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請別再打椅子

請別再打椅子

來源:女友組    閱讀: 6.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請別再打椅子,打椅子教育方法,是很容易培養孩子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慣性思維。當他慢慢長大,遇到挫折的時,他也會養成找各種客觀理由而不自責自省的壞習慣。來看請別再打椅子。

請別再打椅子1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十分獨特而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打椅子”。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一個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媽媽會很“心疼地”把孩子從地上扶起來,

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指着椅子說:都是“這個椅子”不好,讓俺寶寶摔倒了,媽媽打“這個椅子”給寶寶出氣,於是媽媽就使勁地拍打“那把椅子”。

顯然,“那把椅子”是不會錯的,當然母親似乎也是沒有錯的,只是她在安慰兒子的時候,用錯了教育的方法而已。

兒子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嗎?

我想是不會的,而且兒子很可能還會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爲兒子看到有錯的是“椅子”,而不是他。

更重要的是,

請別再打椅子

年輕的美國媽媽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邊,然後蹲下身子,注視着孩子的眼睛又說:知道嗎?盧迪,以後再摔倒,要學會自己站起來,你看你剛纔的樣子,像個咱們家的男子漢嗎?你在家裏不是說過,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你剛纔那樣子怎麼保護媽媽呀?

在電子郵件的結尾,年輕的中國母親又寫道:看到美國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國內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落後甚至是錯誤的。也許國外年輕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並非絕對正確,但卻不能不引起中國母親的反思。

請別再打椅子2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你中了幾個?

昨天兒子拿着掃帚在掃地。奶奶卻讓他趕快去學習,掃地的事情她來做。

祖孫倆對話的場景,是不是在你的家庭也時常上演?這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典型誤區之一-----學習好最重要,其它的都次要。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一個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原生家庭的早年經歷,對孩子的性格與秉性,爲人處世的風格,甚至人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都會產生深遠乃至一生的影響。可以說家庭教育決定着孩子往後餘生的生活底色。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作爲父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你中了幾個?

誤區一:生而不養,養而不教

中國式家庭教育最讓人無奈、無力又想大聲吶喊的誤區,就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

看看農村的留守兒童,城裏的隔代撫養孩子的數量,以及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你就會對此感同身受。

上次回老家,早上吃過飯,碰到幾個孩子,大的八九歲,小的四五歲的樣子,圍坐在鄰居蓮嫂子家的屋角下,每人一部手機,在蹭網打遊戲。

中午吃過飯,幾個孩子還在玩遊戲。直到晚飯時,仍有兩個孩子沉浸在遊戲世界裏,玩得忘乎所以。

請別再打椅子 第2張

問婆婆才知道,他們的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過年纔回家一次。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只要不亂跑,跑到危險的公路上,玩手機也沒人管他們。

想到這麼小的孩子一整天都抱着手機,眼睛得不到休息,心靈得不到更好的滋養,一種悲哀感襲上心頭。

生而不養,父母之罪;養而不教,父母之過。

父母是這世上門檻最低的職業,無需持證就可上崗。生兒育女是人最自然的權利,但並非每個人天生就會做父母。爲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崗前培訓的。

正如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所說:“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生了孩子,卻把他丟給其他人養,任由孩子野蠻生長,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如果說,農村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對孩子的教育意識,那城市裏的隔代撫養問題同樣暴露了父母教育素養的不足。

昨天約一個朋友爲公衆號寫育兒文章,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沒想到她卻告訴我,孩子兩年沒跟她了,孩子這一年都是由奶奶在外地帶。

聽後我很驚訝,也有點難過,爲孩子這麼早離開媽媽,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說,孩子三歲前,是親子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往後孩子很難再與父母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童年長時間離開父母的孩子,失去的不僅是對父母的依戀感,還有影響一生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

早年得不到父母溫情陪伴的孩子,長大後又怎麼會對父母溫馨陪伴呢?

當我們迫於生活,把孩子交給其他人養,等一切條件都好了,再把孩子接到身邊時,你會感覺到孩子與你已經有了無法言說的疏離感。

生孩子,克服困難,盡力去養孩子;養孩子,兩人配合,全力教育孩子,這應該是爲人父母應有的自覺。

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千萬別爲自己留下“生而未養,養而未教”的遺憾!這種遺憾一旦造成,將如螞蟻噬骨一樣,伴隨你的一生,尤其是孩子出現問題時,感覺會愈發強烈。

再苦再難,也請克服阻礙,自己帶孩子,起碼要每天能看到孩子,不錯過孩子的成長曆程。

誤區二:糖分過量,鹽分不足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需要鈣,同時也需要鹽。”

“糖”指的是表揚、鼓勵,“鈣”是指能讓孩子自強自立的經歷,“鹽”則是指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挫折和困難。

由於之前獨生子女政策,很多中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即使目前國家鼓勵生育,放開二胎政策,迫於養育孩子的壓力,中國年輕的父母們仍舊選擇少生。

孩子的減少,造成很多中國家庭的“421”現象,即四個老人和父母共同撫養孩子,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會多麼地“萬千寵愛於一身”。

當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迎接他的就是順豐順耳的“甜言蜜語”,有求必應,甚至不求自來,他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一個孩子習慣了生活在蜜罐裏,突然把他放到鹽堆裏,怎麼會適應呢?

上次一個媽媽給我說,她兒子太佛系,幹啥事都沒有激情,總是慢吞吞的,提不起精神。

我問她,孩子有沒有喜歡的東西,或者想要實現的但沒有完成的心願。她告訴我說,沒有。孩子從小吃飯,都是父母求着吃,衣服玩具不等他要求都全買回來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孩子無慾無求的性格了。

教育孩子時,適當的延遲滿足,適時地拒絕他的一些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孩子的成長需要均衡的心理營養,糖分太多,缺鈣缺鹽都不利於身心健康成長。

上週由於疫情原因,上級教育部門下發臨時通知,所有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週末留校上課,以免造成疫情擴散。這麼一件小事,竟然讓班裏一個男生在上課時痛哭流涕。

下課問這個男孩子爲什麼哭,他說因爲週末回不了家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大男孩,僅僅因爲週末不能回家,就哭鼻子。讓我很是哭笑不得。

不僅如此,這個男孩子在平時也受不得老師的批評,犯錯時,稍微嚴厲的批評就會觸動他的淚點。

和家長溝通他的'問題時,才知道,這孩子是獨生子,父母和家人對他寵愛有加,基本也是有求必應,典型的蜜罐里長大的孩子。當孩子習慣了在父母、家人的羽翼下生活,他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風雨呢?

想到法國思想家盧梭寫給父母們的話:“如果你過分縱容,煞費苦心地讓孩子感受不到一丁點的不適,那你就是在爲他們的未來儲存更多的痛苦。”

孩子的成長中不僅僅需要鮮花和掌聲,還要有適當的冷落與受挫。一個孩子只有把好的壞的都經歷過,內心纔會逐漸走向豐富和強大。

如此,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首先要意識到,其次意志堅定地去踐行。爲孩子的成長,實時地加把鹽。這是父母愛孩子應有的智慧

誤區三:成績好,一切都好

中國很多家庭生活的晴雨表就是孩子的成績單。孩子成績好,家裏陽光明媚,孩子成績差,家裏時常陰雲密佈。長久以來的“唯成績論”,讓很多父母思想上根深蒂固地認爲,孩子成績好才能上重點中學,才能考上重點大學,纔會有好的前程。

於是乎,你會發現,孩子在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與學習無關的家務勞動,父母很少讓孩子染指。在這些父母的意識裏,學習好,一切都會好。學習不好,其他方面好也是徒勞。

但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年的跟蹤研究,得出驚人結論: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爲15:1,犯罪率爲1:10.

我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結果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率爲86.92%,對做家務持可有可無態度的孩子,成績優秀率僅爲3.17%。

優秀的父母從不拿成績作爲測量孩子成長尺寸的唯一尺子。

認識這樣一位媽媽。她的兒子在某中學的重點班,成績優異,陽光開朗,有思想有主見。作爲老師,我喜歡成績優秀的孩子,但更喜歡性格好,品學兼優的孩子。

這個男孩我曾教過他一年課,印象比較深刻。他媽媽喜歡在朋友圈分享他週末在家的日常生活。我發現每週末,這個孩子都在做家務,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經不住好奇心,今天和他媽媽聊天,問孩子是喜歡做家務還是父母有意爲之。

這位媽媽的一席話,讓我感慨良多。她說:孩子是家裏的一份子,家務勞動都讓孩子參與,得讓孩子融入生活。

與成績相比,她更注重孩子品行的培養。她兒子每週回家吃完飯,不用父母說,就自覺地收拾碗筷,負責洗涮。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現在做這些已經養成了習慣。

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學習上又怎麼會缺少熱情呢?

不禁爲這位媽媽的教育理念點贊。育兒觀念先進與否和學歷並不是都呈正相關的。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媽媽,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讓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都望塵莫及。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對老師們說:多一把尺子衡量孩子,就會多教出一批好孩子。

同樣地,父母手中多一把尺子評價孩子,就能爲孩子多增添一份自信,就會多成就一個幸福的家庭。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