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誠信的故事(集合15篇)

關於誠信的故事(集合15篇)

來源:女友組    閱讀: 7.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誠信的故事1

宋慶齡守信故事

關於誠信的故事(集合15篇)

許多偉人也是誠信的堅守者和力行者。宋慶齡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有一次許諾幼兒園的孩子們,“六一”要去看望他們,但“六一”那天天氣突變,傾盆大雨下個不停,老師和孩子們都以爲她不會去了。可到了約定的時間,宋慶齡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他們的視野,孩子們興奮不已,也感動的留下了眼淚,事後她說:“既然我說了,就得守信。”

曾子殺豬

有個人叫曾子,他是孔子的學生。一天,曾子妻要去趕集,兒子哭鬧着也要去。於是曾子妻便哄他說,回來殺豬給他吃。兒子信以爲真,就不再鬧了。曾子妻趕集回來,看見曾子要殺豬,連忙制止他。曾子卻說:“做父母的如果說話不算數,孩子就會學着欺騙,不講信用,將來怎麼在世上立足呢?”最終,曾子還是把豬殺了。雖然,殺豬給家裏的經濟帶來了不少的損失,但是,誠信的種子卻在孩子心裏生下了根。帶給了孩子一輩子的財富。

徙木立信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商鞅擔心老百姓不會相信自己,於是在都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許下承諾:只要有人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賞十兩銀子。但是老百姓覺得這麼輕而易舉的事不可能拿到那麼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搬。商鞅見沒人搬,又把賞金提升到五十兩。終於,有人出來把木頭搬到了北門,於是商鞅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商鞅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沒有欺騙老百姓,最後順利頒佈了法令,秦國也因此變得更強盛。

尾生抱柱/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着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後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爲守信的代詞

季布“一諾千金”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

關於誠信的故事2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衆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爲‘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爲‘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分析: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此事亦可看出鄭板橋的智慧與幽默。

畫家李苦禪年輕時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不僅畫藝精湛,而且人格質樸。他長於畫鷹、竹、蓮、梅等題材。鷹是陽剛的傾向,竹是剛正不阿的象徵,蓮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梅則表現了堅貞不屈的品格。畫品如人品,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實寫照。他常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後纔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心地寬厚,待人誠摯,尤重信義,言出必行,不計得失。

有一次,李苦禪在家中正忙着作畫,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來訪,他趕緊放下畫筆,請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倆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舊事,甚是歡娛。末了,老友將要起身告辭,纔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你作畫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啓齒……”不待老友說完,李苦禪爽朗地笑了起來,“老兄何必這樣客氣呢?憑你我的交情,一幅畫算得了什麼?不日即可奉上,還請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興得連聲道謝,揖手而別。

可是隨着李苦禪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也越來越多,因爲事務纏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淚流滿面地告之其父已於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禪驚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託之事尚未如願,悲傷之中又禁不住滿懷愧疚。應人之事未了,而所應之人已去,如何能讓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靜之時,李苦禪在書房裏神情凝重,他緩緩地鋪展開一張潔白的宣紙,細細地研好墨,然後揮毫作畫,時而運筆如風,時而精雕細琢,整整畫了一百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又鄭重地題上了老友慧鑑的跋款,並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之後,李苦禪攜畫來到後院中,滿上兩杯水酒,點燃一支高香,灑一杯酒在地,雙手舉畫。對天遙祭道:“吾友見諒,苦禪疏懶,未得一了心願卻驚聞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蓮圖》,焚之以追償所願,老兄在天有知,苦禪豈敢無信?”拜完後,划着火柴,將精心製作的畫作,化作了一團鮮紅的火焰。

李苦禪的奇怪舉止驚動了他的兒子,他跑出來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李苦禪嘆了口氣,詳述了事情的經過。兒子聽後有些不解地問:“您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給他畫。再說,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畫了畫給他,他也無從知曉了啊?”聽兒子這樣說,李苦禪擡起頭,正色道:“過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無知,而我心有知。”

事後,李苦禪一再囑咐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禪大師看來,“誠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誠”字,就是強調對信的遵守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這種誠信能夠超越時空與生死的界限,應之於心,遵之於心,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釋然。

誠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有信於人,更要有信於己。

關於誠信的故事3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關於誠信的故事4

一直以來,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是教育我們要誠實,而大多數的我們,也都能認真實行。

只是,越長大卻越發現,誠信在成人世界中,特別在一部分成人眼中,已變得無足輕重。

今天清晨,天未亮,披着夜色,冒着春雨,我一個人坐車來到省城。

世界每一天都在變化,一個省城的變化自然也就不足爲奇。

出了車站,冒着雨,我一路奔波到以前的的士集中地,那裏,有路過的的士停靠在這,排隊,輪流接待同樣在排隊的乘客。

很方便。

然後,這一方便,如今不見了。

撐着紫色的自動傘,我茫然地站在雨中,看着那已被拆除的侯車亭,感受着寒意的侵襲。

“師傅,這邊什麼地方可以打的?“看到一個穿着執勤雨衣的大爺,我問道:“這個侯車亭怎麼不見了?“

“這邊沒侯車亭了!現在這裏不好打的,而且很貴……“大爺好心地解釋道。

沒地方打車?!而且很貴?!沒等我反應過來要問詢大爺大概的價格,一個穿着連身雨衣,開着撐傘摩托車的摩的司機開到我們的身旁,估計他聽到我們的談話,說道:“小妹,現在這邊不好打的,坐我們的車。“

我爲難的看着他,因爲下雨天,不說叢摩的在初春時節的冷,更是那雨披也擋不了多少雨。

“我去**地,比較遠!“我推脫道。

“不遠,我們開摩的十幾分鍾就到了。“顯然他看出我趕時間,“30元,十幾分鍾就到了!“

“30元?太貴了!“我一聽這價格,再想到那撐傘下的冷,轉頭就走,以前打的也才20多點,況且人家車內還舒適些,不怕風吹雨淋,雖然那位執勤大爺說現在貴點,可我也不知貴多少。

“那25吧!“那摩的急了。

25!我轉過頭,不只是因爲便宜5元,而是我真不知去哪打的,而且下雨天,又趕時間。

“25元哦!“坐上車前,我和司法再確定了一番,我想,天真的我也許沒有注意到他嘴角的一抹笑意。

意料之中的冷,雨水也淋到我的膝蓋,我把傘擋在那,稍有緩解,還好穿的是連帽外帽,我把拉鍊拉亮,讓自己暖和點。

就這樣,十幾分鐘的寒冷,我們到達了目的地,而我半邊袖子已經淋溼。

我把50元錢遞給師傅,他一邊說:“你看,你打的有我們快!“一邊磨蹭着找我20元!!!

“不是說好25嗎?“我問道,也許是我的語氣太弱,他感覺不到我的憤怒。

“小妹,下雨天,我們都30的,真的,不騙你!“他還在賴皮,讓我見識到原來老實的勞動者也有如此一面。

“可剛說好是25,我還上車前跟你確認的!你怎麼說話不算數。“

“賺點錢不容易,小妹!“

“大叔,我從大清早趕車到省城也不容易!“

我看到他有零錢,就是不肯找我,後來他說“25不好聽,要不,我再打你2元!“

我趕時間,也不想再和他糾纏。

三元錢,就這樣買斷一個人的誠信!

關於誠信的故事5

美國堪薩斯城郊的一所高中,一批高二的學生被要求完成一項生物課作業的過程中,其中28個學生從互聯網上抄襲了一些現成的材料。

此事被任課的女教師發覺,判定爲剽竊。於是,不但這28名學生的生物課成績爲零分。並且還面臨留級的危險。在一些學生及家長的抱怨和反對下,學校領導要求女教師修改那些學生的成績。這位女教師拒絕校方要求,結果憤而辭職。

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爲全市市民關注的焦點。

面對巨大的社會反響,學校不得不在學校體育館舉行公開會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結果,絕大多數的與會者都支持女教師。

該校近半數的老師表示,如果學校降格滿足了少數家長修改成績的要求,他們也將辭職。

他們認爲:教育學生成爲一名誠實的公民,遠比通過一門生物課程更重要。

被辭退的女教師每天接到十幾個支持她或聘請她去工作的電話。一些公司已經傳真給學校索要作弊學生的名單,以確保他們的公司今後永不錄用這些不誠實的學生。

一所大學的老師在一次招收新生的入學考試中,對該高中的一名女生語重心長地說:不要搞欺騙啊!一位女士對電視臺的記者憂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擔心本社區出去的人,是否會被貼上不誠實的標籤……

誰會想到呢,一些中學生的一次作業抄襲行爲所引的事件,竟在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我們無法取笑美國人小題大做,只感受到“誠信”兩個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誠信是一個人、一個單位立足社會的基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立足於世界之根本。

一位美國人說,一個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職業,失去機會,但萬萬不可失去信譽。一個不信守諾言的人,在這個世界上舉步艱難。

所以,一紙契約、一句承諾,都要無條件地去履行;一個約定的時間必須嚴格遵守,守時是爲人的基本準則。因爲,信譽無價。

關於誠信的故事6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商,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富商卻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不料想後來那個富商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去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要想真正作到誠信,不能因爲對方弱勢而食言。

關於誠信的故事7

師範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鄉鎮當了一名中學教師。學校安排我帶初二年級的數學課併兼任初二五班的班主任。班級有一個叫王鵬的同學我印象最深,這並不是因爲這個學生學習好,而是他的家境非常差,每次學校交費,他都是有名的“釘子戶”。

第二學期剛一開學,學校要求學生購買校服。其他的學生都在規定的期限把錢交齊了,唯獨他不見動靜。一次上完課後,王鵬尾隨我一前一後進了辦公室,從他那吞吞吐吐的言語表達中,我終於明白他想從我這裏借一百元錢。借吧,那可是我一個月的血汗錢,不借吧,我又怕在學生當中留下“小氣”的惡名。最後我咬了咬牙從錢包裏抽出一百元錢遞給了他。他接過錢後說了聲“謝謝老師”轉身就離開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他並沒有還錢的意思,兩個星期過去了,他看我的眼神開始有點躲躲閃閃了。第三個星期還沒結束,這個學生就輟學了。一想到我那一百元真的就要打水漂了,我的心痛了好久好久。

三年後的一個週末,天下着大雨,我正在房間午休。一陣急促的敲門過後,從門外闖進來一個”落湯雞”。還沒等我發話,“落湯雞”就開言了:“張老師,我是您的學生王鵬,三年前我從您這裏借了一百元錢,這幾年家裏情況很不好,父親不在了,母親又經常有病,我一直償還不起,這一百元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幾年來一直壓在我的心頭。現在我在西安打工,今天剛發第一個月的工資我就跑回來給您還錢了。”說完這些話,他深深舒了一口氣,然後向我鞠了一躬,轉身又消失在大雨中了。

我是一名教師,十幾年來一直從事着教書育人的工作。我沒有想到,一個初中還沒畢業的孩子竟給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這一節課,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和思索。

關於誠信的故事8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爲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關於誠信的故事9

我有一個好爸爸,他是一個講誠信的人。

記得本學期剛開學時,老師讓我們到書店買一本《陽光新課堂》,當做自己的家庭作業。我就讓爸爸帶我去買這本書。剛走到書店門口,我們就看到裏面人非常多,圍得水泄不通。我和爸爸只能從人羣邊上擠到櫃檯前,問:“老闆,有《陽光新課堂》這本書嗎?”“有,在裏面。這兒人太多,你們自己去拿。”老闆頭也不擡地說。於是,我就彎着腰從人縫中使勁地向裏面鑽。等我拿着書想返回櫃檯付錢時,卻被人羣衝到了書店大門外邊。這時書店老闆正在裏面忙活,根本無暇顧及我們。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不付錢直接走開,老闆也不會發現。但是,爸爸卻在一邊耐心地等待,直到人散後纔到櫃檯前付了錢。

回到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爸爸,埋怨他真傻。爸爸聽了卻嚴肅地對我說:“買東西要付錢,這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誠信。如果我們趁別人不注意,買了東西卻不付款,表面上我們節省了幾塊錢的書錢,但實際上我們卻丟掉了誠信,失去了自己的尊嚴。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聽了爸爸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

這就是我的爸爸,一個有誠信的人。

關於誠信的故事10

《資治通鑑》中有一個關於魏文侯的故事:文侯與羣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魏文侯與羣臣飲酒,奏樂間,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卻下令備車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問:“今天飲酒正樂,外面又下着大雨,國君打算到哪裏去呢?”魏文侯說:“我與山野村長約好了去打獵,雖然這裏很快樂,也不能不遵守約定!”於是前去,親自告訴停止打獵。

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一個國君能誠信待人,自然能夠贏得臣子們的信任。魏文侯正是憑藉這種待人以誠的精神,使魏國成爲當時的霸主。

從魏文侯講誠信,想起了“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兒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對兒子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在兩千多年前,百姓家若能在平時日子吃到肉,那是相當幸福的,這對於小孩子來說,是莫大的誘惑。小孩子自然高興,於是留在家裏。曾子夫人從集市上回來,兒子哭着鬧着要吃豬肉,曾子夫人被兒子纏得非常無奈。曾子回到家後,見兒子在哭,就問爲什麼。孩子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了一遍。曾子走進廚房,拿起刀要殺豬。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爲正人君子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蕭至忠是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著名大臣,歷任監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書、中書令等。有一次,蕭至忠與同僚打算去考察百姓生活,他們相約在一個路口相見。約會那天,恰巧天降暴雪,隨行人員紛紛躲避到路邊的房子裏取暖,只有蕭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同僚。他生怕因爲同僚來到時沒有看到人而掉頭回去。同行的人都紛紛勸他到房子裏取暖,蕭至忠回答說:“哪有爲了自己的安適失信於人的道理呢!”衆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後,紛紛出來陪着蕭至忠。同僚來之後,聽說蕭至忠在雪地等了很久,也被他這種精神感化了。蕭至忠言必信、行必果,又善於決斷,深得同僚與下屬的信任。很多人欣賞他的爲人,願意和他打交道。

無論是魏文侯還是曾子或者蕭至忠,他們都是以誠待人。誠信,乃立人之本、處世之道。魏文侯誠信治國,魏國成爲一方霸主;曾子誠信教子,成爲世之典範;蕭至忠誠信待友,因此贏得尊重。誠信猶如江河之水,平靜之中蘊藏着洪荒之力;猶如和煦春風,潛移默化之中改造着人的認知。誠信釋放出的強大能量,潤滑着人際交往,滋養着社會和諧,更規範着內心的道德。誠信留給後世的,是做人的尊嚴,以及矢志不移的'初心。

關於誠信的故事11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爲新法。爲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分析:“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

話題:“人無信不立”“誠信”“證明”

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着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爲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着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

話題:“誠信與人生”“互助”“誠信的價值”

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爲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燬。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畫家、藝術家都是些感情真摯而豐富的人。他的不虛僞造作,講誠信,從不食言,真可謂畫品如人品。

話題:“誠信人生”“重諾”

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衆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爲‘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爲‘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分析: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此事亦可看出鄭板橋的智慧與幽默。

話題:“經營人心”“誠信”“名人的智慧”

【季布重諾】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曾子殺豬】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着,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誠實的晏殊】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爲“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韓信守信】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爲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爲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着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爲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爲楚王,他仍然惦記着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華盛頓砍櫻桃樹】美國開國大總統華盛頓小的時候,是個誠實的孩子。他跟父親之間,曾有過這樣一段故事。

一天,父親送給他一把小斧頭。那小斧頭新嶄嶄的,小巧鋒利。華盛頓可高興啦!他想:父親的大斧頭能砍倒大樹,我的小斧頭能不能砍倒小樹呢?我要試一試。他看到花園邊上有一棵小櫻桃樹,微風吹得它一擺一擺的,好像在向他招手:“來吧,小華盛頓,在我身上試試你的小斧頭吧!”華盛頓高興地跑過去,舉起小斧頭向櫻桃樹砍去,只聽“咯嚓”一聲,小樹成了兩截,躺倒在地上。他又用小斧頭將小樹的枝葉削去,把小樹棍往兩腿間一夾,一手舉着小斧頭,一手扶着小樹根,在花園裏玩起了騎馬打仗的遊戲。

一會兒,父親回來了,看到心愛的櫻桃樹倒在地上,很生氣。他問華盛頓:“是誰砍倒了我的樹?”

華盛頓這才明白自己闖了禍,心想:今天準得挨爸爸揍啦!可他從來不愛說謊,就對父親說:“爸爸!是我砍倒了你的櫻桃樹。我想試一試小斧頭快不快。”

父親聽了華盛頓的話,不僅沒有打他,還一下把他抱起來,高興地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株櫻桃樹,也不願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不過,以後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

華盛頓點點頭,把父親的這些話牢牢記在了心上。

關於誠信的故事12

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幾乎天天跟我講:“誠信是金!”“是人就要誠信!”我都聽煩了,他們還是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但那一次,爸爸對我說的一個故事,讓我對誠信有了深深的感悟。

那時,表叔剛開始創業,賣的還是一些零件。開張的第一天,就有一位客戶進了這家店,說:“請給我一個成本價是十元的螺絲刀。”可表叔拿的卻是成本價八元的次品他以十二元的售價賣給了那個客戶。那位客戶回去一看,自己拿的是成本價八元次品,被表叔氣得不得了。從此不再向表叔買零件。原來,那個客戶是個大客戶,他想做一個大項目,需要好幾千個零件,如果表叔誠信的話,他就發財了。爲此,表叔懊悔不已。從此,表叔再也不敢不誠信了。憑者講誠信,他的店鋪越開越大,客戶越來越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聽完這個故事,我對誠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對爸爸說:“誠信不僅是金,而且誠信能讓人成功!”爸爸聽了,讚許的點了點頭。

關於誠信的故事13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着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

說完男孩兒拿着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紳士等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在家躺着呢!”

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裏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當他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關於誠信的故事14

2002年3月,有70年曆史的知名企業“南京冠生園”正式啓動破產程序。使用陳年餡做月餅的隱情被揭露後,冠生園的相關產品受到了巨大的市場衝擊。工商部門進廠調查,衛生防疫部門再三檢測,“南冠”月餅在全國範圍內被撤櫃,除了月餅,冠生園的其他產品如元宵、糕點等也受到牽連。“陳餡事件”使南京冠生園的企業形象一落千丈。時隔半年,債務已達2000多萬元,單是積欠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貸款就達500多萬元,而企業本身資產則只剩600萬元,企業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

關於誠信的故事15

天氣炎熱的沙漠中,一位遇難者倒下了。他感到口渴,在惡劣的環境下,他還有着一絲微弱的呼吸。

這時,另一位同伴(他是一位探測員)出現了。他看見這位可憐的人,十分想救他,可他自己都快沒有水源了,他只有一瓶水和一隻蘋果。怎麼辦呢?救?還是不救?這時,彷彿有一千個問號在他的腦袋裏打轉。終於,他決定救。他揉昏迷的遇難者的太陽穴,慢慢地,他甦醒了,探測員說:小兄弟,你終於醒了,我看你已經沒有什麼水源了,我把我僅有的一隻蘋果留給你,你要好好的珍惜它。說完。探測員從腰包裏掏出一隻又大又紅的蘋果,給遇難者。他好幾天沒喝水了,看見了這個蘋果,連聲謝謝都顧不得說,抓起來大口大口地吃着,探測員看着他恢復了體力,便說:小兄弟,你多保重,我走了!說罷,便站起來要走,他一把拉着探測員,含着熱淚激動地說:大哥,謝謝你!。我不要你謝,你只要答應我,盡力幫助每一個人說完,他笑了笑,漸漸消失在沙漠中。

吃下了那個蘋果,遇難者想:我一定不能食言,我要去報答他,報答那些曾經付出過愛,幫助過他人的朋友。於是,他有了無比的毅力,終於走出了無邊無際的沙漠!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空間
開心樂園