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犯罪心理學在當今社會儼然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因為犯罪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犯罪的動機,可以有效的去破案,甚至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今天小編就收集到了一些,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1

《犯罪心理學教學方法探析》

摘 要: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理論教學內容落後於司法實踐現實需要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學方法的改革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筆者主要從犯罪心理學課堂教學著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和完善措施。

關鍵詞:犯罪心理學 教學方法 改革

犯罪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犯罪人與犯罪有關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是犯罪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也是法律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犯罪心理學著重研究罪犯行為的心理原因,尤其是罪犯的心理特點、心理動機、個體人格和情緒特徵;對其個人成長背景、家庭、學校、社會的致犯罪因素等方面也要進行調查研究。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歷了數十年的歷程,在參與社會改革和科研、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揭露、打擊和治理犯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筆者發現這些成就多側重於基本理論和犯罪及司法心理一般問題的研究總結,而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目前司法實際部門對畢業生提出了較高的應用能力的要求。

可以說,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以前培養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偏死,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純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缺乏應有的動手能力,特別是理論課教學內容嚴重落後於司法實踐的現實需要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學方法的改革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是新的挑戰。

積極開展多樣性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在此,筆者著重就犯罪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並就如何改進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動課程的應用性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培養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終要直接服務於社會,而不是從事理論研究。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須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犯罪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的同時,輔之以實踐教學手段,對於加深同學們對犯罪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具體如何實現,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評價上既應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重視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既重視理論知識考試,也應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考核,理論測試成績應該與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同等對待。在理論知識傳授過程中,應當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通過到實踐部門參觀學習,讓同學們親臨其境,有助於增強同學們對於刑事司法實踐部門的感性認識,提高綜合運用犯罪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

在這方面,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實踐性教學階段與課堂教學階段在時間上的相割裂,以及經費的緊張以及實踐場所的限制,使其難以保證應有的教學效果。國外很多大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大學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增加實用課程和實際訓練,推動課程的實用化和科學化,更新實驗課、習題課、見習課的內容,增加它們的學時數,這些措施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體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是個強有力的有效載體,開展多媒體教學有其必然性,它是當今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變革。資訊時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體教學為其本質標誌,它綜合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實施多媒體教學是優化教學過程,促進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源泉,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成為理所當然。

然而其效果顯然是中學階段“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延伸,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主宰,毫無感情色彩而言,很難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必然不夠理想。在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資訊源,電視、書刊的傳播,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以及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發展,學生可以從多條途徑來獲得更豐富的資訊。在獲得資訊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直接提供資訊,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讓學生獲得自己獲取資訊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衝擊,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比如在講授暴力犯罪心理時,就可以播放相關的視訊資料,讓同學們在直觀瞭解當前暴力犯罪的形式、特點、手段的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最終為預防犯罪、減少犯罪提供理論依據。

此外,多媒體教學手段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從時間和空間上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格局,使教學形式由連續型細節授課轉變為跳躍型平臺式授課,由單一課堂教學轉化為多形式的互動交流。

課外使用網路輔助教學,可以將教學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師生之間還可以通過相關連結和E-mail等形式進行互動交流,提交作業,解答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三、開展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案例教學法在國外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對培養學生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有效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運用對實證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繹、推理、歸納,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眾所周知,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觀等特點,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易於學習、理解,通過案例教學能加強學生的感知印象。通過案例進行學習,可以縮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距離,學生的深入分析能為他們將來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實踐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礎。對於政法院校的犯罪心理學課程來說,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突出和加強犯罪心理學的實用性、實戰性和操作性,引入案例教學,同時對該課程的案例教學形式、特點、案例編制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作為政法院校的一門重要學科,犯罪心理學的價值不僅是體現在理論方面對犯罪心理現象進行詮釋,更為重要的是在打擊、預防犯罪中具有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採用傳統的長篇系統講授理論的灌輸方式,學生往往會對學習犯罪心理學的應用價值產生質疑。我們將犯罪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努力與具體案例相結合,通過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對各種方案的分析討論和辯白對比,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生動化,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了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大大增強了犯罪心理學教學的實戰性和應用性。

因此,以學生對犯罪心理學案例所具有濃厚興趣為突破點,採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挖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並從整體上深刻理解掌握知識是犯罪心理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至於如何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首要條件和關鍵所在,因為案例教學法就是運用具體案例進行教學。但案例眾多,不是任何一個案例都適合於教學,也不可能把所有案例都納入教學過程中去分析。因此,如何選擇案例,選擇什麼案例,對案例教學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此,筆者認為,作為教學討論的案例應當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絡,具有疑難性、針對性、新穎性等特點。為了使所選案例符合上述要求,教師需要加強與司法實際部門和新聞媒體的聯絡,多方收集相關的案例,並從中加以篩選。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來發現和理解案例背後所隱含的原理和規範。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拓寬教師培訓渠道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首先依賴於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態度和知識廣度。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它關係到學科的發展,辦學的聲譽,是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呢?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作為學校應加大教師招聘和人才引進工作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這對於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次,要注重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強化中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和實踐中的基本功訓練。發達國家大學一般每隔3-4年就為在職教師提供一次帶薪學習的機會,為教師瞭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僅教師和學校受益,學生更受益。對於培訓方式,可以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請知名專家學者搞講座;選派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進行短期和中長期研修,擴大學校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骨幹人才國內國際交流規模,加速優秀人才成長。

最後,從整體上看,我校本專業師資隊伍結構比較年輕,學歷層次普遍較高,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不足之處在於這批教師剛出校門沒多久,經驗欠缺。學校可以嘗試通過本科優秀課堂教學競賽、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等活動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與此同時,學校應為教師創造條件,定期到有關實際部門掛職鍛鍊,為教師進行科研和社會調查研究提供機會。可以說,教師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是實現知識結構更新,增強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有力渠道。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培養合格的人才的根本是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對貫徹教學原則,實施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是改善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學校應為教學方法的更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專業教師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共同為培養高素質的法律人才而努力。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2

《青年與犯罪心理》

一、犯罪心理與動機

犯罪心理學是通過心理學原理來分析和研究與犯罪活動有關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學科。研究犯罪心理,可以幫助執法人員更加有效的確定可能出現的犯罪人,並且為後期,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心理援助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前蘇聯的刑法學理論主張,刑事責任的承擔,在客觀上必須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在主觀上行為人必須有罪過。因此,也就是說,犯罪必須有一定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犯罪行為是依靠犯罪心理完成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的犯罪動機。

心理學上,將動機解釋為人們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更深意義來說,就是一種需要的張力,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為了得到性滿足,而發生的強[奸]案,也會聽到為了解決自己窘迫的生活,而發生的盜竊搶劫案等。犯罪心理學通過整合犯罪人可能的心理動機,來確定犯罪人並且對犯罪人給予有效的幫助,分析種種看似無關的線索,將其連貫起來,推測犯罪人犯罪的原因,以及為後續的偵查工作提供幫助。

一從低齡化犯罪增多說起

近年來,犯罪作案人正在呈現不斷低齡化的事態,人們關注的物件也從中青年逐漸轉向更加年幼的少年兒童。前一段時間,發生在重慶的“小女孩電梯內毆打男童”事件,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女孩這種異常的暴力行為。10歲的孩子本是最天真,最淳樸的年紀,應該在父母的呵護下,有一個最善良的心。

可是這個小女孩為什麼會對陌生男孩如此類似發洩式的毆打呢,有人說是因為她父親對她常常暴力對待,她只能對著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孩子來發洩憤怒怨恨的情緒,也有報道稱,其從小性格暴戾,有將狗從二樓扔下和捏死蝸牛的前例。也就是說,她的性格可能存在異常,可是並沒有引起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警覺,終於釀成這場不可挽回的後果。其原因很值得深思的,我想這並不是一例簡單的兒童犯罪問題,更多的反應出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兒童心理健康存在問題。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第2張

(一)兒童心理健康與犯罪心理學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犯罪心理息息相關,兒童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不像成年人那麼廣泛,因此他們有效處理情緒和心理問題的方式及方法也比較有限,當在學校被人欺負時,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所以遭到欺負,但是由於力量上的懸殊,他們又沒有辦法對欺負他們的人進行報復,負性情緒就只能壓抑在自己的內心中。

當遇到比他們還要弱小的人或者動物時,就會發洩出來,效仿欺負他們的人那樣,欺負更加沒有抵抗力的生物。這是一種惡性迴圈,被欺負的人一方面認同欺負他們的人,相信強大和暴力之間的關係,於是在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或動物面前,也施用同一法則;另一方面,他們通過施加在別人身上的暴力,來宣洩自己無法還手的情緒。

(二)早期經驗與低齡化犯罪

我們都知道家庭是個體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伴隨人們一生髮展的重要因素。根據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早期的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人以後的性格,甚至很多的處事方式,都和童年經歷有關。所以童年對人整個一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青年犯罪心理人中,很多都是早期受到虐待,或者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導致其後來人格的異行變化。

在過去,這一影響的效果往往在成年後表現出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這種可能導致犯罪的影響越來越早的表現出來,侵蝕著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為了我們社會的穩定發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

(三)有效預防低齡化犯罪

如何才能有效可靠的預防低齡犯罪呢,我覺得首要問題是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我國的經典文學《三字經》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指出,人生來是善良的,對與那些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也是一種天性;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就像一塊白板,對任何事物均無印象。也就是說,他覺得,人心靈的可塑性是非常強大的。既然如此,教育的意義也就顯而易見了。

我們最先接觸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意義深遠。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他們對子女基本都是言傳身教,孩子可以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學習到他們未來接觸社會的可能模式。在家庭中,孩子學到的東西,會比我們所意識到的要多很多。按照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的理論,意識是我們大腦處理資訊很少的一部分,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很多最後都進入了我們無意識層面。

父母的潛移默化,比直接書本上的知識要多。他們是孩子的精神依靠,是孩子心目中偉岸形象之所在。有效預防低齡犯罪,父母的責任重大。他們應該給孩子有利的支援,讓孩子體驗到足夠的安全感,鼓勵他們的情緒宣洩,並給予有力的幫助,讓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尊重。“父母之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孩子是祖國的希望,家庭的未來,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二、青年犯罪與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社會和學校之間遊離。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目標和方向性的做出選擇,他們是成年人,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經營自己的社會交往,他們就像春天一樣,散發著朝氣和活力,尋找著自己的未來。但是,我們同樣知道,當今青少年犯罪,也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馬[加]爵殺舍友、復旦學子投毒等,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經過選拔,來到高等學府深造的青年人才,懷有如此強烈的負性情緒,走向犯罪的道路呢,這是一個值得心理學界,犯罪學界乃至整個社會深思的問題。

復旦醫學才子林某和馬[加]爵其實都是可憐的人。他們生活的自卑。兩人都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優秀人才,來到人才濟濟的大學,這和他們曾經的人生有著截然不同的反差。在學校裡,有太多衣著光鮮人,他們生活條件優越,或多或少都有點看不起馬、林這樣的貧苦孩子,家庭背景帶給他們的自卑越發影響著他們,他們被別人說,性格古怪,不願與同學交往。

他們為什麼不願與同學過多的交往,恐怕是擔心別人在炫耀自己時,他們內心的自卑。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克服自卑,超越自卑才是人人格發展的動力。於是他們很努力的在學業上努力,只有學業是大家平等的起點。至於後來發生的事,恐怕是誰也不想看到的。他們也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當社會對他們進行批評和指責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進行反思。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社會對青年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都是祖國未來建設發展的核心。人的健康也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大學為祖國培養的人才也應該是全面的。

當遇到馬、林這樣的學生時,需要給他們以心理援助。讓他們的負性情緒,及時得到舒展,幫助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而同時,這樣的幫助也必須是平等的,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體諒。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包容,犯罪不是一時造成的,它必然有一個長期的心理形成過程,犯罪心理的及時預防,比犯罪行為發生以後的指責和刑罰更加迫在眉睫。

三、對社會的指導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而治理犯罪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犯罪與對策心理問題,不同犯罪人的心理特點,引發犯罪行為的內在心理活動,都是犯罪與司法心理學所要研究的重點。通過對各種案件和犯罪人的心理研究,可以總結出一系列犯罪人發生犯罪行為的心理規律,這對有效的預防類似案件的發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可複製的,犯罪人的犯罪也千差萬別,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犯罪,犯罪動機,犯罪過程,犯罪後的心理狀態,研究這些,可以為以後的破案和審判提供幫助。

同時,研究犯罪和司法心理學,也能夠幫助犯罪人在對自己犯罪行為認識到以後的心靈重塑。人孰能無過,有了過錯不應該一棒子打死,而應該給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個社會也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和包容的社會。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我們在痛惡其行為的同時,也要去嘗試理解他,一次錯誤不應該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尤其是對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和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犯罪與司法心理學能夠做的和需要做的還很多,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也將發揮更加廣泛的作用。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3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特徵

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多種心理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榮心強

虛榮心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或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是以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狀態。虛榮心強的人,生活在極度的自尊和極度的自卑之間,活得很累。大學生的視野較狹窄,容易受到感性認識的影響,看問題比較簡單。

虛榮心強的大學生喜歡盲目攀比,為了使自己某一方面強過別人而不擇手段,強過之後,在與別人的差距中獲得快樂與滿足;而當受條件所限,無法使自己比別人強時,就會在與別人的差距中感到折磨與痛苦。虛榮心強,盲目攀比,使得有些大學生因無法抗拒誘惑而走上不法道路。因虛榮心強而引發的學生犯罪事件中,女大學生犯罪者佔據了較大比例。

(二)意志薄弱

大學生犯罪,一個重要原因是意志薄弱,一遭挫折便一蹶不振。當代大學生中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成長,缺少自理能力。當遠離了父母之後,他們對挫折毫無準備,人際關係也處理不好。所以,一旦面對較大壓力,就容易做出過激行為,甚至造成犯罪。還有一些家境貧困的大學生,他們自覺低人一等,敏感脆弱。面對困難更是如此,對社會不滿,對人生悲觀,最終可能走向極端。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事件就是此類心理原因形成的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典型例證。

大學生大多數靠感性來認識世界,世界觀和人生觀有極大地可塑性,而現實社會中有些糟粕的文化垃圾可能會影響其健康發展,使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對於不良現象和行為也往往缺乏免疫能力而躍躍欲試。這些大學生從好奇、模仿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他們的意志力一點點喪失,很容易做出犯罪行為。

(三)性心理不健康

正值青年中後期的大學生,生理髮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識的發展使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傾慕與追求。但是大學生還不善於處理異性之間的關係,或者他們的經濟地位與心理成熟度還不足以應付這種問題,許多人承受著戀愛與性有關的各類問題的騷擾。

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如果不能從正規渠道獲得性知識,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和性道德觀,而是受到各種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響,就有可能在神祕感、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生性犯罪行為。

(四)存在僥倖心理

法官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在於存在僥倖心理。如果在動機鬥爭中,僥倖心理占主導地位,就會產生對犯罪目的的追求大於不安、恐懼的壓力,自認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會受到懲罰,因而強化了犯罪動機。在犯罪的大學生中,有的學生心存僥倖,自認為作案手段比較高超,不會被公安機關查獲,所以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最終難逃法律的嚴懲。

二、大學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

犯罪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稱。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會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犯罪心理分析論文 第3張

(一)市場經濟的衝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促進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同時,市場經濟帶來的衝擊,也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

1、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誘發了大學生的犯罪。在市場經濟條件影響下,有些人甚至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加之網際網路等新興資訊手段不斷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國外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等也打破了國家、地域之間的固有障礙,對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這種衝擊一旦突破了大學生的心理防線,就會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錯位,出現不擇手段的追求金錢和享受的犯罪行為。

2、社會分配不公刺激了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生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

。表現在大學校園裡,富裕的學生家境優越,出手闊綽,可以盡情享受現代化的物質成果和美好的愛情,如有的大學生開著跑車上課。而一些貧困的學生,經常衣食無著,甚至家裡為了繳納學費而債臺高築。社會分配不公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為了“彌補”經濟上的困難,個別貧困學生就以犯罪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家庭教育對於大學生是否存在犯罪隱患有著很大的關聯。一些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與他們的家庭教育及家庭氛圍的影響有著某種直接的聯絡。家庭教養方法失當是造成大學生犯罪的一個主要原因。據專家分析,處於溺愛型家庭、要求過嚴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問題家庭”的大學生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1、溺愛型家庭。在此類家庭中,父母一味地溺愛孩子,對於自己曾經吃過的苦,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補償,久而久之養成一些大學生揮霍無度的個性。當其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無止的揮霍時,便會採用非法的手段攫取錢財,直至做出犯罪行為。

2、要求過嚴型家庭。這類父母對孩子懷有較高的期望值,同時要求過嚴,在教養的方式上多采取簡單、粗暴的家長制手段,使孩子在重壓之下喘不過起來。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值時,父母多半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過度施壓,愛變得畸形,容易使子女形成叛逆的性格,這些有人格缺陷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在相對自由的生活環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3、放任不管型家庭。這一類家庭的父母只顧自己享樂,對孩子不負責任,缺乏情感交流和說服引導。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由於親情的缺失,往往自私、冷漠,漠視法律和道德規範,很容易違法犯罪。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