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來源:女友組    閱讀: 8.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對於每個家長和孩子來說家庭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家長們對於家庭教育的方法還不是很清楚,經常對孩子發脾氣這樣是不好的,下面來看看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1

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可是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喲,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爸爸媽媽們可要注意了,儘量不要對孩子生氣,即使真的生氣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緒,如果忍不住爆發出來了,事後也要馬上撫慰孩子,告訴他:“寶寶剛纔不乖,媽媽好傷心呀,忍不住生氣了,但是媽媽還是很愛寶寶的,寶寶只要改正了壞毛病,還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解析問題一:分析是什麼事情讓你生氣,學會冷靜處理

對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反常的舉動,比如突然不聽媽媽話了,大哭大鬧,家長們首先要保持冷靜

如果覺得很生氣也要先壓住火氣,仔細想想孩子哭鬧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輕柔的語氣詢問他:是不是病了累了,還是在幼兒園受欺負了,瞭解情況之後,慢慢地撫慰孩子,在平復孩子心情的同時,爸爸媽媽的火氣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爲,比如亂扔東西,或者說粗話等等,也可以嘗試着先耐心地引導他,告訴他“要將東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講文明,不能隨便說粗話,這些都是壞孩子的行爲,大家都不喜歡壞孩子!”看到孩子認真地改正了,爸爸媽媽要及時地誇獎他,讓他感覺到自己聽話就能受到表揚,也會高興起來,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媽媽怎麼還會生氣呢?

解析問題二:分析是孩子的行爲錯了,還是大人的理念錯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樂的世界,有他喜歡的遊戲方法,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瞭解的,所以爸爸媽媽認爲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覺得沒什麼不對的,就是可以這麼做。這樣一來,如果爸爸媽媽生氣了,他就會更加疑惑,甚至懷疑自己,產生自卑了。

比如說,孩子正在用蒼蠅拍打蒼蠅,他是把它當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媽媽卻不懂他的想法,覺得他是在玩髒東西,馬上命令他:“快把這個髒髒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媽媽就生氣了!”這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連玩具都不讓他玩了,好傷心啊!其實媽媽不妨嘗試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邊問他:“寶寶告訴媽媽,你在幹什麼呢?”

孩子在給媽媽講解的時候也會產生成就感,能夠培養他的小自信,而且聽到孩子乖巧的解釋,媽媽的心情也會變好呀!玩過之後再帶孩子去洗手,並告訴他:“蒼蠅拍是拍蒼蠅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細菌呢,寶寶以後如果一定要玩的話,玩過後一定要把小手洗得乾乾淨淨的,知道嗎?”這樣既能滿足孩子游戲的願望,又能讓他長見識,一舉兩得。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解析問題三:分清楚大錯小錯,不要輕易用生氣制服孩子

許多家長總會時刻盯緊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或者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就馬上制止,想從根源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但是這樣做反而更不容易讓孩子的不良行爲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媽媽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錯就用生氣來制服他,反而會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較弱的孩子會變得內向自閉鬱悶,而開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會變本加厲故意使壞搗蛋。

其實,如果孩子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爸爸媽媽大可以裝作不知道,讓孩子嚐到事情的後果,以後自然而然就不會再犯錯了。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想伸手抓飯吃的時候,媽媽沉住氣,不要立刻制止他,讓孩子看到抓飯的後果就是把飯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飽,那麼他以後就會乖乖地用勺子吃飯啦。

等孩子長到五六歲後,開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媽媽就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他,在平時聊天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告訴他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錯誤拿出來分析,幫他改正壞習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教導才能讓孩子能耐心聽完,認認真真地改正錯誤。

解析問題四:用生氣來硬碰硬,則會形成反作用

面對爸爸媽媽生氣,比較調皮的.孩子也會使出絕招,學着大人一樣用生悶氣的辦法來要挾爸爸媽媽。這個時候家長們再無奈地妥協,就容易讓孩子形成要挾大人的壞習慣,以爲生悶氣爸爸媽媽就拿他沒辦法了,反之,如果家長們繼續生氣,跟孩子硬碰硬,也只會讓矛盾更加激烈,這可怎麼辦呢?

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好心態,先不要生氣,不給孩子要挾大人的機會,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儘量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爲並加以讚賞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給他樹立美德的機會。

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訴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這等於期待孩子能做到說話算數,是對孩子信任的具體表現,孩子都很重視爸媽對自己的信任,一般會樂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媽媽要生氣時,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之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看看孩子是需要關心撫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導,對症下藥,既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大人們生氣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經歷。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2

經常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

1、做事沒主見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情緒一上來就會對着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的理解能力通常是很直觀的,他們感受到媽媽的“發威”之後,在一段時間內確實會安靜下來,表現的頗爲聽話,可好景不會太長,等過段時間,說不定又因爲什麼事情惹得媽媽大動肝火。

媽媽因爲什麼事情發火,孩子就會天真的以爲自己這件事做得不對,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就不會再碰了。可是,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顧慮這件事會不會惹媽媽生氣,想的多了自然就不敢放手去做,從而聽任媽媽的安排,養成沒有主見的習慣。

2、脾氣火爆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而且壞事往往比好事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更爲深刻。媽媽經常發脾氣,會使孩子以爲發脾氣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們自己遇到問題時,就會嘗試用發脾氣來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火爆、任性、衝動的性格。

在外面容易和別人發生分歧,產生矛盾,對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3、消極自卑

其實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時,本着“爲孩子好”的目的,卻更多的考慮的是自己,“這孩子怎麼就不能給我爭口氣呢?”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顯露出自己暴躁的一面,容易使孩子產生自責心理,會讓孩子覺得“都是我的錯,惹得媽媽生氣,也許我就是多餘的。”

在孩子的潛意識裏,會形成“媽媽並不愛我”的信念。試問一個缺乏愛和安全感的孩子,又怎麼會有自信呢?慢慢的,媽媽的壞脾氣只會給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陰影罷了。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第2張

說話是一種藝術,和孩子溝通亦是一種能力。媽媽千萬別用嘴去傷害孩子,因爲這是最愚蠢的行爲。當孩子不聽話時,媽媽們不妨換一種方式和孩子溝通。

1、急事慢慢說

現在的上班族媽媽要兼顧工作與家庭,因此時常會忙得焦頭爛額。辛苦過後再面對孩子的不聽話,難免會引發煩躁情緒。越是這個時候,媽媽越要冷靜下來,不急不躁的跟孩子講清楚。這樣孩子纔會信任你,覺得媽媽是個可靠的人。記住,即使你只在孩子面前發過一次脾氣,孩子印象中你也是一位情緒煩躁、充滿抱怨的母親,而那種親切、溫柔的形象將蕩然無存。

2、沒有的事別亂說

別以爲孩子小,還沒有判斷能力,而大人說的話就一定正確。有些沒有發生的事,當你詢問孩子是否發生的時候,如果孩子肯定的說沒有的話,家長就不要輕易懷疑,請選擇相信孩子,同樣的,孩子也會更信任家長。將來走向社會,也會是個做事認真、有責任感的人。

3、做不到的事別輕易說

爲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哭着嚷着說:“媽媽你騙人,你明明答應我了……”對於自己做不到的事,媽媽千萬不要輕易許諾。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儘量做到。這樣孩子纔會覺得家長是值得信任的,他們遇到什麼事情纔會願意找家長傾訴。

很多人容易將外面的傷心事帶到家裏面,而孩子卻成了無辜的“撒氣筒”。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找一個傾訴的對象,而千萬不要將孩子的小錯誤放大,對孩子發脾氣。這樣不僅會影響到親子關係,還會使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對家長產生懷疑。

其實,發脾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適當的和孩子講講道理,適當的給予些許懲罰,要比蠻橫的發脾氣有效的多。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3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會犯錯,不少家長在遇到孩子做錯事的情況時,很難與孩子共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指責、教育孩子,認爲這種事情不該做錯,甚至是對孩子發脾氣,發脾氣這種做法先不說能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對孩子心理的傷害是很大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可以生氣,但不要發脾氣。發脾氣是一種負能量,在發脾氣時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很多時候不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第3張

應該怎麼做?

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家長要學着冷靜下來,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交流,告訴孩子爲什麼是錯誤的、會造成什麼後果、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用平和的語調教導,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在孩子犯錯後,家長不要急於去糾正或是衝動採用強硬的方式去教導孩子,以求“讓孩子長記性”,在孩子犯錯家長感到生氣時,首先家長要給自己三分鐘冷靜的時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再來教育孩子。在心緒平靜下來之後,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爲何會這麼做?再思考該如何去處理、如何去教導孩子才能讓他接受。

有的家長會把發脾氣當做是一種嚴厲的教育,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長記性,但這種做法並不是正確的選擇。

一件事情總是有起因經過結果的,在看到結果時,家長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去界定孩子的做法或者是以先入爲主的態度去猜想孩子就是調皮不懂事等,應該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這麼做的原因是爲什麼?然後再告訴TA可以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也瞭解到正確的做法,能及時的改正錯誤。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