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祕笈 > 育兒寶典 > 智力開發大百科

智力開發大百科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力開發大百科,智力開發是很多家長都關係的問題之一,其實智力開發的內容是十分廣泛和豐富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在看動畫片時展開想象的空間,以下智力開發大百科。

智力開發大百科1

《智力開發大百科》是一本關於青少年兒童智力開發的大百科全書,是一把開啓智力大門的金鑰匙。雲飛揚、魏廣振專門爲大家準備了深化觀察、鍛鍊思維、靈活腦筋、考察眼力、提高判斷等多種“寶藏”,相信大家在讀完這《智力開發大百科》後,平靜的大腦一定會激起層層漣漪,變得更加聰慧過人!

什麼是真正的智力開發?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十幾年前的某一天,在我們當時居住的小區裏,兩名鄰居的女孩,都在三四歲左右,都就讀於某鋼琴藝術幼兒園,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坐在花園的石凳旁,拿出紙張和各色鉛筆,認認真真地...寫字。

她們面前紙張那耀眼的白色,在四周鬱鬱蔥蔥綠色苗圃草坪樹木的襯托下,顯得極爲突兀。

一名女孩是中德混血兒,她的爸爸坐在她身邊,一絲不苟地教她寫德語單詞。爸爸沒有緊盯着她的時候,她不由自主地在紙上畫畫。她才四歲吧,正處於畫圓圈的階段,但是爸爸不許她亂畫,讓她規規矩矩地寫德文。

於是,這個僅僅會畫圓圈的小姑娘,不得不一筆一劃地寫了好多洋字碼。

旁人看見這一幕,也許會感嘆:這孩子多用功啊!多聰明啊!這麼小就會寫字啦!

而我看見這一幕,心裏也很感嘆:這孩子多可憐啊!剛剛開始畫圈圈,就要寫字,她的發展被嚴重扭曲了。這個爸爸爲什麼這麼心急啊?七八歲的時候,她也能學會這些字啊!

而我自己的兩個“蠻荒娃”呢?他們只知道盡情地享受自然,撿樹葉、看小草、找蟲子、圍着噴泉奔跑……

那之後不久,某天早上送女兒去幼兒園,路過我們俗稱“朝百”的商店,女兒突然問我:“媽媽,上邊那八個字念什麼?”

“北京朝陽商業大樓。”

智力開發大百科

我念完了纔看出來的確是八個字,當時心裏一驚:這小女子,怎麼看一眼就知道是八個字呢?

女兒當時度過了一段所謂的「識字敏感期」,逢字必問念什麼,自己捧着字母表刻苦學習。我只回答她的提問,並不趁熱打鐵給她上課。她對數字也有興趣,據另外一位小朋友的父母反映,我女兒數她自己和小朋友手裏一共有多少塊糖的時候,連進位加法都算出來了。

在此之前,網絡上曾經有一場惡戰,“閃卡”與“不閃”之爭。有一位堅定的閃卡支持者,炫耀閃卡的輝煌成就時,就舉過他們5歲兒子的例子,說他數桌子上的物品(我忘了具體是什麼,比如棋子吧),不用一個一個數,而是目光看着心裏默數。

呵呵,我女兒這次,也不亞於那小哥哥吧。

那對父母堅信他們兒子能默數是閃卡的功勞,我則堅信我女兒這種現象是我懶惰的後果。

所以,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她們繼續閃她們的,我則繼續懶惰着。

十多年後再看看,我的懶惰並沒有耽誤孩子們的學業。我兒子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綠茵華德福學校,考入全美排名前30的頂尖文理學院;我女兒四年級之前基本沒寫過作業,目前就讀美國公立高中,十年級期末時,也是成績優異,登上了全校優等生榮譽榜,被推薦十一年級加入英文和中文AP課程、歷史honors課程、數學進階班。不做虎媽也能養出學霸,估計並非小概率事件吧。

「早教」的說法很流行,但到底

什麼是早教呢?

「早教」即「早期教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期幼兒保育和教育處的定義,早期幼兒教育的時間範圍是孩子出生到8歲這個階段,在這一階段裏,幼兒的發育處於黃金時期,所接受的教育經歷會影響其今後的學習。

在我看來,早期教育在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備受關注,是因爲現代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地證實,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對其一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爲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礎。特別是0-3歲這個階段,雖然兒童尚不具備永久性記憶,也很少有成年人能夠用語言複述這一階段的記憶,但心理學家一致承認,這個階段的經歷恰恰最爲關鍵。

概括地說,兒童的發展由三大方面組成:身體、情感、思考,這三個領域相輔相成,必須均衡發展,達成和諧,孩子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出生~7歲,發展身體,好比給房子打下地基;

7~14歲,發展情感,好比給房子搭起圍牆;

14~21歲,發展思考,好比給房子蓋上屋頂。

這三者順序不能顛倒了,不能沒有地基就砌牆,更不能還沒打好地基就蓋房頂;不按順序來,房子會塌的;即便勉勉強強支撐幾年,早晚也會塌的。在裏邊的居住者(人的自我),也會非常不舒服。

早教=開發智力?還是說提前學習

一些技能呢?

將早教簡單地與開發智力劃等號是十分片面而偏頗的理解,而且人們往往對什麼是真正的智力開發存在很多誤解,尤其是將智力開發誤解爲提前學習一些技能。兒童的發展是分階段、有規律、循序漸進的,「萬物皆有時」,提前給孩子的腦袋裏塞進很多所謂的“知識”(不過是機械地背誦),讓他們具備可供父母炫耀的技能,不僅會導致孩子心魂嚴重消化不良,而且會阻礙他們真正的智力開發。

多年前,我曾得到一個機會,和從事教育工作的三位朋友一起觀看了一場超常記憶、杜曼閃卡、識字卡和珠心算的示範表演,不能不說“大開眼界”。

雖然以前聽說過這些手法,卻也沒有真正見識到它們的“成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它們都打着“智力開發”的旗號。觀看完表演後,我恍然大悟——其實這些活動,並非在開發兒童的智力。那些過目不忘(國旗)、挑選點卡、識字、珠心算,並不是真正的智力活動,只是在利用人類兒童時期的某些特性,進行譁衆取寵的表演,讓家長賺取一些虛榮心。它們沒有任何長效的益處,反而會損傷孩子的正常發展。

同在現場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閃卡不是什麼教育工具,而是商品!它不僅開發不了兒童智力,反而會損害孩子。”

我兒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也曾經認識100來個國家的國旗,這是他當時癡迷的事情,我們並沒有拿它當回事兒。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本事”,但是它不能持久,長大一些後就都忘記了。只是有一些家長誤以爲孩子這種遠遠勝於成年人的記憶力,是智力超羣的證明。

然而,記憶力遠遠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的重要因素。照相機式的記憶力,對於一個人的智力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在過去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用記憶儲存知識是必要的,所以人們會看重記憶力。但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把腦力當作儲存卡或者記憶棒那樣去使用了。

兒童(也是人類)真正的智力活動在於探索、體驗、觀察、發現、聯想、反覆的試驗(嘗試→失敗→再嘗試)、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和創造,也就是說,兒童每天進行的正常活動,尤其是自由玩耍和料理生活,已經是在進行智力開發了,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一再強調兒童的親身體驗對其認知的重要性。坐下來訓練閃卡和唸書,非但不能開發智力,反而會把孩子變“傻”。

智力開發大百科 第2張

雖然我反對過早開發智力,但我那天看到的“示範表演”,卻並不是對孩子智力的開發,所謂的超常表現,不過是一種動物本能的條件反射。如果有人真正去開發智力,其顯示的結果絕不會是什麼超強的記憶力,而應該是這個孩子對問題有獨特的思考、有獨創的解決方式、有創新的發明、有與衆不同的創造。

智力 = 獨樹一幟的思考和創造

有一年,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在給她的芭學園家長培訓時,播放了我家的一段錄像:兒子一歲多的一天,坐在小高椅上,拿了一隻沒剝皮的牛油果啃。畫外音聽見孩兒他爹說,No!(不行,不能那麼吃),一直說No。但是孩子依然啃。下一個鏡頭,牛油果沒了,他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塊餅乾,他拿起來往嘴裏蹭,看樣子是要吃。這個時候,畫外音聽見他爹說,Yes!(吃這個)。隨後的鏡頭是:我兒子看着他爸爸,伸着胳膊,手鬆開,餅乾掉到地上。

才一歲多的孩子啊,就不服大人管教啦!“不能你告訴我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我得自己來,自己發現才行!”估計如果他爹當時沒有說Yes,他就把餅乾吃到嘴裏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形成自己的判斷。對於一歲的孩子,牛油果不能吃、餅乾能吃,是他自己發現的,他不想盲從爸爸的指教——“不要你告訴我!我自己來!”這種體驗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我們不能太早給孩子現成的東西,而是要充分給他們空間去探索和開發屬於自己的獨家智慧

大李還喜歡播放我們家另外一段錄像,是我女兒一歲多的時候,也是坐在小高椅上,嘗試吃曲通粉(一種短款意大利麪)。小姑娘用勺子盛了一根,試圖送到嘴裏,但是勺子把兒太長了,送歪了,面掉了。小姑娘又接着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最後一次,她一隻手用勺子把曲通粉送到嘴邊,另外一隻手捂住勺子,曲通粉成功地進入她嘴巴里!

每放一次,大李都會對觀衆解說一次:“就在這短短的兩分鐘裏,我們看到了兒童智力的發展。Miranda通過嘗試—失敗—再嘗試,最終有了一個突破,一個新的創意,讓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的認知和能力都提高了一大步。”

孩子要在各種體驗中積累經驗,慢慢地相信自己的判斷。你可能認爲:“我教給他1+1=2,多簡單!兩秒鐘他就知道了;如果他自己發現1+1=2,那要好長時間。”但是這種“好長時間”彌足珍貴。什麼事情,如果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給他的感覺是不得了的。他會知道——“無論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形成我自己的判斷,我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我可以掌握任何知識。因爲我自己做了那麼多的事情,我發現了那麼多的道理!”

網上有父母發帖說他們的孩子3歲就認識好幾千個字了,洋文也會讀和說了,鋼琴也會彈了。。。把各種“本事”羅列了一堆。有父母打電話問我“小巫你覺得怎麼樣啊?你看這個媽媽多牛啊!別的媽媽覺得自己特別笨。”我回答說,是呀我就看到這對父母了,我沒看到這個孩子在哪兒呢。滿紙都是爸爸媽媽的功勞——我很牛我很牛我很牛——反而沒看到孩子在哪兒,孩子沒了,孩子被淹沒在他爸爸媽媽不由分說的圈套當中。

這樣的孩子一開始你會覺得他很聰明什麼都會,到後來你或許會發現他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能打破常規、不能創新,他只會背書。其實他不過就記住了一堆符號,成年人讓他看什麼他就看什麼,成年人讓他念什麼背什麼他就念什麼背什麼,沒有一樣是他自己的東西,他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得到開發,只不過是一隻塞了一堆東西的小麻袋。

而真正的智力活動,意味着獨樹一幟的思考和創造,絕非簡單的背誦和記憶。

運動塑造智力

閃卡和識字卡從業人士說,兒童是通過視覺進行學習的;好多家長急吼吼讓孩子看書識字,也是誤以爲孩子只有在「看見」什麼的時候才能學習。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啊!大自然賦予人類十二個感官,怎麼可能僅僅通過區區一個感官來學習呢?老天爺難道腦子進水了?傻到在最最重要的人類活動—學,居然要浪費掉絕大部分感官、僅靠視覺?(這又令天生盲人情何以堪啊!難道他們都無法學習了?)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兒童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運動。在生命的頭幾年,思維與運動是一體的,也就是說,身體活動的時候,思考纔可以發生。身體靜止狀態下,思維也隨之休眠。我曾在給一家兒童健身俱樂部演講的`時候,調侃式地說:“不運動的孩子跟植物人相差無幾。”

不僅是兒童,就連成年人,最佳的學習方式也不是坐在那裏看書聽講,而是動手去做。運動佐助思考,遠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和教育家們就熟知這一點,現代腦科學研究更無數次驗證了它。(順便說,你要做什麼重大決定,最好別傻坐着苦想,而是出去走一走,而且,倒着走更好,令人頭腦更清醒。)

智力開發大百科 第3張

兒童首先發展的一組感官,不是視覺,而是觸覺、生命覺、自我運動覺、平衡覺,這些我們稱之爲基礎感官/身體感官/內在感官,其功用是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生命的存在、自己身體的形狀大小和邊界、身體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飢渴困累病)、在空間的位置和方向(上下左右前後正反正倒)、身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狀態,等等。

關於兒童感官發展,需要浩瀚鉅著才能講解清楚,但是僅僅看到上邊這段述說,是否已經感覺“小朋友好忙哦”?的確,學齡前的寶寶是很忙,在忙着打地基,哪裏還有閒暇的精力去進行提前和額外的開發呢?這些基礎感官直接影響他們的認知,基礎感官發育不良,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兒童在學齡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掌握自己的身體。掌握了身體,才能夠發展智力。大部分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都在身體感覺和平衡方面有問題;要想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首先需要他們進行一系列的身體運動,身體自如了,認知也順暢了。

因爲——身體運動是無形的思考,數學思維是內在的運動。通過運動,身體將全方位的感官感覺傳遞給腦,逐漸形成圖像。學齡前的兒童,圖像思維正在發展,並不成熟,直到學齡期,纔有真正的圖像/形象思維,且抽象思維的萌發則更晚,要等到12~14歲期間。讓學齡前的兒童進行抽象思維,是在透支他們的生命。

教育是長遠的工程

閃卡之類的把戲,並不能真正發展兒童的智力。它們其實把兒童的腦力活動(而且是很狹窄的活動)與其感官體驗割裂開,也就是把孩子與他自己的感受割裂開,孩子無法與真正的自我建立聯繫,這是很可怕的。孩子處於成年人的控制之下,被動地接受刺激和灌輸,並不能形成自己的內在知識。說得不客氣些,孩子像是受訓的動物一樣,個體的生命沒有得到尊重和發展。這樣的孩子,在發展自我方面會遇到空前的障礙,也會造成一系列的身心問題。

有些給孩子進行早期識字訓練的家長,聲稱5歲的孩子在一天之內可以讀完一本10萬字的書。我不知道有哪本10萬字的書是適合5歲兒童閱讀的?如果是成年人的書,孩子無法理解閱讀內容,也只不過是往她的腦袋裏塞了一堆亂碼而已,即便懵懵懂懂地懂得一些,提前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對孩子又有什麼好處呢?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工程,因爲兒童的發展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幼小孩子通過某些強化訓練表現“超常”,只不過給家長炫耀的資本而已,對孩子的健康發展而言,有百弊而無一利。我們那天在“示範表演”中看着被展示的孩子,心裏都感到十分沉痛。還是那句話,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他們是上天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要珍惜、要善待。

早教班如此紅火,它們有可取之處嗎?

目前市面上流行很多似是而非的早教理論,比如右腦開發、提早閱讀等等,利用一些家長急功近利的心理,製造一些立竿見影的後果,讓不明就裏的家長趨之若鶩。

要探究早教班的可取之處,也許在於給獨生子女及其家長創造互相交流的集體氛圍,孩子們“學”到什麼是次要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習得社交規範纔是主要的。

但是很多早教班的立足點在於滿足家長炫耀和攀比的心理,給孩子施加提前學習的壓力,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說弊大於利。我們成年人對待孩子一定要慎而又慎,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不要自以爲是地開發。

的確,根據腦科學的研究,到了學齡期時孩子的腦細胞數量已經長全了。但是就腦開發而言,它的基礎遠遠不是腦細胞數量這一個指標——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情緒發育都對腦的發育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它們的發展要到青春期才能夠完成。如果這個過程中,成年人只重視所謂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身體和情緒的成長,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大問題。所以在父母決定選擇某種早教方案(或說早期開發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先認真思考:我的孩子會因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任何捷徑都是有代價的,而過度智力開發的代價是很沉重的。

智力開發大百科 第4張

更本質的問題是,我們對孩子的腦進行開發的目的是什麼?讓他更聰明,進而獲得一份好工作,積累更多的財富?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他是否具備相信自己並且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他的知識儲存量;而一個人是否快樂,取決於他是否懂得創造和享受快樂,而不是擁有多少車、房和名牌。而這些能力是在兒童時期打下基礎的。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玩耍,是對童年快樂的記憶,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呵護,這是使他受益終生的財富。

早期教育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家長需要牢記四個字:親子關係。早期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其關鍵詞之一是兒童的社會化,也就是說,兒童利用最初的幾年時間來建立自我概念,並且與這個世界建立聯繫。

建立“自我—世界”關係的重大渠道就是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兒童通過與父母的關係來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習得行爲、開發智力,獲得與他人建立持久關係的能力。這是孩子人生的奠基石,也爲今後的養育和教導鋪平道路。

父母需要長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從母乳餵養開始,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親手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深入地瞭解孩子的秉性,同時也讓孩子對父母建立至高無上的信任。白天多帶孩子到大自然裏去奔跑、玩耍、享樂,和孩子一起發現美、享受美、創造美;晚上陪伴孩子入睡,給他們撫觸、唱歌、講故事。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認真地聆聽,幫助孩子認識並掌握自己的情緒。無論對孩子有什麼要求和期望,父母首先以身作則,因爲這麼小的孩子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

如果我們想利用孩子腦部發育的特性,就應該讓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滿美好的事物——故事、運動、藝術、音樂、動物、植物、大自然等等,讓他們充分享受生活的美。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從而他能夠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從容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智力開發大百科2

智力開發的起點

智力開發一直是早期教育中最敏感也最受家長關注的問題。長期以來,將發展語言能力作爲智力開發的起點是最普遍的現象,許多家長從孩子一出世起就忙着訓練語言能力,企盼着孩子能奇蹟般地早日開口說話。可是,不管家長如何努力,嬰兒說話大都在一歲以後,而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卻有比語言訓練更爲重要的智力訓練項目被父母們疏漏了,這就是感覺運動能力的訓練。

強調培養嬰幼兒的感覺運動能力,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爲讓孩子多聽多看以及發展身體的運動水平,這些訓練項目只是被作爲手段與途徑,真正的目的是使孩子在自身運動和操作物體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

智力開發大百科 第5張

譬如,嬰兒喜歡抓啃東西和扔擲東西,有的家長認爲抓啃東西不衛生,扔擲東西太煩人,於是均予以禁止,卻不知這樣已使孩子喪失了發展智力、增長智慧的大好機會。因爲,孩子抓啃到的不只是具體的玩具和物品,而是綜合了觸覺、視覺及味覺在內的感覺與體驗。扔擲東西對於嬰兒來說更是一項內容豐富的學習過程。將物體拋出不僅需要腦和手的協調運動,同時通過主客體的分離、物體下落的軌跡、落地的遠近及聲響,可以從中觀察和學習到許多於成人早就熟視無睹而於嬰兒卻是極爲新奇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原理,同時也瞭解到自己的身體運動與物體運動間的因果關係。

智力是一個極爲複雜的概念,它包含了諸如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其核心內容。在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並不是知識量的增長,而是思維結構的突變。我們鼓勵嬰幼兒多參加那些與自然物體直接接觸的實踐活動,是由於孩子在此過程中能夠引發出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探索活動,這與由成人通過語言來傳播知識的學習過程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同爲建立概念,前者是通過主動思考和親身體驗,真正經過了大腦的運轉;而後者則是間接、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而主動思考又必須以主動參與爲前提,參與的動力則來自於好奇心這樣一種心理力量。因此,培養兒童的好奇心是早期智力開發的一項極爲重要的基本內容。中國的父母對如何喚起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歷來是不大重視的,成人們已習慣於把兒童當做被動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這是早期智力教育的一大誤區。

智力開發大百科3

幼兒智力開發有講究

嬰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主要在4歲以前,以後的教育則更多的是增加知識,學習本領。

從人類大腦的發育過程看,腦細胞在胚胎期形成,胚胎後期一直到4週歲是腦細胞成長、發育、分化、髓鞘化過程,這一階段稱爲大腦快速發育期,可塑性較好。特別是胚胎後期和半歲以內腦細胞的成長和分工階段,其可塑性更佳。

此時的教育(主要是外界信息刺激)不僅是知識增長,更重要的是促進大腦發育,爲日後的教育奠定物質基礎。因此,醫學專家認爲,開發大腦潛能主要是在4歲以前,而4歲以後的教育則更多的是增加知識,學習本領了。

人類大腦的發育確有一定的規律和過程。臨牀研究證明,3個月的嬰兒視覺細胞已發育到相當水平,視覺能集中到一個物體上,而且能隨着物體的移動而移動。7、8個月時大腦海馬迴區域的記憶細胞也發育到一定程度,開始有了記憶功能。

智力開發大百科 第6張

如果漠視嬰兒的這些發育,不強化開發,勢必使這些功能減弱或消退,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後的智力發展水平。早期開發的重要性還有一個很著名的佐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圍攻列寧格勒數月之久,該城幼兒園只能餵養孩子而不可能進行任何教育。後來經測試,這些孩子的智力明顯較低。

用什麼方法開發大腦呢?應因時而異。如胎教時用優美的音樂,孕婦的生活環境要舒適,需保持良好的心情等,這對胎兒的大腦發育非常有益。出生之後的母乳餵養、擁抱、撫摸、語言乃至花花綠綠的玩具等,也是良好的信息刺激,有利於大腦的潛能開發。

美國醫生丹普爾等倡導的被動爬行模式,主要是嬰兒通過一定數量(150—250次/回,每日5—6回)的被動爬行訓練,然後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半被動的爬行訓練,再過渡到主動爬行和越障礙爬行。因爲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最適合不會爬的嬰幼兒,對開發他們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