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1

內容提要: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打工謀生,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不僅成爲外出務工父母的一塊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學校教育、班級管理的難度。“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爲教育工作者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關鍵詞: 關愛、幫助、責任正文:當今,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如“留守兒童”就是其中一個。那麼,何謂“留守兒童”呢?即父母在外務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離異家庭的子女。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現在,“留守兒童”的人數比例已佔到農村學校學生人數的50%——60%,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而對他們的教育也成爲擺在我們老師面前的難題。人們長說“尋其病根,治其頑症”。教學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

(一) 管理難由於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們只是抱着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度來管教他們。所以,這些孩子在家裏處處受着寵溺,爺爺奶奶也都由着他們的性子而爲。他們到了學校之後,受不了紀律的約束,大多數孩子便表現爲紀律性差,自覺性差。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好貪玩……經常出現屢禁不止、屢教不改的現象。這給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 家庭教育不力現今,在經濟利益的驅駛及生活的壓力下,許多農民外出打工,這也是造成兒童留守的重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撫養,而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加之近年來教材的變化也讓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輔導起來感到吃力,因而對於家庭輔導他們也是力不從心。而教師又不能長期加班加點幫其輔導,這也就造成課後再輔導的難題。當然家庭教育絕不僅僅是一般認爲的家庭課後輔導,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對孩子生活與做人常識的教育,同時,其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學習吃力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這些孩子均學習吃力。儘管在校期間老師的督促約束。可回到家,爺爺奶奶又督導不力,致使這些學生養成了一緊一鬆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收效甚微。我個人認爲:要緩解這些“留守兒童”學習吃力的現狀,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用參與教學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互動,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使他們逐漸改掉以前的厭學情緒,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他們有的還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離異留在農村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和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因而對他們的教育就至關重要,特別是家庭教育必須到位,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既寬鬆又不失緊張,讓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情趣。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 “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徵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我發現留守兒童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

(一) 外強中乾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而老人們的教育方式,要麼溺愛,要麼無暇顧及。所以,他們更多的對老師有一種心理依戀。平時生活中的解不開的疙瘩,同學中的小矛盾,都願意告訴老師。下課時願意到老師的辦公室去坐坐。有時也會抱住老師的胳膊撒嬌。他們喜歡熱鬧,不喜歡獨處,希望能從同學相處中得到快樂。而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爲主。他們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較富裕。因而這些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比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好吃懶做、亂花錢的毛病。小賣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們的最愛。他們上半周當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節衣縮食,甚至連生病、買作業本的錢都沒有,於是就靠借債過日子。這些孩子胸無大志,學習更是一團糟。因爲父母不在身邊,“天高皇帝遠”你想管也“鞭長莫及”。於是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反正老師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打不得,罵不得,一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架勢,指一指,轉一轉,一旦老師稍有放鬆,便當起了“坐家”,把學校當成自己的“養老院”,吃飽、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時間較短,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爲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還不算錯的收入,積攢着辛苦換來的每一分錢。爲的是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走自己沒有文化的老路。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農村孩子的淳樸和節儉,從不亂花錢,因爲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喜靜不喜鬧,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羣。

三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矯正方法

(一) 平等的愛,擔負起“師長”的責任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是職業的、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無論所教的學生是優是劣,都應一視同仁,待之以愛千萬不能隨個人興趣,利益來選擇,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愛”。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融入心靈深處。”由於學生各自不同的個性心理和成長環境,出現在教師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別是學生家長的社會地位,身份職業各不相同,教師應一碗水端平,堅持平等對待的原則,不能因爲家長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觀點、態度。這就要對學生的角色定位,切實擔負起“師長”的責任,善於走進每位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真正瞭解他們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力所能及地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是出於教育人的需要。

(二) 真情的愛,撫平受傷的心靈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陶行知教導我們:“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爲人所化。教育總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用真情去關心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善於與學生溝通,給學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關愛每一個學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同學,特別是那些留守學生。只有在愛的氛圍裏,在信任和理解中,學生纔會釋放出所有的潛能,發展起天賦與個性。老師要用真情的愛,撫平他們受傷的心靈,讓每個留守學生都能體味成功的愉悅。“沒有常識,也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活而言,每個學生都是爲了賞識而來人間的。”對一名後進的留守學生,老師只要對他們點滴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就能讓他體驗成功和快樂。是啊,真正自暴自棄的學生是沒有的,只要老師不用暴力語言傷害學生,不拋棄學生,學生是不會自我拋棄的。

(三) 真摯的愛,加大幫扶的力度師愛的職業收穫是育人。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服務精神,系教育的命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啓發我:越是有“問題的學生”,越需要老師真摯的愛。只有老師拿出真摯的愛,才能加大對留守學生幫扶的力度。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對本班留守兒童進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爲片進行登記,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建立相應的動態檔案,本着需要的原則,進行分類指導,給予幫助。其次是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家訪力度。爲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與子女定期聯繫制度,要求家長每週要和子女電話聯繫至少一到兩次,並經常進行書信交流。我還爲每位留守兒童準備一份成長記錄袋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學習及思想等情況。留守兒童一旦有困難,我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轉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四) 無私的愛,搭起潛能的平臺《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同時擁有至少八種不同的智能,但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展他們的潛能。爲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提高留守兒童的自信心,爲留守學生搭起發揮他們潛能的平臺。 教師要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改革、實踐新課程標準及面對“留守兒童“問題結合起來,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規律,善於辨證地、發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學生,真正做到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協作。讓我們大家共同攜起手來,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使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願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2

提要: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打工謀生,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不僅成爲外出務工父母的一塊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學校教育、班級管理的難度。“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爲教育工作者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關愛、幫助、責任

當今,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如“留守兒童”就是其中一個。那麼,何謂“留守兒童”呢?即父母在外務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離異家庭的子女。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現在,“留守兒童”的人數比例已佔到農村學校學生人數的50%——60%,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而對他們的教育也成爲擺在我們老師面前的難題。

人們長說“尋其病根,治其頑症”。教學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

(一) 管理難

由於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們只是抱着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度來管教他們。所以,這些孩子在家裏處處受着寵溺,爺爺奶奶也都由着他們的性子而爲。他們到了學校之後,受不了紀律的約束,大多數孩子便表現爲紀律性差,自覺性差。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好貪玩……經常出現屢禁不止、屢教不改的現象。這給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現今,在經濟利益的驅駛及生活的壓力下,許多農民外出打工,這也是造成兒童留守的重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撫養,而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加之近年來教材的變化也讓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輔導起來感到吃力,因而對於家庭輔導他們也是力不從心。而教師又不能長期加班加點幫其輔導,這也就造成課後再輔導的難題。當然家庭教育絕不僅僅是一般認爲的家庭課後輔導,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對孩子生活與做人常識的教育,同時,其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學習吃力

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這些孩子均學習吃力。儘管在校期間老師的督促約束。可回到家,爺爺奶奶又督導不力,致使這些學生養成了一緊一鬆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收效甚微。我個人認爲:要緩解這些“留守兒童”學習吃力的現狀,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用參與教學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互動,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使他們逐漸改掉以前的厭學情緒,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他們有的還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離異留在農村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和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因而對他們的教育就至關重要,特別是家庭教育必須到位,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既寬鬆又不失緊張,讓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情趣。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 “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徵

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我發現留守兒童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

(一) 外強中乾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而老人們的教育方式,要麼溺愛,要麼無暇顧及。

所以,他們更多的對老師有一種心理依戀。平時生活中的解不開的疙瘩,同學中的小矛盾,都願意告訴老師。下課時願意到老師的辦公室去坐坐。有時也會抱住老師的胳膊撒嬌。

他們喜歡熱鬧,不喜歡獨處,希望能從同學相處中得到快樂。而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爲主。他們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較富裕。因而這些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比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好吃懶做、亂花錢的毛病。小賣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們的最愛。他們上半周當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節衣縮食,甚至連生病、買作業本的錢都沒有,於是就靠借債過日子。

這些孩子胸無大志,學習更是一團糟。因爲父母不在身邊,“天高皇帝遠”你想管也“鞭長莫及”。於是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反正老師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打不得,罵不得,一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架勢,指一指,轉一轉,一旦老師稍有放鬆,便當起了“坐家”,把學校當成自己的“養老院”,吃飽、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時間較短,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爲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還不算錯的收入,積攢着辛苦換來的每一分錢。爲的是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走自己沒有文化的老路。

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農村孩子的淳樸和節儉,從不亂花錢,因爲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喜靜不喜鬧,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羣。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3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撫養、教育和關愛,他們的特殊成長環境如親子教育的缺失、親密度較低、不良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教育上存在着內容狹窄、監護人與兒童交流不足、教養方式不當等問題,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人格發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需要家庭和學校以及留守兒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鄉,並需要成人或委託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近年來,隨着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惡劣的住房條件、昂貴的借讀費用、無安全保障等),進城務工人員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兩地分隔的局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試從留守兒童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決對策現狀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

1.學習困難與注意缺陷。留守兒童因爲缺乏父母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本來就低,再加上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業往往很難得到及時輔導,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自信心普遍較低。另外,因爲心理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於學習,久而久之,有些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厭惡學習,導致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

2.性格缺陷,任性、自私,凡事以自我爲中心。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爲中心,他們脾氣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他們在家常和代爲撫養的監護人發生頂撞,以自我爲中心,稍有不滿意便大發脾氣,叛逆怨恨。任性、自私、以自我爲中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後天生活中他人對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慾望盲目滿足造成的一種心理特徵。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因長輩的過分溺愛造成兒童的任性、自私的現象尤爲突出。

3.人格發展呈不健全趨勢,道德現危機。留守兒童大都是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一起生活,他們主要負責孩子的吃喝問題,學習上要麼不管不問,要麼心有餘而力不足。生活上也出現兩種極端,要麼過分溺愛,要麼放任自流。這些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都會養成封閉的個性,古怪的性格,鬆懈對自己的要求,荒廢自己的學業,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平時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過分的溺愛,使有的學生染上了愛吃零食的惡習。平日裏,祖父母隔三差五的會給些零花錢夠他們買些學習用品或早餐之用,慢慢的,隨着慾望的增加,他要買更多的零食甚至是玩具,甚至還會出現偷偷拿祖父母的錢出去花的現象。

4.耐挫力差。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羣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喜歡自我封閉,爲人處事孤僻不合羣,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留守兒童在面臨自身不適或者困難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表現爲行動遲緩,意志力不強。

二、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小學階段正是留守兒童成長髮育的關鍵期,而父母在此階段並不能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缺乏,這就容易造成他們在對事情的認識、價值觀上產生偏離,個性及心理髮展出現異常,有些甚至會因此逐漸走向極端。同時由於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可以說無孔不入,以致少數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留守兒童,毒害他們幼小的心靈。

2.是中國農村老人的“養而非教”監護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與正確教育方法的缺失,在老人的傳統觀念裏,認爲只要孩子能吃飽穿暖、不出現安全問題就是盡到了責任,因此在照顧孩子過程中,要麼過分溺愛嬌縱,要麼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關心孩子。孩子與老人家彼此間過大的年齡差距也是與孩子之間有效溝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3.農村學校作爲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實施單位,很難爲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生活、學習上難以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即便是在教師的職權和職能範圍內,也往往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如師資短缺,有的老師身兼數職,要教授數學、歷史、地理等多門課程,非常辛苦,已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關心留守子女。

三、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監護人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務工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教養方式。在掙錢的同時,多想想孩子,不要無視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談談,瞭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多給孩子關愛和呵護。同時,撫養管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親戚應民主、平等地面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這比掙錢,更有價值——因爲有孩子纔有將來。

(二)教師要講究科學方法,促進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輔導

家庭情況,父母親務工地,臨時監護人姓名、年齡、住址及監管兒童個數,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生行爲、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盡地記載,作爲樣本材料的對照依據。

2.開展留守兒童主題活動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環境和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和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農村學校要創造條件,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如指導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打電話、寫信,加強與家長的親情交流的主題活動;洗臉、刷牙、洗腳,作息習慣,就餐方面的指導的挑戰活動。讓學生明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父母一直關注和愛他們,老師也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關愛他們。

3.不定期地開展心理調查

把一些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不定期地開展心理調查,瞭解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困惑,從而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指導。

4.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症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諮詢、信函諮詢,也可以設立“心理諮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週記的形式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和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心理和社會等專業人員要積極的關注。讓我們行動起來,關心、關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創造幸福安康和諧的社會。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