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有好的教育才會有好的未來,教育的發展歷程主要是經歷了原始社會、古代社會、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這四個階段,下面看看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1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

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爲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於把早期教育誤解爲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隨着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籲要糾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日、美、歐幼兒教育、保育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求從"智育中心"轉向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人們意識到,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社會和情感問題應被看成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新修定的《幼兒園教育要領》,

明確地將人際關係、環境、表現列入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以糾正偏重智育的傾向,促使兒童在天真、活潑、幸福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普遍重視通過社會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於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着明顯的片面性,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

過於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爲,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遊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爲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佈關於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爲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爲2至5歲。

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爲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後3個年級,學齡爲8至11歲。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在美國,人們對學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

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

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繫的加強。最後,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2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

1.自發性、廣泛性、無等級性、無階級性。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資料是屬於公有制,因此兒童也是公有的,那麼教育對每個兒童來講機會都是均等的,沒有任何歧視和差異,所以主要體現了無等級性和無階級性。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始社會時期沒有學校,都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給兒童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屬於第一次結合。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兒童只能學習相關的生產、生活經驗,並且只限於模仿、口耳相傳等方式來獲取經驗。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2張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1.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

(1)夏商: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夏朝,學校名稱分別爲庠、序、校,此時教育已成爲社會的專門職能。

(2)西周:出現國學和鄉學。國學設置在諸侯國內,鄉學設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學的辦學形式爲主,面向奴隸主,呈現出政教合一、學在官府的特徵,體現了階級性的特點。那麼在這一時期,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爲主要內容,其中核心是禮樂。

(3)春夏戰國:春秋時期私學興起,可以自由講學、自由辦學,打破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限制,教育開始面向所有人。進入到戰國時期,私學繁榮,出現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爲主的顯學。

(4)漢代:官私並行。在這一時期實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擺在了正統地位。

(5)隋唐:出現了六學二館,不同等級官員進入到不同的學校進行學習,體現了等級性。在選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舉制。

(6)宋代:書院盛行。學習內容是以四書五經爲主。

(7)明清:明朝時期八股文成爲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舉制廢除。

在古代社會,春秋和戰國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分界點,在奴隸社會時期,教育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教育具有等級性。其次,奴隸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封建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在古代社會,出現了學校名稱,教育成爲專門的社會職能,那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這是第一次分離。

2.西方古代教育的發展

(1)古埃及:有僧侶學校、文士學校等,教給學生文字、書寫、執政能力等,把學生培養成爲一定的官吏,即呈現了以僧爲師、以吏爲師的特徵。

(2)古印度:根據種姓制度把人分爲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等級最高的是婆羅門,所以在這一時期掌握《吠陀》爲主的經典教義。

(3)古希臘:最重要的是城邦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斯巴達重視軍事體育教育,通過軍事教育把人培養成爲軍事人才,特徵是尚武;雅典注重身心和諧發展,特徵是崇文。

(4)西歐中世紀:出現兩大學校名稱,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重點掌握教會學校的學習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和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騎士學校的七技簡單瞭解即可。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徵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表明國家開始重視教育,大力發展教育。

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是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換句話說普及教育的口號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

③教育的世俗化。強調教育要與宗教相分離,擺脫宗教的性質。

④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國家開始通過立法來規範人們的教育行爲。

⑤出現了雙軌制。英國是最早出現雙軌制的國家。

⑥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在古代,雖已出現學校名稱,但還沒有正規的教育制度。進入近代社會後,出現了系統的學校教育制度。

對於近代教育特徵,大家可以用口訣掌握:公立初十有雙喜。

2.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簡單來講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不管多大年齡都要進行學習。不僅包括了正規教育,還包括非正規教育等多種形式。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須要面向所有人,讓每個人都能有受教育的機會。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機會對每個人來講都應該是均等的,體現在三個方面:起點均等、過程均等、結果均等,可以分別對應到入學、升學和就業。此外,還能體現在自主權的擴大,尤其在現代社會實行新課改後,國家開始倡導三級課程管理,出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除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師都可以編訂課程。

第四,教育的現代化。與教育的單一性、統一性相對立而言。倡導培養目標多元化、課程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現代化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瞭解過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徵,口訣概括爲全民多現身,方便大家掌握。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3

一、古代幼兒科學教育的萌芽

這一時期的科學教育分爲原始社會和階級社會兩個階段,原始社會的科學教育是和生產勞動相融合的。成人在生產中傳授給幼兒自然的科學知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長足進步,科學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事件就是墨子利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後來,唐朝設立了“算學”理科專門學校,這時期的科學教育主要專注於“數學”教育。

蒙學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早教形式,如《雜抄》採用一問一答形式,介紹天文、節氣、地理、歷史、修養和藝術等許多方面的知識,還出現算術知識類的《九九乘法表》。宋代方逢辰編寫的蒙學讀本《名物蒙求》,專門介紹了自然和自然界的知識,包括天文、地理、鳥獸、花木、日用品、耕種等。王應麟編的《三字經》中有介紹數、日、四時、無行、六穀、六畜的自然知識。

二、未分化的幼兒科學教育

清朝的專門的自然科學課程稱爲“格致”,“格致”內容包括植物、礦物、理、化、衛生等。1903年,我國第一所學前兒童教育機構-湖北幼稚園誕生,1904年張之洞等人爲該幼稚園擬定了《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簡稱《章程》),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文件。《章程》設置的具體課程內容有遊戲、歌謠、談話、

手技。這些教育內容已經包含常識的成分,也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如談話中引導幼兒認識、談論自然界的物體,在遊戲部分中與幼兒一起種植植物、飼養動物,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開發智力。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中的教育內容增加了數學、感知覺和科學方面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談話、行儀、讀方、數方、手技、樂歌和遊戲。談話、

數方和手技已經體現出科學教育的成分。談話則是對於“單簡事務之名稱,教師一一指示之,而粗說其義”。數方則是“系用指數器。單雙數之,分合數之,參差數之此記數之法,教師指授”。而手技,則更多與福祿貝爾的恩物有關係,“恩物種類甚多,任小兒自爲堆積配插,使知輕重大小長短,力點中心之度”。上述內容主要涉及的是數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早期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3張

三、新中國成立前“常識教育”課程的出現

1924年,陳鶴琴指出幼稚園之課程應該以自然、社會爲中心。大自然、大社會纔是活教材,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張宗麟認爲幼兒園課程應增加“自然”科目,“兒童環境中所能接觸者以自然物爲最多,此羅列之動植物,天空之變異,倘成人能略略指示之,兒童必興趣盎然”。之後,陳鶴琴、張宗麟等對當時的幼兒教育課程進行了更細緻、更合適的分科,

其中幼兒園的常識課包括自然與社會被提了出來。張宗麟並沒有給“常識教育”下具體的定義,只是從它的重要性方面進行闡述,認爲“常識課是人生必需的,並且是日常最容易遇到的活動。這裏的常識具體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現象、日常衛生、社會習慣風俗、社會職業、公民習慣和社會國家世界大事。張宗麟在1928年就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幼稚園的常識教育,

包括幼兒常識教育的意義、目標、方法、與其他活動的關係及關於自然界的常識材料。這些關於常識教育的理念在幼稚園得到實踐,而且已經開始從科學角度爲幼兒提供一系列生活常識和經驗,經過不斷完善和改進,最終在1929年的幼稚園課程標準中被採納爲正式課程並實現合法化,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爲暫行標準試驗推行。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佈《幼稚園課程標準》,

這個標準成爲我國第一個自己制定的統一的幼稚園課程標準。標準規定的幼稚園的課程有音樂、故事和兒歌、遊戲、社會和自然、工作、靜息、餐點,共7項。1936年教育部對此課程標準進行了一次修訂,

將原來標準中的“社會和自然”改名爲“常識”。1937年,出版發行的《幼稚園160常識課》是根據當時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編輯的,是一本專供幼稚園教師參考的常識教材教法書籍。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