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

來源:女友組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在抗戰時期的時候每次戰爭的發生,導致戰士損失的人數都不少,抗美援朝也是一次損失慘重的戰爭,以下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1

抗美援朝戰爭基本狀況

戰爭的進程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

戰略反攻階段

戰略反攻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1951年6月 10日結束。志願軍的作戰方針是“以運動戰爲主,與部分的陣地游擊戰相結合”。作戰的性質,基本上屬於戰略反攻性質,共打了五仗,即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第一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十二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志願軍基本意圖爲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爲以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六個軍十八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爲四個軍十個師另一個旅一 個團。敵我兵力爲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我方以1萬餘人傷亡代價殲敵1.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12月24日結束,共二十九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人、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志願軍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明鮮民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人防禦,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這次戰役是決定抗美援朝戰爭命運的最關鍵一戰, 因爲戰役地點發生在清川江畔長津湖邊,又被國外稱爲“清長之戰”。

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八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因此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此役,是志願軍人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七晝夜,中朝軍隊以八千五百人傷亡代價(其中志願軍五千五百人)殲敵1.9萬餘人。

第四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八十七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志願軍由休整狀態被迫倉促轉人防禦,進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此戰我方以5.3萬傷亡代價殲敵7.8萬餘人。

第五次戰役

第五次戰役,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五十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戰役開始時,我方爲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十五個軍,此役我方以作戰損失8.5萬人爲代價殲敵8.2萬餘人。

上述五次戰役的重大收穫是:一是殲敵二十三萬餘人,擊退“聯合國軍”四百公里,將其從鴨綠江趕到了三八線;二是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進行談判。

戰略相持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爲抗美授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爲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戰爭雙方的軍事力量趨於均衡,戰場上形成了相持局面。“聯合國軍” 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增至六十九萬餘人,中朝軍隊總兵力增至-一百一十二萬餘人, 其中志願軍爲七十七萬餘人。但在技術裝備上,中朝軍隊仍處於極端的劣勢。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第二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斃傷俘敵七十二萬餘人。

戰後統計

美國軍事力量投入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將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近半數的'兵力投人到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的現代化武器,然而卻遭到失敗。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七千三百餘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達八百三十億美元。

中國戰爭消耗

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五百六十萬噸,其中彈藥一項即達二十五萬噸,戰費開支六十二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九輛、飛機二百三十一架、各種炮四千三百七十-一門、各種槍八萬七千五百五十九支(挺)。

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朝兩8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戰爭結束後中朝軍隊宣佈戰果爲:殲敵一百零九萬人,其中志願軍斃傷俘敵七十一萬餘人,宣佈斃傷俘獲美軍三十九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一萬兩千兩百二十四架,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三千零六十四輛,擊沉擊傷敵軍艦二百五十七艘,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七千六百九十五門 ,擊毀繳獲作戰物資無數。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

志願軍傷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 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陣亡十一點四萬餘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人員三十八點三萬餘人,其中救治無效陣亡者二點一六萬餘人,去掉重複登記和救治無效陣亡人數,最後確定的戰鬥傷員減員爲三十六點六萬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兩點九萬餘人失蹤,失蹤者除在美軍戰俘營的兩點一四萬餘人外,尚有個八千餘人下落不明。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確認陣亡的人數爲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三人。

“聯合國軍”死亡人數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字,稱“聯合國軍”方面的死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爲一百四十七萬四千二百六十九人,其中美國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爲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字,南朝鮮方面共損失一百三十一萬二千八百三十六人,其中死亡四十一萬五千零四人,傷殘四十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八人,失蹤四萬九千四百二十八人,被俘一萬二千五百三十六人。

而1976年南朝鮮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字是一百一十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人,而南朝鮮軍隊的損失爲九十八萬四千四百餘人,其中死亡二十二萬七千八百餘人,負傷七十一萬七千一百餘人,失蹤四萬三千五百餘人。

這個數字與中朝方估計殺傷南朝鮮的數字相差不算太遠,但南朝鮮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字。美國統計的更爲準確,因爲韓國當時統計混亂,且有一些政治目的。

小跟班戰損情況

英國:陣亡七百一十人,負傷二千二百七十八人,失蹤一千二百六十三人,被俘七百六十六人,共計五千零一十七人。土耳其:陣亡七百一十七人,負傷二千二百四十六人,失蹤一百六十七人,被俘二百一十七人,共計三千三百四十七人。

澳大利亞:陣亡二百九十一人,負傷一千二百四十人,失蹤三十九人,被俘二十一人,共計一千五百九十一人。

加拿大:陣亡三百零九人,負傷一千零五十五人,失蹤三十人,被俘二人,共計一千三百九十六人。

法國:陣亡二百八十八人,負傷八百一十八人,失蹤十八人,被俘十一人,共計一千一百三十五人。

泰國:陣亡一百一十四人,負傷七百九十四人,失蹤五人,共計九百一十三人。

希臘:陣亡一百六十九人,負傷五百四十三人,失蹤兩人,被俘一人,共計七百一十五人。

荷蘭:陣亡一百一十一人,負傷五百八十九人,失蹤四人,共計七百零四人。

哥倫比亞:陣亡一百四十人,負傷四百五十二人,失蹤六十五人,被俘二十九人,共計六百八十六人。

埃塞俄比亞:陣亡一百二十人,負傷五百三十六人,共計六百五十六人。菲律賓:陣亡九十二人,負傷二百九十九人,失蹤五十七人,被俘四十人,共計四百八十八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九十七人,負傷三百五十人,失蹤五人,被俘一人,共計四百五十三人。

新西蘭:陣亡三十四人,負傷八十人,被俘一人,共計一百一十五人。南非:陣亡二十人,失蹤十六人,被俘六人,共計四十二人。

日本:被俘一人。

以上合計,其他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爲一萬七千二百餘人。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2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上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局部戰爭,由於交戰雙方都未能控制戰場,因而各自對敵方傷亡數只能估計而無法準確統計。戰爭結束幾十年來,其他參戰各方都相繼公佈過自身的傷亡數,不過在不同時期公佈的數字都有差異,且因計算方式不同造成總減員數統計也不相同。

中國出兵抗美援朝雖然付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代價,總數量卻少於對手。在火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這種損失數對比說明志願軍有很高的作戰技能。據中朝雙方於1953年8月14日通過報紙電臺宣佈的數字,共殲敵109萬人(朝鮮在後來公開數字中又有增加),其中美軍39萬人、南朝鮮軍66萬、其他國家軍隊2萬多人。

志願軍司令部的統計數字,是共殲敵70萬人。當時對外宣佈的這個“殲敵”數字,是採取“一鍋煮”的辦法,即不宣佈斃、傷、俘的分類數字,其原因是有大批南朝鮮戰俘已補入朝鮮人民軍,另外戰俘失散、病亡者也較多,若公佈俘虜數在談判中不好交待。瞭解朝鮮戰場情況的人都清楚,當時志願軍在多數情況下未能控制戰場,因敵方死傷人員大都已後運而只能靠估算,因此不可能很準確。

據美軍在停戰後宣佈,美國軍人共死亡33,739人,戰鬥負傷103,284人,南朝鮮軍戰鬥傷亡共30.5萬人。在上述死者中,美軍還宣佈包括5,800人在對方看管下因傷病死亡的被俘官兵,這就使9,500名戰場失蹤者在停戰後只有3,700人被作爲戰俘遣返。至於南朝鮮軍共有9萬多人在戰場上失蹤,最後只有7,000人作爲戰俘被遣返(其餘大多被補充入朝鮮人民軍)。

朝鮮戰爭結束後幾十年間,美國和韓國政府又一再公佈過其戰時的死傷人數,其總數大大超出停戰時公佈的數字,甚至比中國方面在戰時的“殲敵”總數統計還要多,這說明志願軍在戰時殲敵的總估算還是比較謹慎和保守的(只是對美軍損失的估算多了一些)。如據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電,“聯合國軍”發言人便稱美國及盟軍再加南朝鮮軍隊的人員損失總計爲1,474,269人。此言一出,輿論普遍質疑,於是美方又改稱其中包括一些非軍事人員。

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朝鮮戰爭死亡者紀念牆,將每個死者的姓名和家鄉都刻在上面(如有遺漏其家屬肯定要鬧事),結果將各州民政部門上送的名單相加後,竟得出了54246人的數字,比戰時軍方統計多出2萬多人。當時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驚訝,隨後經分類研究後解釋說,比原來計算的死者多出的數字包括朝鮮戰區非戰鬥死亡2835人(如事故、車禍等),以及戰區外死亡17672人(即在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在其他地區擔負相關任務的死亡軍人、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因傷病死亡的軍人)。由於美國對戰爭死亡軍人的撫卹金很高,一些遺屬便把與朝鮮戰爭能牽連上的死亡軍人都算在內,並得到民政部門承認。

抗美援朝戰爭死亡人數

在朝鮮戰爭期間,韓國政府不願多談自己的損失。進入70年代以後,韓方陸續公佈了幾種版本的戰時傷亡數字,結果是越算越多。90年代韓國官方出版的《韓國戰爭被害統計》,宣佈其軍人死亡137899人,受傷450742人,卻稱這一統計不包括警察、民團等非正規軍。漢城的韓國戰爭博物館中的統計,其軍人在戰時死亡合計152279人。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出版的11卷本的《韓國戰爭史》,又宣佈其軍事人員(包括正規軍、警察和非正規軍)共死亡227800人,受傷717100人,失蹤43500人,合計損失988400人。這個損失數,大大超過中朝聯合司令部在戰時對南朝鮮軍殺傷的總計。

2000年10月中韓雙方舉行歷史討論會時,筆者曾詢問過韓國軍方代表,上述統計以哪個爲準確數?其回答是死亡22萬、負傷71萬軍事人員比較準確。韓國政府的數字統計如此前後不一致,主要是因政府和軍隊在朝鮮戰爭初期出現了全局性混亂,戰時爲影響軍心民心又有意少報損失。戰後韓國因經濟發展和對戰時傷兵和死者的優撫增加,加上民選政府又不再掩蓋損失,不斷髮掘出新資料並有新的申報,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死傷統計數字。

軍隊和民政部門對戰爭死亡者統計差異的現象,其實在世界上衆多國家都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加國在戰後對死亡人數的統計一般也是越來越多。其主要原因,便是一些原來未列入統計的死者(主要是因傷、事故或在戰場之外)的家屬要求追認,這除了享受榮譽外還包含有領取撫卹金這類經濟利益。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