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

來源:女友組    閱讀: 3.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隨着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知到打罵孩子是不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重教輕罰,來看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1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我們常常在報刊上見到少數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道,這些家長便是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其實,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爲。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

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期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筆者認爲,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

學問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爲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爲。

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爲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爲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

因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爲,懲罰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批評。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沒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飯時減少他愛吃的菜餚或者讓他穿一件舊衣服等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學問2:指明“出路”不含糊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懲罰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認爲: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爲,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過獎勵的辦法讓孩子滿足的。如孩子故意損壞東西、堅持“頂風作案”、亂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等,這種情況下獎勵就不起作用,懲罰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學問3:罰了又賞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爲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 專家提示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

如有些兒童在感情衝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爲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覆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父母的神經官能症,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學問4:及時懲罰莫遲疑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爲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

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爲,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學問5:劣性轉嫁不可有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作,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

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學問6:諷刺挖苦最忌諱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爲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學問7:事後說理不可無管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着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

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爲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

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纔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學問8:點到爲止莫嘮叨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爲了免受皮肉之苦;

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着家長的意思,爲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

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爲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切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爲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學問9:就事論事莫牽連孩子作爲受罰者的角度來講,最厭惡父母“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

可作爲過來人的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麼樣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有的甚至認爲父母是在找茬整他),

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2

家長怎麼懲罰孩子?懲罰孩子也要注意場合嗎?作爲家長的我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爲孩子的一些劣習和劣跡而被惹怒,對孩子做出一些過分的“懲罰”。可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內心承受能力,別因爲某些過分的“懲罰”導致嚴重的後果。

聽說了這樣一則事情,一名在校女生因爲早戀和學習差的原因,被老師約談家長,而家長在得知孩子在校的劣跡後當着很多同學的面打了孩子,孩子內心無法承受選擇了輕生,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無法想象家長在事後是何等崩潰的心情,孩子的內心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即便孩子已經長大,但畢竟只是孩子,在選擇懲罰方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3點。永遠別在大庭廣衆懲罰孩子,尤其是孩子的圈子

每一個孩子在懂事之後都會有自尊心,往往越年長的孩子自尊心越強,所以永遠不要在大庭廣衆下去懲罰孩子,

尤其是在孩子能接觸到的交際圈,這對孩子的內心是最深的傷害,他們會感到羞愧,感到自卑,感到懦弱,當一系列消極情緒達到頂峯的時候,很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

即便孩子內心堅強扛過了內心的掙扎,那往往這樣的懲罰也給孩子心理上帶來了印象深刻的記憶,很久後都不會忘卻,

每當生活面臨困難,或低谷時,總會想起當時的情景,這對於孩子的心理髮展極其不利,會讓孩子一輩子生活在陰影之下。

永遠別嘗試去“丟掉”孩子,即便只是嚇唬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犯錯時,都會用“嚇唬”孩子的方式來懲戒他們,有的會把孩子關在門外,表示“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有的會佯裝極其惱怒的樣子,帶着孩子外出,嘴裏嚷嚷着“我非扔了你!”

雖然在家長心裏,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爲了,“嚇唬”孩子,並沒有真正的“丟棄”孩子的想法。可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這是最殘忍的懲罰。

每個孩子都是最愛自己的媽媽的,當得知自己犯的錯惹得媽媽出現“拋棄自己”的行爲時。孩子的內心是異常恐懼的,他們無法判斷媽媽的行爲是真是假,在他們眼裏看到的只有媽媽的怒火和行爲。

傳授懲罰孩子的9大學問 第2張

當他們撕心裂肺的哭泣和拍打、抵抗都無濟於事時,孩子的內心會崩潰,會開始胡思亂想,會開始失去理智。

雖然最後他們並沒有被拋棄,他們得到了媽媽的諒解,可依舊給內心埋藏了脆弱的種子,他們會對此事記憶猶新,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不敢脫離媽媽的範圍,會怕黑,會悄悄的哭泣。

永遠別因爲孩子的錯誤而大打出手

不排除很多家長有暴力傾向,對於這類家長來說,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心情,對孩子要平穩呵護,不能因爲孩子犯錯就打孩子。

如果孩子足夠堅強懂事,他們會明白家長的行爲是一種管教方式,可即便如此他們也會出現懦弱,膽小,恐懼的心理。生怕自己的一不小心就招來父母的打罵。

對於那些內心脆弱的孩子,犯錯後以打罵的方式來懲罰的家長,往往只會讓孩子活在恐懼之中,內心無比脆弱,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錯,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是長時間的折磨,很容易讓孩子長大後有心理殘缺,甚至遺傳父母的暴力傾向。

作爲家長我們要清楚的明白,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不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我們都要首先從自身找原因,

別總埋怨孩子的不對,孩子的每一項錯誤都是因爲父母的管教偏離而產生的,更不要對孩子做出以上3種懲罰,傷害太大有時真的負擔不起。

你對孩子做過類似的懲罰嗎?孩子有異常表現嗎?你小時候有被父母這樣懲罰過嗎?你是否到現在依舊記憶猶新?

你覺得還有什麼方式不能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利呢?共同探討一下孩子的懲罰問題,讓更多的家長朋友看到,給孩子們一個優質的童年。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