催乳素,以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因而相對地抑制了腦垂體分泌卵細胞刺激素的作用,使卵泡發育受到抑制,不能發育爲成熟的卵子,所以,在哺乳期的媽媽們,很多在半年至一年內沒有排卵功能,也不來月經,這是正常的。

產後月經來的早好還是晚好

正方:來的早,代表身體恢復好

來的早就代表恢復好,身體的各個機能都儘快恢復了,排卵也開始正常了,而且,據老人們說:如果產後月經來的早的話,說明以後孩子會很多。照現在的話理解,就是恢復排卵早,更容易懷孕吧,以前不流行“三年抱倆”嗎,月經來的早,懷孕機率就更大一些。 不過現在的科學觀點是,產後也要避孕,給身體和子宮一定的恢復時間,尤其是剖腹產的媽媽,懷第二胎至少要隔兩年比較好。

反方:來的晚,更適合哺乳

堅持哺乳的媽咪們說,大姨媽來的晚更好,聽說來月經了奶水會大大減少,還可能影響奶水質量呢!所以還是晚點兒來更好。

不過,來月經了照樣可以哺乳,不影響奶水質量,不過來月經可能會影響奶量的多少,很多媽咪表示,來月經期間奶量大大減少,月經結束後稍有恢復,但不如從前那麼充足。

其實,我們不用糾結與大姨媽來的早or來的晚。產後月經的不規律是正常的,這個不代表身體恢復情況,來的早不一定好,來的晚也不一定好,主要是看原來的身體素質,還有月子的情況,平時帶寶寶的情況來決定。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沒有餵奶的媽媽,月經通常在產後6-8周內會來。要是沒有餵奶,又超過了3個月還是沒來的話,最好到婦產科檢查一下。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